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同人]轮回之修魂2——阿豆(94)
[综同人]轮回之修魂2 作者:阿豆
[综同人]轮回之修魂2——阿豆(94)
还有贾家得小辈们虽然因为长辈们落罪而不能科举,可是若能碰上朝廷大赦天下,赦免了贾家长辈们的那些罪过,贾家人就可以重新科举了。
而想要在科举上乃至做官上有前途,日后也离不开这些亲朋故旧的扶持。
贾家落魄至此,唯有科举是贾家将来能重新爬起来的唯一一条路了。
因此不管是在娘家的李纨对贾兰,还是贾家的薛宝钗对贾宝玉,都是日常督促他们读书,并不让他们烦于生活琐事。
另外的贾琮和贾环,因为邢夫人不管事,赵姨娘被发卖,而无人关照他们的学业,就完全放弃了读书和科举之事。平时就是听从薛宝钗的差遣,办些跑腿收租之类的事,或是需要男人出面的事。
贾家的事尘埃落定之后,林家在京城也就越发的不引人注意了。皇帝要查办其他的不法勋贵,也跟林家扯不上什么关系,这些四王八公之流,除了贾家是林家的姻亲之外,其他人家和林家都不甚亲近。
林黛玉在江南的婚后生活也很顺利,因为林璟就在身边,因此功德灵宝能随时吸收负面因子,林黛玉的身体一直挺好的,并没有病弱的状况,婚后也顺利的生儿育女,没有出什么岔子。
倒是林璟,考到举人之后,就没有继续再考。因为当今陛下还在位,以他对林家的冷待,即使林璟考取了进士,也难说会不会被发配到什么穷乡僻壤去当官,或者被发配到什么冷门衙门,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
鉴于这个原因,林如海决定让林璟暂停科举,继续读书,直到下一任皇帝继位,再看看风向。如果合适的话,林璟就等到那时候再考进士,成为下一任皇帝的天子门生。
于是,林璟也在江南办完了亲事,继续留在书院中读书。
林家人长久了分成了两拨,林黛玉和林璟姐弟都在江南成亲,并且久居江南。而林如海夫妇则在京城低调的过着日子。
林家数代单传,在京城本就没有什么亲戚,姻亲贾家又完全败落了下去,林如海夫妇在京城都没有什么需要走动的亲戚了。
唯有二三个同样被皇帝冷待的官场好友,为了不给皇帝留下抱团的印象,平时也走动的不勤。林家在京城真是低调的不能再低调了
第135章 红楼林璟
几年之后, 国朝的下一任皇帝登基之后,林璟就进京参加了会试和殿试考试,如愿成为了新皇的天子门生, 二榜进士。
林如海在林璟考进了翰林院之后,也松了口气,林家总算是接上弦了, 没有出现承继的问题。
现在这位新皇刚登基, 暂时没有清洗老臣的意思,他也就没有急着辞官告老, 反正他所占的也不是什么要紧的部门和官职,这样还能扶持儿子一段时间。
而且林如海留在朝廷中,也是想好好观察一下新皇的脾气秉性, 以此来决定林家人以后为官的方针和策略。
上一任皇帝虽然清算了很多老臣, 也闲置了像林如海这种没什么罪责在身的太上皇的心腹,但整体来说还算是个明君,哪怕秉性过于刚直偏执, 不像个合格的政客,但林如海对他也并无什么怨言。
林如海作为太上皇的心腹, 本就有被皇帝清算的心理准备。哪怕后来皇帝变得冷静理智了, 闲置太上皇的心腹臣子,也是应有之意。
林如海只是遗憾生不逢时。像林家这样的累世仕宦之家,不会缺富贵荣华,林如海也不是那些想要出人头地的寒门子弟。但他作为科举上来当官的儒生,还是有自己的政治抱负的。他这样的正统读书人, 总希望能遇到明君,然后成为一个贤臣,谱写一段明君与贤臣的传奇, 让历史铭记下他们的功绩。
太上皇年轻时是个明君,可惜林如海出仕的时候,他已经老了,不再是年轻时那个英明果断的皇帝了。年老的太上皇多疑多思,放任子嗣内斗,废了培养多年的太子,为了平衡权势对许多违反律法的人和事视而不见。
所以哪怕太上皇看重林如海,并把他安排在重要的职位上,林如海这官做着,也不能算快活。
因为他不过是随太上皇摆弄的一枚棋子,并没有得到君王的任何尊重。
他们君臣之间,并没有什么默契或者共同的政治抱负。
