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末琐事 作者:金桫椤
&晋末琐事——金桫椤(45)
并且遵陶姜先生意愿,在朝堂之上,没有提及他的名讳与过往,也不让过多的外人知道他的事情,更拒绝一切人等求见于他。而此举就是为了避免有人趁机借旧日情分讨要封赏。
赏罚分明后,最后一个事情,又是最关键的一步便开始上演了。那就是传令官送来了边关急报,说秦军三路犯境,需要兵马支援。而新走马上任的总百揆,当即布置刘牢之的北府兵,分成三路,明日启程,支援边陲。
刘牢之在朝堂之上,立刻发现势头不对。一是,桓玄各部,全都有封赏,竟然没有提自己半句。二是,徐州刺史的名头居然放到了桓玄名下,那么自己还剩什么?三是,这边疆军报为何来的这么突然,而桓玄却像先有准备似的,把自己手中的兵权刮分一空。
一个朝会下来,他刘牢之竟然从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变成了一无所有的穷光蛋了,这是什么意思?
可是他此时却敢怒不敢言,毕竟儿子的小命,还握在他人之手,只有刘裕到了义兴,将刘敬宣接了出来,自己才敢有所动作。他收起了全部的气势,假意为桓玄等人贺喜,眼中却带着无尽的杀意。
陶姜将所有要务安排的十分整肃,于是朝会散去的当日下午,尚书省就发出诏令,以所奏表章为依据,诛杀罪臣及其满门,封赏的诏书印信也全部预备齐全,已一一向各州府派送行文。
第二日,桓玄以新任总百揆之身,在南篱门,送走了刘牢之的三路大军,又回府接上了谢珝,直奔天牢。
其实除了司马道子和刘牢之,还有两个人也是谢珝必须要见的,那便是太傅中郎毛泰和前豫州刺史庾楷,这二人恐怕才是当娘王恭惨遭斩首的罪魁祸首。
说起这个庾楷,应该称得上是王恭二次勤王的始作俑者。因为当年司马元显,挤压各位封疆大吏的势力最初,就是将这位庾楷将军的豫州瓜分成了三个部分,导致他空有一个官职,却没有一丝势力。
庾楷是王恭的至交好友,还外带沾着些远的不能再远的亲戚,于是他便跑到这位好打不平的主帅面前,整天哭天抹泪,把形势说的那叫一个危言耸听,描述的司马道子父子那叫一个惨无人道。
当时的类似事件频出,又加上有殷仲堪的添油加醋与全力支持,王恭才决议起兵。
后来这个庾楷还曾在王恭被捕后跑到联盟大营投靠桓玄,挑拨司马道子与桓氏的前仇旧恨。只是他使劲浑身解数,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便偷偷逃亡建康,靠诬告王恭,保住了一命,后来还做了京官。
而太傅中郎毛泰,则是当年王恭的头号政敌,不仅在朝中日日散布王氏不臣之心,还在朝廷对二次勤王之事上优柔寡断之时,是唯一主张立斩头目之人,并且在他与毛氏家族的日请夜奏之下,果然促成了此事。
桓玄带谢珝来见这两位,也是想知道,他会如何处理这些人。
谢珝一直想手刃仇人,这一点怕是稍微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只是真的到了把仇恨化为刀剑之时,他确实有些恍惚。看着这一个两个害死了老师之人,被关在阴暗的小笼子里,瑟瑟发抖的等待无常取命时,他反而犹豫了。
桓玄其实也不想谢珝双手沾满这些人的血迹,却更不想谢珝为了这些蝼蚁之辈的命,留下什么遗憾。
于是便问谢珝,要不要自己代替他,取这些人的性命。
谢珝摇摇头。
那么退一步,要不要自己进去陪他一起动手。
谢珝又摇摇头。
见了此情此景,桓玄只好将一把剑交到了他的手中,对他说在大牢之外等他。不过若是反悔了,就等着十日之后,在城外看他们斩首即可。
谢珝终于点点头,接过剑,走进了大牢。
刘牢之没有想到,这受封的诏书居然也有自己一份,内侍官前来宣旨之时,他本满心欢喜的跪拜接旨,却在听到被加封为会稽内使时,差点怒发冲冠,斩了来使。
送走了吓的面色发白的内侍官,刘牢之宝剑出鞘,将一个青瓷花瓶劈的粉碎。
他不能再等了,既然被封为会稽内使,就立刻启程去会稽复职好了,毕竟徐州五地还有自己的小股势力在,接出儿子,再反了他娘的桓氏小儿。
心中盘算着,刘裕定是已经到了义兴,只是不知道那边形势如何,有没有危险。
刘裕出了京口便放慢了回义兴的脚步,如今的形势看似是刘牢之作为桓玄的股肱之臣,夺取了建康的朝权,可是刘敬宣此时身在义兴,岂不是与当初在建康一样,作为人质。
他带着这不足二千的人马,就是赶到义兴,又如何能从殷仲文与封善的手中带回刘敬宣呢?
