第486页
[红楼]我求生欲很强 作者:朱大概
第486页
贾代化的办法十分简单,那就是从每名兵士一天的口粮之中,省出八两来做为给百姓的工钱,这八两粮食每日一结,也不要求百姓与兵士同食,拿回家愿意怎么吃怎么吃——有这八两粮食,煮做稀粥可活一家之命。
对守军方面讲,说是每兵省了一半的口粮,实际上帮着修壕沟的百姓,肯定达不到兵士的数目,全营平均算下来,一个兵士也就少三两不到的粮食。
这些粮食,却能撑到江南粮运到西北。
是的,贾代化根本不相信皇帝能从江南调粮,已经交待乙字加快在江南购粮的力度,哪怕是价格高些也在所不惜。这样一来,就算朝庭不往西北调粮,乙字的粮食运到西北,一下子便可解西北无粮之危。
至于江南会不会也如西北一样闹饥荒,贾代化觉得问题不大——江南一年两熟,气候好于西北太多,便是地里的野菜都比西北长的快长的好,总能抵挡一阵。
让贾代化始料不及的是,西北的百姓不认三州守军的帐,得知守军继续修壕沟,还可以工换粮的消息后,一窝蜂的都跑到西北军的地面上挖沟,怎么说也不肯往三州防线去。
这真的只跟信任度有关——冬日西北军自己都要断粮了,还一天两顿管百姓饱饭的事迹,已经传遍了西北大地,所以百姓们相信西北军不会克扣了他们的粮食。
那三军可就不一定了,连人家种子粮都能抢的人,让人做白工的可能性不是一般的大。
三州其实也已经学着西北军一样,每天派出一半的兵力去挖壕沟,另一半的兵力操练巡逻防北戎。可是他们的兵士与西北军不同,干活没那么卖力气,一天挖的沟连西北军的十分之一都没有。照这样的速度得挖到什么时候,才能把自己防线给挖完?
本指望着可以让百姓多干点儿,结果现在百姓不来,三州的守将只能干瞪眼。此事是贾代化提出来的,他们只能通过权阁老向贾代化施压,让他把跑去西北行营那边的百姓,分些到各自的防区来。
贾代化也头疼着呢。百姓们若是分散到四处兵营,发粮的压力自是不大。现在几千近万的人都拥到西北行营,西北军的粮草也有些顶不住了。
这还是一季度的粮草已经运到了西北行营,否则他的西北军又得断炊。现在既然三州都要求他分人,他也乐不得的同意。
可是百姓们不走,哪怕是不赚这份粮食也不去——别以为老百姓不会算帐:不做工最多是挨饿,给三州守军做工,是出了力更饿。
权阁老不得不向三州提议,让他们把自己想用多少百姓计算出来,再将粮食送到西北行营之中,由西北行营每日替他们发放给百姓。
不是不尴尬的。
三州守将最后还是同意了权阁老的提议,毕竟早一日把壕沟挖好,就能早一日延缓北戎人的攻击。粮草,便这样被运进了西北行营。
这些救命粮,贾代化是不会贪了的。他亲自向来帮工的百姓说明了情况,更让几个百姓代表亲眼去看另外存放的粮食,然后便将百姓们分成四处,分开挖建壕沟。
距离现在成了分粮的最大障碍,贾代化也想出了办法,那就是把西北军四营各分出一半的兵力,与百姓们一起赶往各州防线劳作。
为防各军发生不必要的摩擦,贾代化很体贴的让西北军与百姓们,从各防区的交界处开始挖起,可把三州守将给气坏了:
老子是想让你们帮兵士们干活的,你们自己另外起头是怎么个意思?可是这个亏他们只能认下,谁让在他们眼里,这些百姓已经算是他们从贾代化的手里抢来的呢。现在还是西北军在保护百姓的安全,要是让他们分兵保护百姓,他们是做不来的。
如此西北春荒算是暂解,时先生在京中又不遗余力的往出抛话本子,权阁老也向皇帝奏明了这件事,并要求自己回京。
三个多月来没有权阁老和稀泥,内阁只要议事总要先吵一通,皇帝也算认识到了权阁老的作用,很痛快的同意了他的回京请求。
权阁老收到批复又是半个月的光景,西北军屯田里三种作物都已经长了一搾来高,看上去分外喜人。贾代化自是要到平州礼送权阁老回京的,他知道,权阁老这只历经三朝的老狐狸,真的不是只会和稀泥那么简单。
从权阁老来了西北之后,那三州的知府与守将,个个都被他摆弄的顺顺当当,就连西北军与三州守军协调起来也畅快多了,哪里是和稀泥能达成的?
