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盛唐种牡丹 作者:又生

    他在盛唐种牡丹——又生(75)

    花谜:

    坐看粉黛不知远,

    探马两县不见人。

    写完上句,顾越沾了沾墨,一边示范,一边问道:阿明,师父有没有说过,上元当夜,你们怎么过呐?阿明道:去逛灯会,师父请许娘子给我们都买了面具和虎绒呢。顾越道:那逛完灯会呢?阿明抿了抿嘴:不知道。

    顾越凑到他面前,挑了一下眉毛:交给你一个任务好不好,本来我要找鼓儿和阿米的,他们贪玩,就没机会了。阿明立刻跳起来,站得笔直:好!

    三个人,其乐融融,沉迷于讨论灯谜,未听见,楼上的笛声和五弦已经停止。

    苏安下楼,就正看见顾越身边的几个小吏来来往往,搬运着覆盖茅草的箱子。

    ※※※※※※※※※※※※※※※※※※※※

    (*^▽^*)

    第106章 上元

    师父若想知道箱子里是何物,待他们走,不嫌替师父验看。南不嫌跟在苏安身后,手按剑柄,说道,不嫌在江湖多年,这点鬼不觉的本事还是有的。

    苏安原本也很好奇,然而,当他看见阿明和阿兰的明媚的笑容,以及顾越那气定神闲,执笔写着涓涓小楷的模样,恁地,就把什么都忘去,拒绝了南不嫌。

    生平第一次,苏安萌发出把徒儿占为己有的冲动,希望他们就是自己的孩子。

    鼓儿壮实,能跑街坊巷里;阿米乖巧懂事,能操持家业,阿明不多说话,性情安静,喜欢画画,能做文书;阿兰,他真希望这辈子养着她,不让她碰弦

    可是,弦音里又有那样多的美妙的故事,若她不学,不吃疼,又如何能领略。

    苏安醒过神,转身走到廊下,坐着唤道:阿明,去把两个师兄叫过来。阿兰依依不舍:师父,顾郎的灯谜还没写完呢。顾越笑道:快去吧。

    不时,四个小徒儿按年纪在廊下的竹丛边站好。阿米、鼓儿、阿明、阿兰,一人脖子上挂了一个竹哨子,苏安叮嘱道,逛灯会谁若走散,就按一板三眼吹哨。

    哎呀,看,胡人的,男孩戴黑色,女孩戴栗色。听到哨声,才上好胭脂的许相依,一身红石榴裙,笑着跑来,把昆仑奴绑在孩子们腰间,不想家,乖。

    顾越在磨盘边看着,心中感叹,不拿琵琶不写乐谱的苏安,色若春晓,清雅出尘,虽肩担师名,却不过双十的年华,仍似一块璞玉,孜孜迎接着岁月的琢磨。

    竹叶的影子,伴着细碎的光,映在那一袭霜色的长衫,仿佛是原本有的花纹。

    苏安缓缓从地上挑捡起一枝,晃一晃,寂住孩子们的七嘴八舌:来,听话。师父今天,和你们说一说,牡丹坊,为何名牡丹。鼓儿抢先争道:牡丹好看!

    一时,阿明和阿兰面面相觑,也不知事。只有阿米,应了一声:是,师父。

    苏安的眸中流淌过一股生动恒久的清泉,最终,他还是把那番话作了训诫。

    师父像你们这么大时,还在韶州教坊里吹木叶,一直到十三岁才到长安,那时,师父听太乐令李升平大人说过一句话,他说,盛世,好比花开正艳的牡丹。

    时隔八年,再说出这段话,物是人非,心情迥然不同,唯一不变的,是远志。

    牡丹的根系,扎在社稷子民之中;牡丹的茎叶,散在文武百官之列;牡丹的花瓣,是诗词礼乐的颜色,牡丹的花芯是花芯沁着一支曲子,名《霓裳》。

    十四日夜里,广陵楼前的开明桥,呼声震天,来自六十坊里的壮汉,有的披甲戴胄,有的赤膊上阵,拔着那根碗般粗圆的麻绳,女伎沿河唱着《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苏安赶时间教授南不嫌最后的几个要点,把挂灯谜的任务交给顾越。顾越见开明桥人挤人,自己的灯谜又简单,怕被抢坏,便和苏安说,他挂去西河第七桥。

    我是不稀罕那花船,阿兰想坐。苏安笑着回道,你若抹得下面子,便向杨刺史讨一只,我们从南边绕一圈,边摘谜边赏灯会,末了刚好回原地看乐赛。

    虽然他也知道,这话不必说。

    正月十五的上元夜,在爆竹声中降临,一轮圆月,画入南地波澜微漾的江河。

    是夜,整座扬州城被花灯围得亮如白昼,城外是长江、运河,城内是东西两条官河,密密麻麻的艳丽的花灯映在河面,又映成双,映照着无数的心愿与福祉。

    苏安刚从阁楼下来,便有一袭飘逸的青衫用吴音吟诵诗词,从他面前晃过。

    云散天清酒未消,月恋小市吾恋桥。十里红灯成白昼,扬州樗慢是今宵。

    那瞬间,苏安有些恍惚,他熟悉这个清亮的声音,只是一时半会,想不起来。

    人来,人往,船工一路吆喝,撑着一只无篷的花船,摇摇晃晃,停泊在开明桥侧的渡口。船厢屏风倾泻出温暖的光,船侧和甲板,铺满粉的红的梅花花瓣。

    好玩!快上去!