因为这时候的太上皇,除了想把权势牢牢的攥在手心之外,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和心情去考虑这个国家,甚至千千万万的百姓了。
有志向的读书人向往的是做商鞅,王安石,张居正那样的官员。哪怕最后的下场不太好,他们也真真正正的改变着国运和世道,在巍巍青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名字。
如果没有那份机遇和本事,退而求其次,也想将来能成为六部尚书,甚至阁老。不说变法改变整个国家的国运,起码权势在手,能决定许多国家政策和成千上万人的命运。
可林如海基本就没有这个机会了,因为他成为太上皇的心腹的时候,太上皇年纪太大了,已经不可能再重新培养一个阁臣。他既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份心力了。
所以在太上皇晚年之后,才跟着他的这些心腹臣子,在某些意义上来说,都是随时可以抛弃的弃子,太上皇用归用,赏赐归赏赐,但真没放进心里。舍弃了哪一个,也不算太心疼。因为他是皇帝,他想培养新的心腹太容易了。朝廷上新进的没有背景和势力的官员那么多,他想让其中的哪个小官听话,谁还敢不听呢。
就像林如海,难道他很喜欢给太上皇当棋子吗?也不过是没有别的选择罢了。
林如海生不逢时,因为太上皇之后的皇帝也是个明君,可这个明君嫉恶如仇,又对太上皇心存不满,所以他这个太上皇的心腹注定得不到重用。
他这一生的官运基本已经到头了,现在的林家是林璟的时代了。
林璟在新皇登基之后才出来考进士,也就是这么个意思,不想再牵扯到上一任皇帝,又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仕途不顺。
可惜林璟的运气也不怎么好。
新皇刚登基,就册封了一个出身低微的贵妃,大肆的宠爱她,还提拔了她的娘家人,用她来压制皇后和刚册封的承恩公府。而皇后素有贤名,她的家族又在新皇夺嫡和登基的过程中出了大力,并无什么明显的过错。
如果新皇是个色令智昏的蠢材,那还罢了。可惜新皇聪明非常,在先皇诸子中也是出了名的精明能干。他这么做,显然是故意的。
林如海对新皇的评价立即降了一个级别,新皇极其聪明,性情却有些急躁和刻薄寡恩。借了皇后家的力,此时却又嫌弃皇后娘家权势太重,破坏了后宫和前朝的平衡。
刚刚过了河,就想要拆桥了,也未免变脸变得太快了。
当然,新皇想要后宫平衡不要皇后一家独大;想要在前朝培养新的心腹用他们来平衡过去在他身边作用极大,扎根极深的承恩公府势力
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后宫和前朝确实都需要平衡,任何势力一家独大对皇帝来说都的确有颠覆皇权的危险。
但是他做得太急了,也做得太难看了,明晃晃的搞出了宠妾灭妻的把戏。
哪怕没有窥探出皇帝脾气秉性的全貌,林如海也当即做了决定,林璟绝不能成为新皇的心腹手下因为这个皇帝太多疑,太急躁,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就像新册封的贵妃和她的娘家,此时真是如烈火烹油之势,看上去真是蒸蒸日上。可是承恩公家不是好惹的人家。而且像贵妃娘家这样身份低微,因宠得官的人家,也是被全体科举官员们排斥的。
可以说,贵妃的娘家除了皇帝的宠爱之外,并没有什么盟友和支持者存在,未来实在堪忧。
林如海发现新皇并不像先皇先皇刚直执拗,对敌人毫不留情,但对自己人和心腹重臣确实是坦诚相待,君臣相得的。
新皇分明像晚年的太上皇把后宫的妃嫔和前朝的臣子都视为他掌中的棋子,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
可是他不知道,物不平则鸣,人心不平那就更不得了了当初林如海他们敢对太上皇的命令阳奉阴违,也不过是因为他们心中不平,又占着理罢了。
