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之铁血琏二爷 作者:紫生

    [红楼同人]红楼之铁血琏二爷——紫生(69)

    皇长孙带着兵符,可以沿途调兵,皇长孙出玉门关不久,陕西总督、甘肃总督也带兵增援而来。西海军渐渐不支,西海王一怒之下,将谭肃捆起来吊在白河城城门上方道:此人是你们的细作,为你们汉人立下不少功劳,你们连他性命也不要,不怕寒了汉人将士的心吗?

    谭肃为一己之私卖国数十年,到底没有落得好下场。

    第71章

    朝廷这边只有施良识得谭肃。当年常安王战败的时候,施良还是个少年,后来谭肃逃了,施良从通缉令上见过此人。此刻过去近三十年了,施良乍一眼也没认出被挂在白河城上的人是谁。

    施良也不知道朝廷在西海国是否有自己不知道的细作,回头瞧皇长孙。皇长孙也一头雾水,略一思忖道:怕是西海国人也学会使诈了。

    施良听了,心中有数,并不理会西海王派人喊话,依旧指挥众将士列阵攻城。

    谭肃自从被捉拿,早吓得肝胆俱裂。此刻被吊在城墙上,流箭飞矢不长眼睛,只怕朝廷军一旦发起攻城,自己顷刻就会被打成了筛子。谭肃越想越怕,竟是被吓得失禁了。

    白河城城墙本就比白河坝高,西域风沙大,这一尿,竟当真是迎风而撒,那样子既恶心又可笑。谭肃在城墙上哇哇大叫,大声喊冤,又是求饶。他这一通乱喊,倒叫施良听明白了此人就是谭肃。

    施良哈哈大笑道:谭肃,当年你投递叛国,戕害同族的时候,可曾想过有今日?

    不等谭肃回答,施良又气沉丹田,对朝廷将士道:将士们,这人就是当年常安王军师的儿子,投靠西海国已久。卖国贼的下场,大家也看见了。谭肃认贼作父小三十年,临了临了,依旧是被西海鞑子亲手吊在了城墙上。咱们入伍一日,便当外御强敌,内惩国贼,保家卫国!

    说着,施良取过一支箭,挽了强弓道:皇上有令,国贼谭肃人人得而诛之!说完,一箭放出,正中谭肃眉心。

    谭肃发出一声凄厉的惨叫,双眼愣愣的瞧着前方。

    这里是白河城的东门,出了东门,一路往东,便是广袤的中原。那里有富庶的土地,有宽敞的学堂,有博学的先生,也是谭肃真正的家乡。谭肃恨朝廷,他的父亲死在了朝廷手上,但是无数个午夜梦回,谭肃都回想起常安王起兵前,自己简单的求学生涯和那些少年的同窗。可是,终究是回不去了。

    见施良毫不犹豫的射杀了谭肃,西海王亦是一愣。自己因谭肃劝自己撤兵而起疑,但一切都叫谭肃说对了,这个人,究竟是朝廷的细作还是真心辅佐自己?西海王满心的疑问,可惜,谭肃再也不能回答他。

    皇长孙不但带来了援军,还带来了粮草,无论是兵力还是士气,朝廷军都在西海大军之上。最重要的是,打仗,无论是打的将领的智谋还是兵力,归根结底打的是国力和补给。西海王在白河城固守数月,终究于当年冬日补给无以为继,白河城破,朝廷军夺回卫所,西海国再次求和称臣。

    皇长孙亲自颁布了升施良为西海沿子总兵的圣旨,又整理了剩余将士的军功和阵亡将士的名册,押着南安王霍烈班师回京。

    这是一场原本完全可以避免的战争,仅仅是因为南安王贪财,便徒增多少伤亡。回京途中,贾琏骑在马背上,想着如今的发展和原著里到底不同了。原著里,和西海国的战争爆发得更晚,西海王准备得更充分,朝廷也战败了。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战败的起因,也许就是源于南安王霍烈的一念之贪。

    至于白河城昌家,在贾敬离开卫所之后,昌家家主早就带着家小逃了,现在不知所踪。昌家宅子只留了些无处可去,又一问三不知的老仆。后来西海军屠城,这些昌家老仆也都死在了白河城的废墟里。

