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子 作者:名剑山庄
第一百二十二章 传孙
第一百二十二章 传孙
皇后还是去了。
一年之内,前后脚的功夫,朱祁镇失去了两个亲人。
朱祁镇精气神一下子去了大半。
只是,局势不会因为朱祁镇状况不好而停滞,这个世界上,或许人人都有休假的权力,只有皇帝没有。
皇帝在掌握权力之后,到放下权力或者撒手人寰之间,是没有休息的时间的。
从这一点上,太子对朱祁镇的推断并没有什么错误。
朱祁镇首先做出人士调整。
又新立两总督,分别是总督南洋都司及各藩王属国大臣,与总督西洋都司以及各藩王属国,分别挂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衔。给予王命旗牌,有专断之权。在品阶上比西域总督都高一阶。
朱祁镇也同样提高了西域总督的品阶,都挂上了大学士衔。有了管理藩国的权力。
将内阁首辅项忠,内阁大臣余子俊出外。同样出外的还有王越。王越别任命为南京留守,王恕在政变一事上,有失察之罪,别贬为交趾巡抚了。
随着王越担任南京留守大臣的同时,将西洋,南洋的军力全部调回南方,由王越负责整编,重新编练为南京京营,总共五万人的编制。虽然大明在南洋与西洋都留了五万人编制,但是更多的士卒,都是就地退伍,在南洋西洋各府安置,成为当地百姓。
而南洋诸将,分别调入各省担任都指挥使。
这明显是闲置。
南方各省都指挥官职不低,但是手中实权并不是太多的。很多南方的省份,全省的驻军,也不过万把人而已,更不要说没有什么仗打,有一些土匪,也被各省巡检清理干净了。根本没有动用军队的份。
这其实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好的下场了。
要不是朱祁镇要传给太孙,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就与太祖皇帝除掉的功勋大将作伴了。
当然了,朱祁镇也没有将所有的将领闲置。
太孙登基,也是需要军方支持的。
朱祁镇将张懋留下来,将张懋调入内阁代替王越的位置。
张懋虽然是太子的人,但也是朱祁镇的人,正如魏国公家族不愿意为太子火中取栗一般,英国公家族也是一样的,英国公家族富贵已极,怎么愿意牵扯到如此生死大事之中。这也是我为什么太子从来将张懋看成为事成之后,安抚勋贵的重要筹码,却没有让张懋牵扯到这一件大事之中。
甚至从一开始都没有与张懋通气。
因为他知道,张懋不会同意的。
朱祁镇令丘浚担任内阁首辅。
也为内阁之中增添了两个人。一个是太孙。一个是于冕。
太孙之间监国。大部分事情都是内阁处置的,内阁处置不了的事情,就要发给朱祁镇。太孙自然不敢越权。但是而今却不一样了,而今太孙是在这内阁之中,有了一席之地。
另外就是于冕。
其实,就朱祁镇制定的内阁大臣的规定之中,于冕根本不够格。首先于冕不是进士出身,为官履历,也没有什么光彩的地方,只是太子放在京师势力的主持人而已。于冕这个人能力如何?朱祁镇也不是太清楚的。
虽然朱祁镇对于谦什么怀念,但是在国家大事上,却不敢开玩笑。
只能说,于冕赶到了一个好时节。
如果没有太子这一件事情,于冕估计一辈子只能混一个尚书衔致仕而已。
但是而今朱祁镇需要给根基浅薄的太孙一些IE帮手。而在太子的班底之中,有资历进入内阁的人并不少,最典型的是刘大夏,不过刘大夏已经被处于极刑了。选来选去,朱祁镇能选的也只有太孙的老师了。
而且朱祁镇选于冕还是有另外几个原因。
首先,于谦怎么说还留下不少余荫,很多大臣都得过于谦的好处,或者干脆就是于谦带出来的,选于冕的阻力很小。
其次,朱祁镇要为天下吏员找一个代言人。
而今朱祁镇改革之中,天下吏员出身的官员,能身居高位的并没有几个,也就于冕,与治理淮河的陈翼。但大明官员才一万多接近两万人,但是大明的吏员却是这个数字十倍以上,大明各地的吏员总和,已经有接近六十多万人了。
这是一股庞大的力量。
也是朱祁镇改革的既得利益者。
朱祁镇用于冕将这一股势力与太孙绑在一起,成为太孙的基本盘之一。
就不担心将来太孙废除新法了。
与太子不同,太子当了这么多年的太子,根基深厚,夹带里的人才数不胜数。但是太孙才二十出头,太子又是不光彩的方式死去的,对于太子的势力,太孙非但不能接受,还要努力的划清界限。
一来要表明,自己万万没有参与大逆不道之谋中。
二来就是要想很多人表示,自己绝对不会因为太子之事,而报复有功之臣。
太孙之势单力孤也就看见一斑了。
朱祁镇将内阁之中的地方派系全部外放,留在内阁的都是改革派。就是要让太孙手中的政治资源,全部是这一方面的,这就是注定太孙将来也不可能轻易改弦易辙。
可以说从军方到政坛,朱祁镇都要好好的梳理一番,好让太孙接手。
除此之外,朱祁镇虽然一点一点的将手中权力过渡给太孙,却不能操之过急。
如果接班的是太子,朱祁镇让他们熟悉一两年,就可以放手了。太子有这个能力,但是太孙却不一样,太孙的能力比起太子来说差太多了,朱祁镇对太孙的能力,并不是太满意的,但是事已如此。
又有什么办法啊?