现在新皇明晃晃的宠妾灭妻,过河拆桥,在许多人心中,这是皇帝品行有瑕。哪怕不敢宣之于口,心里也对皇帝有了看法。
林如海他们当初敢违背太上皇,将来也必定有臣子敢暗搓搓的违逆现任皇帝。这是因为新皇的所作所为,并不能让人心服口服。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哪怕君臣地位不同,君王可以对臣子的身家性命一言而决,也改变不了人心所向。
这个皇帝过于的任性与急躁得到新皇的赏识,大概很容易升官,可更有可能被他当成棋子随意摆弄就像贵妃和她的娘家。
所以林如海告诉林璟,让他本本分分当官将来就算当了高官,能时时面圣了,也绝不能给皇帝留下他很善解圣意的映像免得让皇帝觉得他很好用,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了。
与其那样,还不如树立一个本分当官的映像,哪怕死板些不讨人喜欢,起码稳稳当当的。皇帝就算不喜欢也不会太讨厌。
林璟很相信林如海的判断,从此对皇帝敬而远之。
后来的事情果然验证了林如海对皇帝的判断。
比如贵妃在盛宠之下,受到了后宫所有女人的敌视,哪怕有皇帝的保护,也没有活几年,很快就不明不白的死了。贵妃娘家也渐渐随之败落。
皇帝哪怕表现的很伤心,也很快有了新的宠妃,继续用她来挑战皇后的权威。
皇后在做太子妃时素来有贤名,还生了二子,本来并无什么过错。可惜皇帝打压皇后和承恩公府的姿态太明显,明显到让皇后在后宫中失去了安全感,拼命压制皇帝的宠妃,还打压皇帝的其他子嗣。整个后宫乱成一团,后宫的子嗣接连的夭折,最后就连皇后的两个儿子也都夭折了。
女子为母则强,皇后拼命的压制皇帝的妃嫔和子嗣,让其中一些人不能生育,让一些皇子夭折。这些人报复起来,连皇后所出的嫡皇子的也没了。皇后也受不了打击,一病去了。
皇帝也因此大病了一场。
他是真想压制皇后一系,可并没有想让皇后和两个儿子去死的意思。
正因为皇后是名正言顺的国母,嫡长子又是最合礼法被立为太子的皇子,皇帝才需要压制他们,让他们不会一家独大。
可皇帝并不想废后,他心中其实十分看重嫡庶,数个儿子当中,他也只考虑过把嫡子立为太子的事。
承恩公势大,皇后与嫡皇子又名正言顺,皇帝才需要适当的打压他们,免得他们一家独大,对皇帝不利。
实际上,他虽然打压了皇后和承恩公府,却已经打算等到嫡长子成年之后,就册封他为太子的。
可皇帝做得太急了。
他以为皇后有身份有地位有权势有娘家有儿子,在后宫中一定能保护好自己和儿子们。
哪想到他这些年宠妾灭妻的种种行为,早就打击了皇后的威信。后宫嫔妃们只要能成为宠妃,就不会真把皇后放在眼里,在她们心里,皇帝是偏爱宠妃,厌恶皇后的,那她们自然就不需要怕皇后了。
所以,自然就有人敢对皇后和两个嫡皇子出手了。
皇帝骤然失去了妻子和两个看重的儿子,不由得大病了一场。病好之后对后宫进行了大清洗,凡是对皇后和嫡皇子出手的妃嫔,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轻则打入冷宫,重则全家抄家,流放,斩首。
承恩公府骤然失去了皇后和两个嫡皇子外孙,可以说是失去了最大的前程。这个时候皇帝也不再打压承恩公府了,反而是大肆的提拔重用。承恩公府的子弟很快就在朝廷里出头了。
承恩公府虽然心恨皇帝对皇后太刻薄,可这种封建王朝,不想造反就只能乖乖认命。皇帝给了补偿,那承恩公府就得感恩戴德的收着。
何况没了皇后和皇子外孙,承恩公府的确前程堪忧,凭着后宫妃嫔与已逝皇后的紧张关系,将来不管是哪个皇子登基,恐怕都不会对承恩公府有好感。
现在皇帝对承恩公府有愧疚,有心补偿,承恩公府若是不趁着这个时机发展自己,将来恐怕就要败落了。
所以一方面,老承恩公对皇帝有怨,觉得皇后和两个皇子外孙死的冤枉;可另外一方面,皇帝对承恩公府的补偿又十分的丰厚。承恩公府的子弟,凡是有些本事的,都出头了,在文职武职上占了不少实职。