权阁老上马车之前向贾代化招了招手,示意他有话要说。贾代化上前之后,老头儿向了耳边道:“你儿子还在宫里做皇子伴读。”
第157章
贾代化锐利的看了权阁老一眼, 发现人家一副拉家常的姿态, 不由一笑:“阁老可知代化如今年纪几何?”真当老子不能生了吗,老子是不想生好不好。
权阁老身子一震,定定看了贾代化一眼, 向他说一声好自为之便上了马车。看着远远而去的马车, 贾代化摇了摇头,他不怕权阁老回京后会对皇帝说三道四, 权阁老一看就是聪明人,聪明人应该知道做什么样的选择。
不久榆林便传来了消息,说是权阁老行到榆林地界之后, 突染风寒到了昏迷不醒的程度, 榆林知府与冯唐已经上奏皇帝, 并于城内张贴重金招医的告示。
这就与贾代化无关了, 他现在操心的是癸字送到西北军的一千名孤儿兵——西北春荒已经有了办法,贾代化哪儿能如皇帝所想,真的从西北招兵?各处庄子里现在已经收养了不下四千名孤儿, 正可借这个名目,送到西北军中扩充自己的实力。
第486页
第486页
贾代化的办法十分简单,那就是从每名兵士一天的口粮之中,省出八两来做为给百姓的工钱,这八两粮食每日一结,也不要求百姓与兵士同食,拿回家愿意怎么吃怎么吃——有这八两粮食,煮做稀粥可活一家之命。
对守军方面讲,说是每兵省了一半的口粮,实际上帮着修壕沟的百姓,肯定达不到兵士的数目,全营平均算下来,一个兵士也就少三两不到的粮食。
这些粮食,却能撑到江南粮运到西北。
是的,贾代化根本不相信皇帝能从江南调粮,已经交待乙字加快在江南购粮的力度,哪怕是价格高些也在所不惜。这样一来,就算朝庭不往西北调粮,乙字的粮食运到西北,一下子便可解西北无粮之危。
至于江南会不会也如西北一样闹饥荒,贾代化觉得问题不大——江南一年两熟,气候好于西北太多,便是地里的野菜都比西北长的快长的好,总能抵挡一阵。
让贾代化始料不及的是,西北的百姓不认三州守军的帐,得知守军继续修壕沟,还可以工换粮的消息后,一窝蜂的都跑到西北军的地面上挖沟,怎么说也不肯往三州防线去。
这真的只跟信任度有关——冬日西北军自己都要断粮了,还一天两顿管百姓饱饭的事迹,已经传遍了西北大地,所以百姓们相信西北军不会克扣了他们的粮食。
那三军可就不一定了,连人家种子粮都能抢的人,让人做白工的可能性不是一般的大。
三州其实也已经学着西北军一样,每天派出一半的兵力去挖壕沟,另一半的兵力操练巡逻防北戎。可是他们的兵士与西北军不同,干活没那么卖力气,一天挖的沟连西北军的十分之一都没有。照这样的速度得挖到什么时候,才能把自己防线给挖完?