    皇长孙一行回京行进破快,于次年四月里到京城。皇长孙回京途中早就将西海沿子一战的过程详细整理成册,到京城之后交给景和帝批阅。

    南安王和当地富商勾结,贩卖兵刃,因此引来战火的事令景和帝怒不可遏。下令彻查西海沿子守军窝案。

    这一查,才得知南安王仗着西海沿子地处边陲,培植亲信,排除异己。连几个监军都被南安王拉拢,沆瀣一气,倒卖军械,贪污粮饷,冒领军功,无所不用其极。

    因为施良不肯和南安王同流合污,被南安王排挤到条件更艰苦的南线驻防,所得军械、粮饷也不如北线南安王嫡系。

    西海沿子这一战,将士死伤数万,有功者论功行赏,加官进爵;伤亡者,发放抚恤,安抚民心。

    南安王的案子,景和帝命江大虎细审,并未让三司会审,也未公布细节。无他,朝廷出了南安王这样的国贼,若是传入百姓中间,难免叫百姓对朝廷失去信任和信心,打击民心。

    但是即便景和帝对南安王案的细节有所隐瞒,单从西海沿子突然起了战事和南安王府一夜落罪看,百姓也不难猜出南安王落罪和西海沿子的战事有关。再说,四大异姓王,独南安王掌军权,难免会有政敌,即便景和帝不公开审南安王,南安王一案,也传出些似是而非的内幕。

    许多伤亡官兵的家人听说之后,无不悲愤,离京城不远的,都到京城等着南安王入刑。

    南安王原本被判凌迟处死,但伤亡官兵的家属太多,群情激奋下,南安王被战死在西海沿子官兵的家人丢烂菜帮子、石块等你一下我一下的活活砸死。甚至南安王断气之后,激愤的伤亡官兵家人不肯散去,还丢了满囚车的石块土屑,鞭尸半日,南安王被砸成一堆烂肉,众人才哭着散去。

    南安王府除南安太妃外,其他人等被判满门抄斩。一同问斩的还有和南安王勾结的监军。因老南安王当年守边有功,景和帝准南安太妃入庵堂修行。

    贾琏听到这个判决,瞧了一眼贾母跟前的探春,暗暗叹息了一声。南安太妃这个结局,当真生不如死。

    皇长孙西海沿子一行,立下平息战事的功劳,景和帝立皇长孙为皇太孙,朝堂上除了个别御史觉得皇长孙年轻,还需要历练外,无人反对。自此,空悬数年的储君位再度有主。

    施良死守白河坝,功劳极大,赐侯爵,升总兵;柳苹原本负责传圣旨,但是当机立断,深入敌军后方,解守军之危,也得侯爵。要说贾琏这些年替朝廷立下的功劳,赐爵早就足够了,但是景和帝希望给贾琏赐爵的人是皇太孙,故而先时贾琏立下揭发戴权等功绩,皆未赐爵。

    这次贾琏谏言防备西海沿子起战事,功劳不在施良、柳苹之下,再不赐爵,景和帝倒怕寒了贾琏的心,便赐贾琏为定远伯。实则贾琏也应当得侯爵的,只是景和帝怕给贾琏施恩太快,将来皇长孙没有爵位给贾琏升了,暂给贾琏赐伯爵。贾琏今年才十七岁,即便是伯爵之位,也十分令人称羡了。

    贾琏得了伯爵位,前来道贺的人络绎不绝,窦氏备宴席致谢这些不提。单说上门打探亲事的人越发多了,甚至有亲王想将嫡女相许的。不过景和帝是希望贾琏辅佐皇太孙的,自然不会让他做什么郡马,就算有王妃就算动了心思,被王府属官一劝,也就明白过来了。

    窦氏替贾琏相看过好几回人家,贾琏只是不点头,道西海沿子战事虽然平息,只怕近几年还有战事,自己入了伍岂不耽误人家姑娘?好在贾瑚出孝之后,贾瑚之妻已经有孕,窦氏天天盼着嫡长孙,也没有十分逼迫贾琏。

    年底,林如海被调任回京城,不再兼任兰台寺大夫,而任户部左侍郎。自太子遇刺身亡,景和帝无时无刻不在做着战争准备,西海沿子一场战事更是突如其来。朝廷虽然胜了,但是对国力消耗极大,朝廷难免又要休养生息,充盈国库。