事已至此,时光不能倒流,皇后和两个嫡皇子也不可能活过来。承恩公府已经失去了将来可能登上皇位的外孙。在这种情况下,老承恩公自然选择了对活着的人更好的抉择,那就是忘记对皇帝的怨恨,让族中子弟们感激皇帝的信任和提拔。
失去了皇子外孙这个退路,成为皇帝的心腹和棋子,也是承恩公府能做的唯一选择了。因为皇帝会有新的皇后和宠妃,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等皇帝的愧疚渐渐散去,那么将来承恩公府就什么也不是了,只会渐渐失去权势,最后被皇帝遗忘。
承恩公府当初押宝在还是皇子的皇帝身上,是为了家族的权势更进一步,甚至让下一任皇帝身上流着一半承恩公府的血脉。现在皇后与两个嫡皇子全部丧命,可以说承恩公府多年的付出全白费了。若是再失去现有的权势,那才真是满盘皆输了。
老承恩公是个合格的政客,他很快算清楚了得失,重新调整了家族的发展方向,决定成为皇帝最亲近的家族。
而林璟则是走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他考中进士后进了翰林院学习,三年期满后名正言顺的做了十年的翰林,后来又被一个赏识他的上司提拔进了御史台,又做了多年的御史。后来被调进了礼部,多年后还做了礼部尚书。
从没有被皇帝引为心腹,每次升官不过是因为上司的欣赏,或者资历合适,再加上他身体健康,比别人长寿,才生生熬成了一部尚书。每一步可以说都走得稳稳当当的。
哪怕林璟做了一部之首,也并没有被皇帝放在眼内,皇帝只觉得林璟是个四平八稳的官,用着不算趁手,但还算放心,当然也没有提拔他进内阁的意思。
林璟自己倒觉得挺好。
林璟自己长寿,皇帝也不遑多让。等到林璟想给自己的儿孙让路,上折子告老辞官的时候,皇帝还好好的当着皇帝呢。
因此林璟不像是林如海那样,前后经历了三个皇帝,算是三朝老臣。
林璟这一生也就侍奉了这一个皇帝罢了。
这个皇帝太聪明对臣下来说不好糊弄;也太任性对臣下来说不好伺候。
所以林璟也就这样不好不坏的混过了一生,顺便期望下一个皇帝好糊弄些,让自己的儿孙们当官当得容易些。
第136章 猎魔人威廉
威廉再一次回想起前世的记忆时, 他已经十八岁了。
恋耽美
[综同人]轮回之修魂2——阿豆(94)
[综同人]轮回之修魂2——阿豆(94)
还有贾家得小辈们虽然因为长辈们落罪而不能科举,可是若能碰上朝廷大赦天下,赦免了贾家长辈们的那些罪过,贾家人就可以重新科举了。
而想要在科举上乃至做官上有前途,日后也离不开这些亲朋故旧的扶持。
贾家落魄至此,唯有科举是贾家将来能重新爬起来的唯一一条路了。
因此不管是在娘家的李纨对贾兰,还是贾家的薛宝钗对贾宝玉,都是日常督促他们读书,并不让他们烦于生活琐事。
另外的贾琮和贾环,因为邢夫人不管事,赵姨娘被发卖,而无人关照他们的学业,就完全放弃了读书和科举之事。平时就是听从薛宝钗的差遣,办些跑腿收租之类的事,或是需要男人出面的事。
贾家的事尘埃落定之后,林家在京城也就越发的不引人注意了。皇帝要查办其他的不法勋贵,也跟林家扯不上什么关系,这些四王八公之流,除了贾家是林家的姻亲之外,其他人家和林家都不甚亲近。
林黛玉在江南的婚后生活也很顺利,因为林璟就在身边,因此功德灵宝能随时吸收负面因子,林黛玉的身体一直挺好的,并没有病弱的状况,婚后也顺利的生儿育女,没有出什么岔子。
倒是林璟,考到举人之后,就没有继续再考。因为当今陛下还在位,以他对林家的冷待,即使林璟考取了进士,也难说会不会被发配到什么穷乡僻壤去当官,或者被发配到什么冷门衙门,一辈子没有出头之日。
鉴于这个原因,林如海决定让林璟暂停科举,继续读书,直到下一任皇帝继位,再看看风向。如果合适的话,林璟就等到那时候再考进士,成为下一任皇帝的天子门生。
于是,林璟也在江南办完了亲事,继续留在书院中读书。
林家人长久了分成了两拨,林黛玉和林璟姐弟都在江南成亲,并且久居江南。而林如海夫妇则在京城低调的过着日子。