只能一点一点的培养。
不过,朱祁镇对太孙的培养,与太子又是另外一个模式。
太子是放在外面,野蛮生长。培养出独挡一面的能力。但是而今对于太孙却没有这个时间了,朱祁镇只能让他尽快的接触政务,让他代替了怀恩的角色,每天先在内阁协助内阁大臣们处理政务,他自己也分管一些。
而且他分管的部分,也在在一直调整的,从六部,都察院,枢密院,等等大明十几个部分,都要管上一年或者好几个月。做完这些之后,又回到朱祁镇身边,协助朱祁镇处理关于大明的重大事务。
而今朱祁镇也没有什么雄心壮志,正统五十二年之后的重大事件,无非是几个而已,一个是淮河水利推进,北方铁路网建设。南洋移民计划,还有就是对大明上上下下的反贪污清查。
之所以这么做,固然有朱祁镇这些年来,为了推行自己的政策,放宽了一些标准,只要能办事的人,愿意为朱祁镇办事的人,即便是有一些小问题,也不用这怎么计较。
比起三杨秉政的时候,而今的确有一些泥沙具下。
之前没有时间清理,唯恐引发政治上的混乱,有些人在这些事情之上,借题发挥。而今却没有这个想法了。
在大明上下大体保持稳定,搁置了所有有争议的议题之后。就没有这个顾虑了。
其次是在朱祁镇看来,太孙登基的不稳定因素,都在这种清查之中,一个一个单独的清理。当然了,这种清理就温和多,最多不过是罢官闲居。
或许将来太孙登基之后,还有起复的时候。
但是即便如此,这些事情,也是难以为继的。
因为朱祁镇的身体。
在六十岁之后,朱祁镇的身体似乎到了一个临界点,而在正统五十二年之后,更是越来越坏。朱祁镇的精力减弱的同时,也慢慢在政治上变得越来越保守。
而太孙承担的份额也就越来越大。
谁也不能胜过时间本身。
在正统五十五年之后,朱祁镇已经筹划内禅之事。
只是太孙却没有能力接班。
毕竟,朱祁镇留下的班子,一个个都是精明强干之极,固然对朱祁镇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是对太孙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虎狼之臣。
虽然不至于谋朝篡位。但是如果太孙能力不强,架空太孙也是分分钟钟的事情。
太孙虽然接管大权,却需要朱祁镇这个定海神针,在关键时候,为太孙撑腰。
好让太孙能够掌控政治上的主动权。
有些人即便不管事,仅仅是活着,就是政治上的核武器。
朱祁镇即便不管事了,依旧是这样的。
不过,朱祁镇也明白,而今太孙并没有掌控朝廷,才对朱祁镇如此依赖。将来有一天,太孙掌控了朝廷大政,那个时候他这个皇爷爷也就讨人厌了。
朱祁镇在正统五十五年之后,在西山之上,开始大兴土木,建立一个别院,号称西山别院。花费百万两上下。在正统五十七年,移居西山别院。
也宣布朱祁镇在政治上彻底放权。整个天下虽然还没有改年号,但是从朱祁镇时代,走进了太孙的时代。
朱祁镇只是在西山之上,看看风月,读读闲书,除非有大事,对与朝廷之事,不再出一策。安享晚年而已。
于是内禅之事,也就正式的提上了议程。
第一百二十二章 传孙
第一百二十二章 传孙
第一百二十二章 传孙
皇后还是去了。
一年之内,前后脚的功夫,朱祁镇失去了两个亲人。
朱祁镇精气神一下子去了大半。
只是,局势不会因为朱祁镇状况不好而停滞,这个世界上,或许人人都有休假的权力,只有皇帝没有。
皇帝在掌握权力之后,到放下权力或者撒手人寰之间,是没有休息的时间的。
从这一点上,太子对朱祁镇的推断并没有什么错误。
朱祁镇首先做出人士调整。
又新立两总督,分别是总督南洋都司及各藩王属国大臣,与总督西洋都司以及各藩王属国,分别挂内阁大学士,兵部尚书衔。给予王命旗牌,有专断之权。在品阶上比西域总督都高一阶。
朱祁镇也同样提高了西域总督的品阶,都挂上了大学士衔。有了管理藩国的权力。
将内阁首辅项忠,内阁大臣余子俊出外。同样出外的还有王越。王越别任命为南京留守,王恕在政变一事上,有失察之罪,别贬为交趾巡抚了。