    林如海十分擅长管理钱粮经济,景和帝升他做户部侍郎,便是专管储备战争所需粮草的。经过西海沿子一事,景和帝越发重战争储备,有人启奏修缮宫殿什么的,都被景和帝驳回了。

    林如海在扬州政绩极佳,尤其采购粮种一事上,解了全国闹饥荒的危机,不但林如海得了从二品实缺,连当初资助林如海购粮银钱、船只的盐商都得了赏赐。林家从扬州启程那日,许多富商相送。

    盐商本就豪富,倒不在意赏赐多少,关键是御赐的东西是体面。当年支持过林如海的盐商,无不觉得扬眉吐气。倒是巴结金陵望族甄家的,因和林如海不对付,失了这次在天子面前露脸的机会,叫苦不迭。

    贾敏随林如海南下之后,一别六年,如今再回来,林黛玉已经是四岁的小姑娘。林如海回京之后,除了入宫复命外,一家四口先是到铁槛寺祭拜贾代善,又是收拾宅子,到各亲朋戚友家中送礼物、土仪,忙得不可开交。

    忙了好几日,林如海夫妻才带着女儿林黛玉、儿子林枫到荣国府拜会。因为上次去扬州办事,贾敏在坐月子,姑侄并未相见,是故贾琏也到内宅见一见贾敏。这也是贾琏第二次见这位原著里的女主林妹妹,第一次见的时候,林黛玉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如今再见,林黛玉长得粉妆玉琢,精致灵慧。

    林黛玉身旁还站了个小男孩,约莫两三岁年纪,长得也十分玉雪可爱。这个男孩儿今年不足三岁,是林黛玉的胞弟。原著里,这个男孩子长到三岁死了,不过贾琏瞧这小表弟十分可爱,倒希望他健健康康的,别落得原著那样的结局。

    入乡随俗,贾琏穿越十几年,早就习惯了古代礼数,和表妹表弟见礼之后,贾琏也让范嬷嬷分送了林黛玉和林枫一份礼物。

    第72章

    妹夫高升,带着家小回京,即便贾政夫妻已经分出去了,也依旧回荣国府团聚团聚。

    贾珠和贾元春入内相见的时候,贾敏心中暗暗叹了口气。现在贾珠和元春一个二十一,一个十九,皆没定亲。古代,这样的年纪已经相当难说到好人家了。加上贾政一房也是过惯了国公府的日子的,如今出去自立门户,贾政不过是五品工部员外郎,却往往觉得和自家同等人家是小门小户,不肯许婚。贾珠兄妹两个的婚事,不知道拖到什么时候了。

    因为通灵宝玉的事,贾政夫妻都不喜欢贾琅,甚至贾珠兄妹都嫌弃贾琅带累了他们,也不喜欢这个弟弟。

    贾母看不下去,将贾琅接来在族学上学,就住在贾母房里。贾母爱热闹,接来贾琅之后,索性将贾探春也抱来养。赵姨娘原本是想自己养闺女的,后来,赵姨娘又怀了一胎,便顾不得了。如今赵姨娘已经又生下一子,名曰贾环,养在自己身边。

    父母兄姐来了,贾琅和贾探春也是要来相见行礼的。因为受的冷眼多了,贾琅有几分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的样儿,行事十分谨慎。

    贾琏还记得原著里,贾宝玉初见林黛玉的情景,上去就替人取字,可说十分没有教养了。但这次,原著中的男女主相见,贾琅只是多看了林黛玉几眼,规规矩矩的行了礼,没敢造次。

    贾琏内宅见过贾敏,依旧到外间说话。当年贾琏南下办粮种案子时才十三岁,那份决断本事,林如海自己都佩服,现在贾琏十七岁,已经立了军功,封了伯爵。

    林如海十分喜欢这个侄子,叫贾琏同桌吃饭,又问贾琏族学的事,还叫贾琏带路,去族学看了一趟。林如海见贾家族学办得当真不错,赞到这是立家之本。又笑言以后等林枫大些,也送来贾家族学读书。

    只是林如海没想到,他这头打趣将儿子送来族学,那头贾敏已经定了林黛玉入贾家的女学。细算来,也不是黛玉到贾家教养,就是初步定了黛玉时常到贾家走动走动,也跟着范嬷嬷习些武艺。