    苏安还没开口问,只见几个孩子大呼小叫,拽着仆从奔跑过去,抢着登船。

    顾越候在渡口,手里提着个篮子。苏安一见就笑,忘了烦忧,提袍登船:月照红尘路!顾越扶住苏安的手,助他上去,回得平静而温柔:春篮家书长。

    两岸莺歌燕语,然,当苏安转进屏风,一愣,又碎碎地念叨道:我就知道,箱子里铁定是红蜡烛,你何必费这思量,再长,长得过情?顾越莞尔。

    鎏金箍拴红蜡烛,晶润蜡泊一弯一弯蓄在玻璃罩,船行火晃,映得人面嫣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顾越把春篮子放下,从里面取出羽毛般的信,一封一封拆去烤漆,说道,阿苏,咱们看看这些长安寄来的信,如何?

    苏安摸着漆案在绒毡坐下,目光落在小盘子里的果粉和焦圈儿。那果粉细腻油亮,沾满霜糖,定然甜;那焦圈儿金黄酥脆,咬下去,不知还得吞几层香浪。

    莫谙足下:

    自违芳仪,荏苒数月,昨夜知,太乐署计于明年春新招八百长役子弟,韩乐正腿伤复发不能行,我将代之授五弦之弹挑轮指,我本授四弦,实在惶恐,故而突然很思念你,翻遍《乐府闲录》,才知,你居然把我写成李郎子!另

    李升平大人昨日云游而归,闻北面子规泣血,一夜长跪未得见,又披发而去。[1]

    肃此,敬颂

    顺祝时绥。贺连手书。开元二十五年,冬。

    顾刺史台鉴:

    风雨晦明,北庭安好,昔王庭甫至营中巡府库,我与他同往天山雪猎,哦,甚美,如陆机言,秀色若可餐,马蹄踏雪而过,沙沙作响归来忽闻,你将去南荒地,提笔,又觉得这封信未必寄得到,也就只能托丽娘中转,胡言乱语了。

    即问近安。

    北庭都护郭弋,开元二十五涂月。

    如此,一封接一封,二人又看过洛书、裴延,甚至是李道用、游桓之的,末了,皆不如看到郭弋这封信,来得神清气爽。苏安笑得喘不过气来:郭将军好容易把明月改成别的词,结果,偏偏还用一个秀色若可餐,哈哈哈哈

    苏安笑得灿烂,也知,家中有来信,提到崔家夫人做媒,为苏茉介绍了一户坊中的郎官。他随性地把信折好,没有提,也没有乱扔,收进衣襟,贴着身放。

    郭将军咏明月的时候,你连字都还不认识,若非洛书,哪有你笑他的份。顾越搅拌着糖霜里的果粉,夹出一个,堵住苏安的嘴,道,咱们也去猜谜。

    一路往南,船舷边,小问大,少问老,仆从家领着乐童,去摘河边挂的灯谜。

    形色各异的灯,大的挂在柱顶,足有三层楼高,精巧的如萤火,散在河风中。

    一匹和真物同样大小的五花马灯,引得众人惊叹,马儿浑身绘满精巧的祥云纹案,妙的是,马鞍上栖着一只彩鹤,鹤的羽毛是粘上去的,风起时,便会展翅。

    最普通的还是系谜笺的团花灯,它们旋转漂浮,量多而成势,点亮整条河道。

    师父,这是什么?

    当鼓儿和阿米第三次要抢同一盏花灯时,阿兰赶紧让仆妇帮她勾来一盏灯,端在手里,从二人中间钻过,呼哧呼哧跑到苏安和顾越的案头,笑着问道。

    果谜:皮亮如珠,红汁赛蜜

    苏安看了一眼灯谜,念道:这是猜水果的,皮亮如珠,红汁赛蜜。阿兰抿一抿唇,小手绕起衣角。苏安道:这么简单都不会,葡萄呀。阿兰低下头:我,刚还想是樱桃。语罢,害羞地逃走。苏安一怔,装作什么都没发生。

    顾越一笑,解围道:诶,各有见地,无妨,我觉得频婆果也很符合立意。

    船来到西河,满街火树银花。

    路过鸳鸯好花桥时,船上已摘下五六十个字谜。顾越吩咐靠岸,去紫姑亭子里面兑换通宝钱。小吏不再,当值的是州府张别驾的家仆,当即忙得焦头烂额。

    这条是燕子,中,这条不是鮰鱼,错,这条是这条是樱桃,中

    映着紫姑的方孔圆铜钱,从案头而降。阿米哇了一声,天上下钱雨了呀!