林家数代单传,在京城本就没有什么亲戚,姻亲贾家又完全败落了下去,林如海夫妇在京城都没有什么需要走动的亲戚了。
唯有二三个同样被皇帝冷待的官场好友,为了不给皇帝留下抱团的印象,平时也走动的不勤。林家在京城真是低调的不能再低调了
第135章 红楼林璟
几年之后, 国朝的下一任皇帝登基之后,林璟就进京参加了会试和殿试考试,如愿成为了新皇的天子门生, 二榜进士。
林如海在林璟考进了翰林院之后,也松了口气,林家总算是接上弦了, 没有出现承继的问题。
现在这位新皇刚登基, 暂时没有清洗老臣的意思,他也就没有急着辞官告老, 反正他所占的也不是什么要紧的部门和官职,这样还能扶持儿子一段时间。
而且林如海留在朝廷中,也是想好好观察一下新皇的脾气秉性, 以此来决定林家人以后为官的方针和策略。
上一任皇帝虽然清算了很多老臣, 也闲置了像林如海这种没什么罪责在身的太上皇的心腹,但整体来说还算是个明君,哪怕秉性过于刚直偏执, 不像个合格的政客,但林如海对他也并无什么怨言。
林如海作为太上皇的心腹, 本就有被皇帝清算的心理准备。哪怕后来皇帝变得冷静理智了, 闲置太上皇的心腹臣子,也是应有之意。
林如海只是遗憾生不逢时。像林家这样的累世仕宦之家,不会缺富贵荣华,林如海也不是那些想要出人头地的寒门子弟。但他作为科举上来当官的儒生,还是有自己的政治抱负的。他这样的正统读书人, 总希望能遇到明君,然后成为一个贤臣,谱写一段明君与贤臣的传奇, 让历史铭记下他们的功绩。
太上皇年轻时是个明君,可惜林如海出仕的时候,他已经老了,不再是年轻时那个英明果断的皇帝了。年老的太上皇多疑多思,放任子嗣内斗,废了培养多年的太子,为了平衡权势对许多违反律法的人和事视而不见。
所以哪怕太上皇看重林如海,并把他安排在重要的职位上,林如海这官做着,也不能算快活。
因为他不过是随太上皇摆弄的一枚棋子,并没有得到君王的任何尊重。
他们君臣之间,并没有什么默契或者共同的政治抱负。
因为这时候的太上皇,除了想把权势牢牢的攥在手心之外,已经没有多余的精力和心情去考虑这个国家,甚至千千万万的百姓了。
有志向的读书人向往的是做商鞅,王安石,张居正那样的官员。哪怕最后的下场不太好,他们也真真正正的改变着国运和世道,在巍巍青史上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名字。
如果没有那份机遇和本事,退而求其次,也想将来能成为六部尚书,甚至阁老。不说变法改变整个国家的国运,起码权势在手,能决定许多国家政策和成千上万人的命运。
可林如海基本就没有这个机会了,因为他成为太上皇的心腹的时候,太上皇年纪太大了,已经不可能再重新培养一个阁臣。他既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份心力了。
所以在太上皇晚年之后,才跟着他的这些心腹臣子,在某些意义上来说,都是随时可以抛弃的弃子,太上皇用归用,赏赐归赏赐,但真没放进心里。舍弃了哪一个,也不算太心疼。因为他是皇帝,他想培养新的心腹太容易了。朝廷上新进的没有背景和势力的官员那么多,他想让其中的哪个小官听话,谁还敢不听呢。
就像林如海,难道他很喜欢给太上皇当棋子吗?也不过是没有别的选择罢了。
林如海生不逢时,因为太上皇之后的皇帝也是个明君,可这个明君嫉恶如仇,又对太上皇心存不满,所以他这个太上皇的心腹注定得不到重用。
他这一生的官运基本已经到头了,现在的林家是林璟的时代了。
林璟在新皇登基之后才出来考进士,也就是这么个意思,不想再牵扯到上一任皇帝,又因为什么原因导致仕途不顺。
可惜林璟的运气也不怎么好。
新皇刚登基,就册封了一个出身低微的贵妃,大肆的宠爱她,还提拔了她的娘家人,用她来压制皇后和刚册封的承恩公府。而皇后素有贤名,她的家族又在新皇夺嫡和登基的过程中出了大力,并无什么明显的过错。