    贾珂今年八岁,因为窦氏没有嫡亲女儿,贾珂的生母又在生她时难产死了,贾珂打小是记在窦氏名下的。窦氏是贾家长媳,自然将贾珂做宗妇培养,请了女先生教贾珂读书习字。故而,如今的贾珂活泼自信,和原著里因为无人疼爱,有些怯懦的二木头贾迎春全然不同。

    贾琏又想到原著里,贾迎春后来被孙绍祖虐待而死,后来便请示了窦氏,让范嬷嬷传贾珂一些武艺。

    今日林家表妹首次来走动,见过长辈之后,便有贾珂带着一处玩去,不知怎么,贾珂说起习武的事,林黛玉便说也要学。贾敏想着林黛玉生下来的时候身子有些弱,好不容易才调理过来,她若学点皮毛功夫强身健体也是好的,若是受不得这个苦,以后不学就是,便问过了窦氏。

    窦氏知道范嬷嬷是贾代善留给贾琏的人,明着是贾琏的嬷嬷,实则贾琏院子里有一部分人是没有身契的,人家都是良民,也只听贾琏差遣,于是,窦氏又打发人来问贾琏。贾琏问了范嬷嬷,这事才算定下来。

    柳苹回京授爵后,原说将柳湘莲接回去的,只是柳湘莲已经习惯了在贾家族学求学,柳苹问过贾敬之后,便也同意了。只是送了礼物到贾敬家里,谢过贾敬这一年的照拂,又送了束脩到族学谢过先生。

    接下来的日子,倒还安生。

    半年后,贾瑚之子出生,贾赦一房有了嫡长孙。

    贾琏依旧会和皇太孙通信,偶尔也会入宫一趟,但是大多数时候都在族学里督促贾家子弟训练军事技能。当然,这些孩子们都是长身体的时候,贾琏虽然要求严格,也是劳逸和和,除了每日下午练半日外,还会每隔五日给众人放一次假。

    展眼入了秋,因为去岁在西海沿子打了胜仗,景和帝心情不错,决定到铁网山围猎。除了皇室宗亲外,还有部分文武百官和世家子弟同往。贾敬、贾琏都在前去之列。

    贾琏听了徐元传话,略微愣了一下神,才命人送徐元出府。原著里,到了今年,朝堂斗争就应当进入了白热化,因为按原著的时间线,明年就到了林如海送林黛玉进京的时候。

    虽然前儿林如海夫妻到荣国府拜会,只留了大半日,但贾琏也看得出林如海十分重视子女。即便如此,原著里林如海依旧送了林黛玉入贾府托孤。穿越之前,贾琏就觉得林如海送林黛玉入京的举动不像是单纯的希望女儿有国公夫人教养,更像是送走唯一的牵挂后,独自在江南放手一搏。

    原著说,林如海原本准备让林黛玉在家守制读书,送林黛玉入京的事情十分突然。看书的时候贾琏就怀疑林如海送林黛玉入京,是因为江南的党争十分汹涌,林如海有送林黛玉入京避祸的意思。

    现在江南的局势倒是控制住了,林如海夫妻都活着,还提前回了京城。西海国也已经战败求和;在景和帝的几番整治之下,吏治也比原著里清明,似乎原著里提及的许多危机都已经解除。但是甄函关还没有抓到,这次秋狩,当真会那样顺利吗?

    即便贾琏满心疑虑,却也没什么证据,表面上看,朝堂内外都很安定。这年八月初一,景和帝带着皇室宗亲、文武朝臣,由柳苹负责护送,浩浩荡荡的朝铁网山去了。而京城,则留皇太孙司徒珏监国,江大虎留京。

    贾琏犹豫再三,终究还是向景和帝告了假,留在京城。贾敬同行伴驾,前去铁网山。

    原著中,林如海之子在三岁上死了,紧接着贾敏过身,林如海送林黛玉进京。现下从林如海一家的健康状况看,贾敏和林枫都不像是不足一年就要自然死亡的人,那么江南约莫就要发生大事了,贾琏也因此留在了京城。

    这些年景和帝将权柄抓得很紧,贾琏瞧着,不管原著里的新帝是谁,现下都无法将景和帝逼退位的。皇太孙留在京城监国,实际上也不会发生什么大事。

    恋耽美

    [红楼同人]红楼之铁血琏二爷——紫生(69)

章节目录

[红楼同人]红楼之铁血琏二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屋只为原作者紫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紫生并收藏[红楼同人]红楼之铁血琏二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