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他再三的考虑了一下形势,决定在丹徒城外十五里处安营扎寨,又派人回建康探听消息。
果然不出他的所料,桓玄入主建康,第一件事就是加封自己与他帐下之人,对刘牢之只字未提。
于是他彻底明白,刘牢之彻底成了卸了磨的驴,失了狡兔的走狗。而作为刘牢之的部下,自己的生路也很渺茫了。
如今之计,他只能自寻门路,保住自身。
还好手下的兵士,都是他自从征讨孙恩逆贼的时候就一起出生入死的,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他打定主意,与手下的二千兵士宣布,自己从此要脱离刘牢之的掌控,静观朝廷的形势的变化。
谁知手下的兵士们,竟然比这位主帅还要义愤填膺,诉说着他们早就对刘牢之的出尔反尔,两面三刀十分不耻了。如今正是乱世,天下之主为谁,还全然未定,何必屈居别人帐下,替人卖命。
既然群众激愤,刘裕便放下心来,开始计划他们如何招兵买马,壮大实力,操练部队,静待时机,宝剑出鞘。
思虑了几日,刘裕突然意识到,当初孙恩,就是靠沿海的势力发展的,如今这狗贼已死,不如自己前往收缴了他的旧部,归为麾下,将来多加训练,整合成一支部队。
说干就干,为今之计就是先去吴郡落脚,再行安排其他,若是久居此处,怕是这二千人马的粮草,自己都难以筹备了。
谢珝从天牢中走出来的时候,桓玄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因为他的彖之,仍旧衣袂雪白,宝剑闪光,不带半点凡尘,像个仙子般,飘飘然然,洒洒脱脱,走到了他的跟前。
桓玄没有多说一个字,只是抢步上前,一把将那人搂在怀中,一边抚着他的背心,一边道:我们回家,彖之,我们回去。
谢珝将紧握剑柄的手,松了松,那柄锋利的杀器,便一瞬间落在了地上,发出了清脆的声音。
手中没了多余之物,他便可以全身心的拥抱眼前之人了。自从在□□阁见到这个人第一面,就被那日光般的明媚照耀着,有时候甚至晃的睁不开眼睛。
这个人过于开怀,过于美好,以至于挨近他时,都能被温暖包围。经历了多少风雨,不是没有发觉自己日益的向他倾心,向他仰望,只是卑微的自己,是否可以拥有这道光,这份暖,这颗心。
老师的仇到此,也许就该停手了,只要等十日这些牢中之人,便会化为飞灰,而刘牢之的末路,也就在眼前。
若强行再将老师的死归到眼前这个人的头上,也未免牵强,毕竟出征之前,谁也料不到最终是这样的结果。
那么自己能否自私一次,能否宽容一次,能否原谅一次。
紧紧的抱着眼前人,感受他的心跳,触摸他的温暖,真的,很释然。
桓玄感受到怀中的人,此时的拥抱,像是付出了全部的真心,没有带丝毫的保留,没有带丝毫的杂念。
便紧了紧自己的手臂,在谢珝的耳边轻轻的道:彖之,我在。往后余生,我都在。
感受到那微弱的点头,桓玄深深的叹出了一口气,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71章
光耀门楣皆泡影,怨而好叛求功名。
富贵荣华弹指改,杀伐决断论输赢。
刘牢之看到尚书省下令诛杀的老几位,看似分分散散,东家西院,可总觉得冥冥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每每揣度却始终不得要领,心中还惦记着刘敬宣,完全顾不得其他。
直到有一日,偶然间听闻下人议论,已经查封多年的六|四阁,又打开了门,大张旗鼓的重新修缮打扫,很有阵仗。他觉得此处甚是耳熟,便驻足听了听。
一个下人道:想当年那六|四阁天下闻名,只是不知道还会不会再对外待客了。
另一个道:想美事儿罢!那阁主可是如今桓公面前的大红人,他自己疼爱都来不及,还能让你个杂碎惦记?