如果新皇是个色令智昏的蠢材,那还罢了。可惜新皇聪明非常,在先皇诸子中也是出了名的精明能干。他这么做,显然是故意的。
林如海对新皇的评价立即降了一个级别,新皇极其聪明,性情却有些急躁和刻薄寡恩。借了皇后家的力,此时却又嫌弃皇后娘家权势太重,破坏了后宫和前朝的平衡。
刚刚过了河,就想要拆桥了,也未免变脸变得太快了。
当然,新皇想要后宫平衡不要皇后一家独大;想要在前朝培养新的心腹用他们来平衡过去在他身边作用极大,扎根极深的承恩公府势力
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人之常情后宫和前朝确实都需要平衡,任何势力一家独大对皇帝来说都的确有颠覆皇权的危险。
但是他做得太急了,也做得太难看了,明晃晃的搞出了宠妾灭妻的把戏。
哪怕没有窥探出皇帝脾气秉性的全貌,林如海也当即做了决定,林璟绝不能成为新皇的心腹手下因为这个皇帝太多疑,太急躁,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就像新册封的贵妃和她的娘家,此时真是如烈火烹油之势,看上去真是蒸蒸日上。可是承恩公家不是好惹的人家。而且像贵妃娘家这样身份低微,因宠得官的人家,也是被全体科举官员们排斥的。
可以说,贵妃的娘家除了皇帝的宠爱之外,并没有什么盟友和支持者存在,未来实在堪忧。
林如海发现新皇并不像先皇先皇刚直执拗,对敌人毫不留情,但对自己人和心腹重臣确实是坦诚相待,君臣相得的。
新皇分明像晚年的太上皇把后宫的妃嫔和前朝的臣子都视为他掌中的棋子,想怎么摆弄就怎么摆弄。
可是他不知道,物不平则鸣,人心不平那就更不得了了当初林如海他们敢对太上皇的命令阳奉阴违,也不过是因为他们心中不平,又占着理罢了。
现在新皇明晃晃的宠妾灭妻,过河拆桥,在许多人心中,这是皇帝品行有瑕。哪怕不敢宣之于口,心里也对皇帝有了看法。
林如海他们当初敢违背太上皇,将来也必定有臣子敢暗搓搓的违逆现任皇帝。这是因为新皇的所作所为,并不能让人心服口服。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哪怕君臣地位不同,君王可以对臣子的身家性命一言而决,也改变不了人心所向。
这个皇帝过于的任性与急躁得到新皇的赏识,大概很容易升官,可更有可能被他当成棋子随意摆弄就像贵妃和她的娘家。
所以林如海告诉林璟,让他本本分分当官将来就算当了高官,能时时面圣了,也绝不能给皇帝留下他很善解圣意的映像免得让皇帝觉得他很好用,想怎么用就怎么用了。
与其那样,还不如树立一个本分当官的映像,哪怕死板些不讨人喜欢,起码稳稳当当的。皇帝就算不喜欢也不会太讨厌。
林璟很相信林如海的判断,从此对皇帝敬而远之。
后来的事情果然验证了林如海对皇帝的判断。
比如贵妃在盛宠之下,受到了后宫所有女人的敌视,哪怕有皇帝的保护,也没有活几年,很快就不明不白的死了。贵妃娘家也渐渐随之败落。
皇帝哪怕表现的很伤心,也很快有了新的宠妃,继续用她来挑战皇后的权威。
皇后在做太子妃时素来有贤名,还生了二子,本来并无什么过错。可惜皇帝打压皇后和承恩公府的姿态太明显,明显到让皇后在后宫中失去了安全感,拼命压制皇帝的宠妃,还打压皇帝的其他子嗣。整个后宫乱成一团,后宫的子嗣接连的夭折,最后就连皇后的两个儿子也都夭折了。
女子为母则强,皇后拼命的压制皇帝的妃嫔和子嗣,让其中一些人不能生育,让一些皇子夭折。这些人报复起来,连皇后所出的嫡皇子的也没了。皇后也受不了打击,一病去了。
皇帝也因此大病了一场。
他是真想压制皇后一系,可并没有想让皇后和两个儿子去死的意思。
正因为皇后是名正言顺的国母,嫡长子又是最合礼法被立为太子的皇子,皇帝才需要压制他们,让他们不会一家独大。
可皇帝并不想废后,他心中其实十分看重嫡庶,数个儿子当中,他也只考虑过把嫡子立为太子的事。
承恩公势大,皇后与嫡皇子又名正言顺,皇帝才需要适当的打压他们,免得他们一家独大,对皇帝不利。