    顾刺史吧?张伯一边沾口水翻动册簿,一边说道,杨刺史说过你的船。

    顾越笑道:正是,昨日托亭吏挂的灯,不知道有没有人摘。张伯道:留心着呢,被一位青衣郎官摘去,他不留名,只道江州彭泽寓游而来,说什么

    曲尽回身处,层波犹旖旎。

    正是此时,东面紫烟笼罩之处,一声高亢的笛声,气冲云霄,开河劈浪而来。

    开明桥乐赛开始,几人又速速上船,那船工的桨和篙追着乐拍,越划越快。

    不错,那儿就是开明桥!楼座主竟然,用了陈家的笛管!那五弦谁奏?南不嫌。传言中,好像是京城里南下的那位牡丹坊苏莫谙的徒儿。

    满月之下,一虹玉桥。

    两岸座无虚席,汗香流动,笑音绵延十里。驶过桥洞时,南不嫌洒音如珠,盛小曼笛飞蜀冈,二人的影子伴着舞姬水袖掀起的风,从苏安面前缓缓晃过。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却不料,开明桥畔,立着另位君子。

    苏安手中的紫姑通宝落地无声。他终于记起了出发前在广陵楼前听见的那个声音的主人,一时,恍若隔世。

    顾越以为,苏安眼眶泛红,是为这曲《春江花月夜》而激动,正要赞美,忽见苏安笑了一声,竟然一步从船里跳到岸边,走向那青衣束发,临风而立的君子。

    苏小友,扬州樗慢是今宵。

    云散天清酒未消,

    月恋小市吾恋桥。

    十里红灯成白昼,

    扬州樗慢是今宵。

    林逸远的眸子里,映着月亮。

    这位是?

    江州顾越。

    原来是顾刺史。在下林逸远,彭泽八年县丞,早听县令大人说,咱们江州的新刺史是乐不思蜀,也不知这么说来,算不算得久仰大名?还想问苏小友,此行,打算留多久?

    林待诏,谁说顾刺史乐不思蜀?似你这样,擅离职守,弃县里百姓于不顾,活该是醉等八年。我呢,本就盼着,何时江州治下如扬州,再回长安道风景。

    惭愧,不知乘月几人归。

    不敢,来,逸远兄,广陵楼小聚。

    ※※※※※※※※※※※※※※※※※※※※

    注:贺连信中所提,是指东宫被废,李隆基废包括太子在内的三个皇子为庶人,而后将其赐死之事。

    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以扬州、金陵为首的一批南方城市,容纳了很多北方流亡而来的士人,有丰富的资料可考。

    1.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清,王询注《李太白全集》卷八) 2.中夏不宁,士子之流,多投江外。(肃宗《加恩处分流贬官员诏》,《全唐文》卷四三) 3.两京蹂于胡骑,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唐,权德舆《王公神道碑铭》,《全文》卷五) 4.当是时,中国新去乱,士多避处江淮间,尝为显官、得名声,以老故自任者以千百数。(韩愈《考功员外卢君墓铭》)5.衣冠士庶,家口亦多避地于江淮。(唐,姚汝能撰,曾贻芬点校《安禄山事迹》卷下)

    这里主要讲一下扬州两个渡口。

    1.扬子津

    卢照邻《五悲文悲昔游》: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岑参《万里桥》诗亦云: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沧江东流疾,帆去如鸟翅。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

    可见当时扬州的扬子津,是和蜀道、蜀桥(即万里桥)齐名的津要之地。据程喜霖先生的专著《唐代过所研究》,扬子津也是《唐六典》卷六中记载的全国十道一百四十三水陆关之一,而且是可考的十个津渡之一。

    2.瓜洲渡。

    又名瓜步沙、瓜步浦、瓜步沙尾等,自开元中齐擀开瓜洲新河,贯穿南北,便成为了一个新兴的要津。齐公凿新河。万古流不绝。丰功利生人,天地同朽灭。(《题瓜洲新河,饯族叔舍人贲》)。李白很有可能亲眼目睹了新河的开凿,他在诗中,还描绘了瓜洲新渡两桥对双阁,芳树有行列。的气象,描述了其海水落斗门,湖平见沙讷的功效。

    除了通行的作用,扬子津也是邮寄公私信、传播天南海北的消息的重要场所。古代邮驿(包括官方和民间性质的)多设在交通要道,一来方便人们收寄信件,二来也保障了邮递的速度。

    如张籍《奉寄皇甫补阙》诗云:京口情人别久,扬州估客来疏。潮至浔阳回去,相思无处通书。说明下扬州来的商贾,会经常给人顺便捎信。等等。

    感谢一路的陪伴,本文即将完结。 O(_)O

    第107章 人间

    广陵楼里,人面桃花,许相依端着漆盘子,为翘腿而坐的诸客官递上温酿。

    彼时,杨继行夜巡至此,入座小叙,张别驾作陪,恰逢李彬与张昌甫、陈昀亦在等候友人揭晓灯谜,遂把屏风挪开,让小厮去请楼君延和陈桃儿,要说话。

    恋耽美

    他在盛唐种牡丹——又生(75)

章节目录

他在盛唐种牡丹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屋只为原作者又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又生并收藏他在盛唐种牡丹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