旁边的众人立刻嗤笑第一个痴人说梦,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想必是被笑的狠了,他便不服的道:就算再自比神仙,不也就是个清倌,拿出几贯钱来,还不是伺候的大爷舒舒服服,哪里就抬了身价了?
又一个下人瞪了他一眼,道:你真的是什么都不知道,他哪里是什么一般的清倌,那可是当年王恭王孝伯的家臣,在这建康城里卖艺不卖身,赚些银钱补给军费的。
此话一出,那个出言不逊的像是吃了苍蝇似得,立刻收敛的气焰,只是这张嘴还是管不住,又道:那又如何,听闻他瘦弱的禁不住风吹,爷就是打野食儿也不找这样的,再把他弄死了,多败兴。
旁边的便道:他的来路可是不小,之前是真人不露相,只听说是王家家臣,其实不然,人家是谢安的私生子,拜师在王家求学的,现在认祖归宗了,好不气派啊!
又一个道:是啊,听说他这次依附桓公,是给自己师父报仇的,与当年那件事情有关的,一个不留。
刘牢之听到这里,才突然明白,为什么自己觉得最近斩首榜文上的名字,都大有联系,那是因为,这些人,都多多少少与王恭的死有所关联。
他的背后不自觉的被冷汗打湿了,一边心道不妙,一边快步从廊子上快步走了过来。
刚才那几个偷懒,嚼舌根的杂役,见到将军来了,赶紧行礼退后,准备等人走了就各司其职。
没有想到,刘牢之却突然停在那个大放厥词的下人面前,对外面喊道:来人!
几个杂役面面相觑,半分也不敢动,见门外的神武军进到内廷来,更是个个头皮发麻。
刘牢之指着那几个人道:埋了。
不顾及听身后哀嚎四起,求饶不断,刘大将军急匆匆的回书房去了,再不收拾行囊走人,明日杀头的榜单上,就会出现自己的名字了。
一面想着,什么都不要带了,轻装简行要紧,一面惦记着刘敬宣,不知道他现在可还安全。
建康城,可能与他相克,记得当初还在王恭帐下之时,便对谢珝略有耳闻,只知道是王恭不得意的逆徒,跑到个唱馆,做人肉买卖的,所以周遭的人都不提及,自己也就没有上心。
后来听说王恭一死,就躲到了桓玄身边,以为他只是个贪生怕死之辈,没了靠上就赶紧傍上一个相好的,为的只是一条小命。谁成想,这家伙居然这么隐忍,为的竟然是报仇。
想当初,自己还参加过他的生辰宴,还居然敬过他一杯酒,如今想想,他没有当场一刀刺过来,真是忍辱负重。
如今,但凡与当年有一丝联系的,都要被腰斩于世,自己这个出卖上司的罪魁祸首,被他抓住,还不得千刀万剐。不读兵书,也知道,三十六,走为上。
烧了些重要的信件,打点好金银细软,叫来了手下的参将,让他们火速整理残部,有多少人就带多少人,都乔庄打扮,带好干粮,夜晚关城门之前,分散出城,这吞人的地方,一刻都不能多留。
刘牢之盘算着,还好当初他智谋多端,让刘裕带着军马先行去义兴了,如今只要追赶上他,共同谋划一二,还是有余地的。
据说只要刽子手的刀够快,被腰斩之人,上身还能爬动数尺,甚至可以回过头来,确认自己的腿在何处。
对此事最感兴趣的莫过于童儿,只是他如今看不到这滑稽的一幕了。义兴发信回来,孙恩的尸首已经找到了,在海中泡了太久,虽然面目已经无法辨认,却从衣着和饰品上判定,是他本人没错。
经仵作验尸后得知,孙恩在掉入海中之前,已经奄奄一息,不仅在胸口上有一致命伤,并且在跌入悬崖后,背部受到过重击,应该是摔在海中离岸较近的岩石造成的。