实际上,他虽然打压了皇后和承恩公府,却已经打算等到嫡长子成年之后,就册封他为太子的。
可皇帝做得太急了。
他以为皇后有身份有地位有权势有娘家有儿子,在后宫中一定能保护好自己和儿子们。
哪想到他这些年宠妾灭妻的种种行为,早就打击了皇后的威信。后宫嫔妃们只要能成为宠妃,就不会真把皇后放在眼里,在她们心里,皇帝是偏爱宠妃,厌恶皇后的,那她们自然就不需要怕皇后了。
所以,自然就有人敢对皇后和两个嫡皇子出手了。
皇帝骤然失去了妻子和两个看重的儿子,不由得大病了一场。病好之后对后宫进行了大清洗,凡是对皇后和嫡皇子出手的妃嫔,都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轻则打入冷宫,重则全家抄家,流放,斩首。
承恩公府骤然失去了皇后和两个嫡皇子外孙,可以说是失去了最大的前程。这个时候皇帝也不再打压承恩公府了,反而是大肆的提拔重用。承恩公府的子弟很快就在朝廷里出头了。
承恩公府虽然心恨皇帝对皇后太刻薄,可这种封建王朝,不想造反就只能乖乖认命。皇帝给了补偿,那承恩公府就得感恩戴德的收着。
何况没了皇后和皇子外孙,承恩公府的确前程堪忧,凭着后宫妃嫔与已逝皇后的紧张关系,将来不管是哪个皇子登基,恐怕都不会对承恩公府有好感。
现在皇帝对承恩公府有愧疚,有心补偿,承恩公府若是不趁着这个时机发展自己,将来恐怕就要败落了。
所以一方面,老承恩公对皇帝有怨,觉得皇后和两个皇子外孙死的冤枉;可另外一方面,皇帝对承恩公府的补偿又十分的丰厚。承恩公府的子弟,凡是有些本事的,都出头了,在文职武职上占了不少实职。
事已至此,时光不能倒流,皇后和两个嫡皇子也不可能活过来。承恩公府已经失去了将来可能登上皇位的外孙。在这种情况下,老承恩公自然选择了对活着的人更好的抉择,那就是忘记对皇帝的怨恨,让族中子弟们感激皇帝的信任和提拔。
失去了皇子外孙这个退路,成为皇帝的心腹和棋子,也是承恩公府能做的唯一选择了。因为皇帝会有新的皇后和宠妃,如果不抓住这个机会,等皇帝的愧疚渐渐散去,那么将来承恩公府就什么也不是了,只会渐渐失去权势,最后被皇帝遗忘。
承恩公府当初押宝在还是皇子的皇帝身上,是为了家族的权势更进一步,甚至让下一任皇帝身上流着一半承恩公府的血脉。现在皇后与两个嫡皇子全部丧命,可以说承恩公府多年的付出全白费了。若是再失去现有的权势,那才真是满盘皆输了。
老承恩公是个合格的政客,他很快算清楚了得失,重新调整了家族的发展方向,决定成为皇帝最亲近的家族。
而林璟则是走了另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他考中进士后进了翰林院学习,三年期满后名正言顺的做了十年的翰林,后来又被一个赏识他的上司提拔进了御史台,又做了多年的御史。后来被调进了礼部,多年后还做了礼部尚书。
从没有被皇帝引为心腹,每次升官不过是因为上司的欣赏,或者资历合适,再加上他身体健康,比别人长寿,才生生熬成了一部尚书。每一步可以说都走得稳稳当当的。
哪怕林璟做了一部之首,也并没有被皇帝放在眼内,皇帝只觉得林璟是个四平八稳的官,用着不算趁手,但还算放心,当然也没有提拔他进内阁的意思。
林璟自己倒觉得挺好。
林璟自己长寿,皇帝也不遑多让。等到林璟想给自己的儿孙让路,上折子告老辞官的时候,皇帝还好好的当着皇帝呢。
因此林璟不像是林如海那样,前后经历了三个皇帝,算是三朝老臣。
林璟这一生也就侍奉了这一个皇帝罢了。
这个皇帝太聪明对臣下来说不好糊弄;也太任性对臣下来说不好伺候。
所以林璟也就这样不好不坏的混过了一生,顺便期望下一个皇帝好糊弄些,让自己的儿孙们当官当得容易些。
第136章 猎魔人威廉
威廉再一次回想起前世的记忆时, 他已经十八岁了。
恋耽美
[综同人]轮回之修魂2——阿豆(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