本指望着可以让百姓多干点儿,结果现在百姓不来,三州的守将只能干瞪眼。此事是贾代化提出来的,他们只能通过权阁老向贾代化施压,让他把跑去西北行营那边的百姓,分些到各自的防区来。
贾代化也头疼着呢。百姓们若是分散到四处兵营,发粮的压力自是不大。现在几千近万的人都拥到西北行营,西北军的粮草也有些顶不住了。
这还是一季度的粮草已经运到了西北行营,否则他的西北军又得断炊。现在既然三州都要求他分人,他也乐不得的同意。
可是百姓们不走,哪怕是不赚这份粮食也不去——别以为老百姓不会算帐:不做工最多是挨饿,给三州守军做工,是出了力更饿。
权阁老不得不向三州提议,让他们把自己想用多少百姓计算出来,再将粮食送到西北行营之中,由西北行营每日替他们发放给百姓。
不是不尴尬的。
三州守将最后还是同意了权阁老的提议,毕竟早一日把壕沟挖好,就能早一日延缓北戎人的攻击。粮草,便这样被运进了西北行营。
这些救命粮,贾代化是不会贪了的。他亲自向来帮工的百姓说明了情况,更让几个百姓代表亲眼去看另外存放的粮食,然后便将百姓们分成四处,分开挖建壕沟。
距离现在成了分粮的最大障碍,贾代化也想出了办法,那就是把西北军四营各分出一半的兵力,与百姓们一起赶往各州防线劳作。
为防各军发生不必要的摩擦,贾代化很体贴的让西北军与百姓们,从各防区的交界处开始挖起,可把三州守将给气坏了:
老子是想让你们帮兵士们干活的,你们自己另外起头是怎么个意思?可是这个亏他们只能认下,谁让在他们眼里,这些百姓已经算是他们从贾代化的手里抢来的呢。现在还是西北军在保护百姓的安全,要是让他们分兵保护百姓,他们是做不来的。
如此西北春荒算是暂解,时先生在京中又不遗余力的往出抛话本子,权阁老也向皇帝奏明了这件事,并要求自己回京。
三个多月来没有权阁老和稀泥,内阁只要议事总要先吵一通,皇帝也算认识到了权阁老的作用,很痛快的同意了他的回京请求。
权阁老收到批复又是半个月的光景,西北军屯田里三种作物都已经长了一搾来高,看上去分外喜人。贾代化自是要到平州礼送权阁老回京的,他知道,权阁老这只历经三朝的老狐狸,真的不是只会和稀泥那么简单。
从权阁老来了西北之后,那三州的知府与守将,个个都被他摆弄的顺顺当当,就连西北军与三州守军协调起来也畅快多了,哪里是和稀泥能达成的?
权阁老上马车之前向贾代化招了招手,示意他有话要说。贾代化上前之后,老头儿向了耳边道:“你儿子还在宫里做皇子伴读。”
第157章
贾代化锐利的看了权阁老一眼, 发现人家一副拉家常的姿态, 不由一笑:“阁老可知代化如今年纪几何?”真当老子不能生了吗,老子是不想生好不好。
权阁老身子一震,定定看了贾代化一眼, 向他说一声好自为之便上了马车。看着远远而去的马车, 贾代化摇了摇头,他不怕权阁老回京后会对皇帝说三道四, 权阁老一看就是聪明人,聪明人应该知道做什么样的选择。
不久榆林便传来了消息,说是权阁老行到榆林地界之后, 突染风寒到了昏迷不醒的程度, 榆林知府与冯唐已经上奏皇帝, 并于城内张贴重金招医的告示。
这就与贾代化无关了, 他现在操心的是癸字送到西北军的一千名孤儿兵——西北春荒已经有了办法,贾代化哪儿能如皇帝所想,真的从西北招兵?各处庄子里现在已经收养了不下四千名孤儿, 正可借这个名目,送到西北军中扩充自己的实力。
第4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