随着王越担任南京留守大臣的同时,将西洋,南洋的军力全部调回南方,由王越负责整编,重新编练为南京京营,总共五万人的编制。虽然大明在南洋与西洋都留了五万人编制,但是更多的士卒,都是就地退伍,在南洋西洋各府安置,成为当地百姓。
而南洋诸将,分别调入各省担任都指挥使。
这明显是闲置。
南方各省都指挥官职不低,但是手中实权并不是太多的。很多南方的省份,全省的驻军,也不过万把人而已,更不要说没有什么仗打,有一些土匪,也被各省巡检清理干净了。根本没有动用军队的份。
这其实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好的下场了。
要不是朱祁镇要传给太孙,这些人有一个算一个,就与太祖皇帝除掉的功勋大将作伴了。
当然了,朱祁镇也没有将所有的将领闲置。
太孙登基,也是需要军方支持的。
朱祁镇将张懋留下来,将张懋调入内阁代替王越的位置。
张懋虽然是太子的人,但也是朱祁镇的人,正如魏国公家族不愿意为太子火中取栗一般,英国公家族也是一样的,英国公家族富贵已极,怎么愿意牵扯到如此生死大事之中。这也是我为什么太子从来将张懋看成为事成之后,安抚勋贵的重要筹码,却没有让张懋牵扯到这一件大事之中。
甚至从一开始都没有与张懋通气。
因为他知道,张懋不会同意的。
朱祁镇令丘浚担任内阁首辅。
也为内阁之中增添了两个人。一个是太孙。一个是于冕。
太孙之间监国。大部分事情都是内阁处置的,内阁处置不了的事情,就要发给朱祁镇。太孙自然不敢越权。但是而今却不一样了,而今太孙是在这内阁之中,有了一席之地。
另外就是于冕。
其实,就朱祁镇制定的内阁大臣的规定之中,于冕根本不够格。首先于冕不是进士出身,为官履历,也没有什么光彩的地方,只是太子放在京师势力的主持人而已。于冕这个人能力如何?朱祁镇也不是太清楚的。
虽然朱祁镇对于谦什么怀念,但是在国家大事上,却不敢开玩笑。
只能说,于冕赶到了一个好时节。
如果没有太子这一件事情,于冕估计一辈子只能混一个尚书衔致仕而已。
但是而今朱祁镇需要给根基浅薄的太孙一些IE帮手。而在太子的班底之中,有资历进入内阁的人并不少,最典型的是刘大夏,不过刘大夏已经被处于极刑了。选来选去,朱祁镇能选的也只有太孙的老师了。
而且朱祁镇选于冕还是有另外几个原因。
首先,于谦怎么说还留下不少余荫,很多大臣都得过于谦的好处,或者干脆就是于谦带出来的,选于冕的阻力很小。
其次,朱祁镇要为天下吏员找一个代言人。
而今朱祁镇改革之中,天下吏员出身的官员,能身居高位的并没有几个,也就于冕,与治理淮河的陈翼。但大明官员才一万多接近两万人,但是大明的吏员却是这个数字十倍以上,大明各地的吏员总和,已经有接近六十多万人了。
这是一股庞大的力量。
也是朱祁镇改革的既得利益者。
朱祁镇用于冕将这一股势力与太孙绑在一起,成为太孙的基本盘之一。
就不担心将来太孙废除新法了。
与太子不同,太子当了这么多年的太子,根基深厚,夹带里的人才数不胜数。但是太孙才二十出头,太子又是不光彩的方式死去的,对于太子的势力,太孙非但不能接受,还要努力的划清界限。
一来要表明,自己万万没有参与大逆不道之谋中。
二来就是要想很多人表示,自己绝对不会因为太子之事,而报复有功之臣。
太孙之势单力孤也就看见一斑了。
朱祁镇将内阁之中的地方派系全部外放,留在内阁的都是改革派。就是要让太孙手中的政治资源,全部是这一方面的,这就是注定太孙将来也不可能轻易改弦易辙。
可以说从军方到政坛,朱祁镇都要好好的梳理一番,好让太孙接手。
除此之外,朱祁镇虽然一点一点的将手中权力过渡给太孙,却不能操之过急。
如果接班的是太子,朱祁镇让他们熟悉一两年,就可以放手了。太子有这个能力,但是太孙却不一样,太孙的能力比起太子来说差太多了,朱祁镇对太孙的能力,并不是太满意的,但是事已如此。
又有什么办法啊?