而封尚的尸身一直都没有找到,封善和童儿一日不见,就还会继续寻找,无论死活,都要坚持找到为止。
至于殷仲文则提出司马氏气数已尽,桓氏坐拥天下是民心所向,万众共仰,此时不可留岳父桓伟在义兴耽搁时日,要赶快回京,安排后续事宜才好。
桓玄知道急着回建康的并不是自己的兄长,而是这位善于怀抱大树的殷仲文,却不想与之计较,便下诏命,让他护送桓伟速速回京。
谢珝见桓玄看完信便沉默不语,撑着额头陷入沉思,便走过来,站在他身侧,伸出双手,替他按揉太阳穴。
桓玄感受到冰凉的指尖,在头侧轻柔的按压着,十分的惬意。只是这种感触,不是来自于劳累的身体,而是发源于心中。
自从新安城,与谢珝化解了误会,相通了心意,两人便会在彼此失落之时,相互安慰。大战之时的同生共死,斩杀仇人时的宽慰安抚,失去亲人时的温柔体贴。
两人的心,正在一步步的贴近,共同的分担忧愁,分享喜悦。
虽然他的彖之性子清冷,从不主动向他显露心悦,却学会了做这些小事,让他知道,心中有彼此。
桓玄握住谢珝的手,摩挲着他的手背,一下一下,轻柔的,像是在感受着什么珍惜的绸缎,滑滑的,带着低低的温度。
太多事情纷扰了,太多情绪掺杂了,太久没有好好的与谢珝静静的呆一会儿,说说话,亲昵一下了。
朝堂上下,现在都以他的马首是瞻,于是大事小情的都要自己亲力亲为,陶姜先生已经事无巨细的在替他承担了许多,却还是有忙不完的公务在等着他。
每每想要睡一会儿,却发现天边已经升起丝丝金色,又到了周而复始的,朝会,召见内宦外臣,军机要务,州府大事,人员安置等等等等,哪里有时间想旧友,更没有时间陪爱人。
明日,便是那百十来口逆犯的处斩之日,也不知司马道子,在狱中心情如何,是否还有什么话要说,不过,此时此刻,他都不想管。
桓玄突然侧过身,抓着谢珝的手腕,轻轻一拉,便把人拽到了自己怀中,顺势让他坐在自己腿上。
柔声问道:明日呢,是要去刑场看热闹,还是我带你去个好地方?
谢珝已经习惯这个人会随时随地的偷袭自己,知道他有分寸,不会伤到自己,便任由他抱也好,搂也好,一个不注意就会天旋地转,变化出个身位来,故而都不惊慌了。
听他这样说,知道他还是担心自己放不下那些仇怨,便摇摇头。
桓玄看怀中之人,确实已经不再计较那些闲杂人等的去留,又道:那便说定了,明日下了朝会,我就让他们备车。
恋耽美
&晋末琐事——金桫椤(45)
&晋末琐事——金桫椤(45)
并且遵陶姜先生意愿,在朝堂之上,没有提及他的名讳与过往,也不让过多的外人知道他的事情,更拒绝一切人等求见于他。而此举就是为了避免有人趁机借旧日情分讨要封赏。
赏罚分明后,最后一个事情,又是最关键的一步便开始上演了。那就是传令官送来了边关急报,说秦军三路犯境,需要兵马支援。而新走马上任的总百揆,当即布置刘牢之的北府兵,分成三路,明日启程,支援边陲。
刘牢之在朝堂之上,立刻发现势头不对。一是,桓玄各部,全都有封赏,竟然没有提自己半句。二是,徐州刺史的名头居然放到了桓玄名下,那么自己还剩什么?三是,这边疆军报为何来的这么突然,而桓玄却像先有准备似的,把自己手中的兵权刮分一空。
一个朝会下来,他刘牢之竟然从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变成了一无所有的穷光蛋了,这是什么意思?