只能一点一点的培养。
不过,朱祁镇对太孙的培养,与太子又是另外一个模式。
太子是放在外面,野蛮生长。培养出独挡一面的能力。但是而今对于太孙却没有这个时间了,朱祁镇只能让他尽快的接触政务,让他代替了怀恩的角色,每天先在内阁协助内阁大臣们处理政务,他自己也分管一些。
而且他分管的部分,也在在一直调整的,从六部,都察院,枢密院,等等大明十几个部分,都要管上一年或者好几个月。做完这些之后,又回到朱祁镇身边,协助朱祁镇处理关于大明的重大事务。
而今朱祁镇也没有什么雄心壮志,正统五十二年之后的重大事件,无非是几个而已,一个是淮河水利推进,北方铁路网建设。南洋移民计划,还有就是对大明上上下下的反贪污清查。
之所以这么做,固然有朱祁镇这些年来,为了推行自己的政策,放宽了一些标准,只要能办事的人,愿意为朱祁镇办事的人,即便是有一些小问题,也不用这怎么计较。
比起三杨秉政的时候,而今的确有一些泥沙具下。
之前没有时间清理,唯恐引发政治上的混乱,有些人在这些事情之上,借题发挥。而今却没有这个想法了。
在大明上下大体保持稳定,搁置了所有有争议的议题之后。就没有这个顾虑了。
其次是在朱祁镇看来,太孙登基的不稳定因素,都在这种清查之中,一个一个单独的清理。当然了,这种清理就温和多,最多不过是罢官闲居。
或许将来太孙登基之后,还有起复的时候。
但是即便如此,这些事情,也是难以为继的。
因为朱祁镇的身体。
在六十岁之后,朱祁镇的身体似乎到了一个临界点,而在正统五十二年之后,更是越来越坏。朱祁镇的精力减弱的同时,也慢慢在政治上变得越来越保守。
而太孙承担的份额也就越来越大。
谁也不能胜过时间本身。
在正统五十五年之后,朱祁镇已经筹划内禅之事。
只是太孙却没有能力接班。
毕竟,朱祁镇留下的班子,一个个都是精明强干之极,固然对朱祁镇来说,并不算什么,但是对太孙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虎狼之臣。
虽然不至于谋朝篡位。但是如果太孙能力不强,架空太孙也是分分钟钟的事情。
太孙虽然接管大权,却需要朱祁镇这个定海神针,在关键时候,为太孙撑腰。
好让太孙能够掌控政治上的主动权。
有些人即便不管事,仅仅是活着,就是政治上的核武器。
朱祁镇即便不管事了,依旧是这样的。
不过,朱祁镇也明白,而今太孙并没有掌控朝廷,才对朱祁镇如此依赖。将来有一天,太孙掌控了朝廷大政,那个时候他这个皇爷爷也就讨人厌了。
朱祁镇在正统五十五年之后,在西山之上,开始大兴土木,建立一个别院,号称西山别院。花费百万两上下。在正统五十七年,移居西山别院。
也宣布朱祁镇在政治上彻底放权。整个天下虽然还没有改年号,但是从朱祁镇时代,走进了太孙的时代。
朱祁镇只是在西山之上,看看风月,读读闲书,除非有大事,对与朝廷之事,不再出一策。安享晚年而已。
于是内禅之事,也就正式的提上了议程。
第一百二十二章 传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