可是他此时却敢怒不敢言,毕竟儿子的小命,还握在他人之手,只有刘裕到了义兴,将刘敬宣接了出来,自己才敢有所动作。他收起了全部的气势,假意为桓玄等人贺喜,眼中却带着无尽的杀意。
陶姜将所有要务安排的十分整肃,于是朝会散去的当日下午,尚书省就发出诏令,以所奏表章为依据,诛杀罪臣及其满门,封赏的诏书印信也全部预备齐全,已一一向各州府派送行文。
第二日,桓玄以新任总百揆之身,在南篱门,送走了刘牢之的三路大军,又回府接上了谢珝,直奔天牢。
其实除了司马道子和刘牢之,还有两个人也是谢珝必须要见的,那便是太傅中郎毛泰和前豫州刺史庾楷,这二人恐怕才是当娘王恭惨遭斩首的罪魁祸首。
说起这个庾楷,应该称得上是王恭二次勤王的始作俑者。因为当年司马元显,挤压各位封疆大吏的势力最初,就是将这位庾楷将军的豫州瓜分成了三个部分,导致他空有一个官职,却没有一丝势力。
庾楷是王恭的至交好友,还外带沾着些远的不能再远的亲戚,于是他便跑到这位好打不平的主帅面前,整天哭天抹泪,把形势说的那叫一个危言耸听,描述的司马道子父子那叫一个惨无人道。
当时的类似事件频出,又加上有殷仲堪的添油加醋与全力支持,王恭才决议起兵。
后来这个庾楷还曾在王恭被捕后跑到联盟大营投靠桓玄,挑拨司马道子与桓氏的前仇旧恨。只是他使劲浑身解数,却没有得到任何好处,便偷偷逃亡建康,靠诬告王恭,保住了一命,后来还做了京官。
而太傅中郎毛泰,则是当年王恭的头号政敌,不仅在朝中日日散布王氏不臣之心,还在朝廷对二次勤王之事上优柔寡断之时,是唯一主张立斩头目之人,并且在他与毛氏家族的日请夜奏之下,果然促成了此事。
桓玄带谢珝来见这两位,也是想知道,他会如何处理这些人。
谢珝一直想手刃仇人,这一点怕是稍微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只是真的到了把仇恨化为刀剑之时,他确实有些恍惚。看着这一个两个害死了老师之人,被关在阴暗的小笼子里,瑟瑟发抖的等待无常取命时,他反而犹豫了。
桓玄其实也不想谢珝双手沾满这些人的血迹,却更不想谢珝为了这些蝼蚁之辈的命,留下什么遗憾。
于是便问谢珝,要不要自己代替他,取这些人的性命。
谢珝摇摇头。
那么退一步,要不要自己进去陪他一起动手。
谢珝又摇摇头。
见了此情此景,桓玄只好将一把剑交到了他的手中,对他说在大牢之外等他。不过若是反悔了,就等着十日之后,在城外看他们斩首即可。
谢珝终于点点头,接过剑,走进了大牢。
刘牢之没有想到,这受封的诏书居然也有自己一份,内侍官前来宣旨之时,他本满心欢喜的跪拜接旨,却在听到被加封为会稽内使时,差点怒发冲冠,斩了来使。
送走了吓的面色发白的内侍官,刘牢之宝剑出鞘,将一个青瓷花瓶劈的粉碎。
他不能再等了,既然被封为会稽内使,就立刻启程去会稽复职好了,毕竟徐州五地还有自己的小股势力在,接出儿子,再反了他娘的桓氏小儿。
心中盘算着,刘裕定是已经到了义兴,只是不知道那边形势如何,有没有危险。
刘裕出了京口便放慢了回义兴的脚步,如今的形势看似是刘牢之作为桓玄的股肱之臣,夺取了建康的朝权,可是刘敬宣此时身在义兴,岂不是与当初在建康一样,作为人质。
他带着这不足二千的人马,就是赶到义兴,又如何能从殷仲文与封善的手中带回刘敬宣呢?
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他再三的考虑了一下形势,决定在丹徒城外十五里处安营扎寨,又派人回建康探听消息。
果然不出他的所料,桓玄入主建康,第一件事就是加封自己与他帐下之人,对刘牢之只字未提。
于是他彻底明白,刘牢之彻底成了卸了磨的驴,失了狡兔的走狗。而作为刘牢之的部下,自己的生路也很渺茫了。
如今之计,他只能自寻门路,保住自身。
还好手下的兵士,都是他自从征讨孙恩逆贼的时候就一起出生入死的,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他打定主意,与手下的二千兵士宣布,自己从此要脱离刘牢之的掌控,静观朝廷的形势的变化。
谁知手下的兵士们,竟然比这位主帅还要义愤填膺,诉说着他们早就对刘牢之的出尔反尔,两面三刀十分不耻了。如今正是乱世,天下之主为谁,还全然未定,何必屈居别人帐下,替人卖命。
既然群众激愤,刘裕便放下心来,开始计划他们如何招兵买马,壮大实力,操练部队,静待时机,宝剑出鞘。
思虑了几日,刘裕突然意识到,当初孙恩,就是靠沿海的势力发展的,如今这狗贼已死,不如自己前往收缴了他的旧部,归为麾下,将来多加训练,整合成一支部队。
说干就干,为今之计就是先去吴郡落脚,再行安排其他,若是久居此处,怕是这二千人马的粮草,自己都难以筹备了。
谢珝从天牢中走出来的时候,桓玄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下了。因为他的彖之,仍旧衣袂雪白,宝剑闪光,不带半点凡尘,像个仙子般,飘飘然然,洒洒脱脱,走到了他的跟前。
桓玄没有多说一个字,只是抢步上前,一把将那人搂在怀中,一边抚着他的背心,一边道:我们回家,彖之,我们回去。
谢珝将紧握剑柄的手,松了松,那柄锋利的杀器,便一瞬间落在了地上,发出了清脆的声音。
手中没了多余之物,他便可以全身心的拥抱眼前之人了。自从在□□阁见到这个人第一面,就被那日光般的明媚照耀着,有时候甚至晃的睁不开眼睛。
这个人过于开怀,过于美好,以至于挨近他时,都能被温暖包围。经历了多少风雨,不是没有发觉自己日益的向他倾心,向他仰望,只是卑微的自己,是否可以拥有这道光,这份暖,这颗心。
老师的仇到此,也许就该停手了,只要等十日这些牢中之人,便会化为飞灰,而刘牢之的末路,也就在眼前。
若强行再将老师的死归到眼前这个人的头上,也未免牵强,毕竟出征之前,谁也料不到最终是这样的结果。
那么自己能否自私一次,能否宽容一次,能否原谅一次。
紧紧的抱着眼前人,感受他的心跳,触摸他的温暖,真的,很释然。
桓玄感受到怀中的人,此时的拥抱,像是付出了全部的真心,没有带丝毫的保留,没有带丝毫的杂念。
便紧了紧自己的手臂,在谢珝的耳边轻轻的道:彖之,我在。往后余生,我都在。
感受到那微弱的点头,桓玄深深的叹出了一口气,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第71章
光耀门楣皆泡影,怨而好叛求功名。
富贵荣华弹指改,杀伐决断论输赢。
刘牢之看到尚书省下令诛杀的老几位,看似分分散散,东家西院,可总觉得冥冥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每每揣度却始终不得要领,心中还惦记着刘敬宣,完全顾不得其他。
直到有一日,偶然间听闻下人议论,已经查封多年的六|四阁,又打开了门,大张旗鼓的重新修缮打扫,很有阵仗。他觉得此处甚是耳熟,便驻足听了听。
一个下人道:想当年那六|四阁天下闻名,只是不知道还会不会再对外待客了。
另一个道:想美事儿罢!那阁主可是如今桓公面前的大红人,他自己疼爱都来不及,还能让你个杂碎惦记?
旁边的众人立刻嗤笑第一个痴人说梦,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想必是被笑的狠了,他便不服的道:就算再自比神仙,不也就是个清倌,拿出几贯钱来,还不是伺候的大爷舒舒服服,哪里就抬了身价了?
又一个下人瞪了他一眼,道:你真的是什么都不知道,他哪里是什么一般的清倌,那可是当年王恭王孝伯的家臣,在这建康城里卖艺不卖身,赚些银钱补给军费的。
此话一出,那个出言不逊的像是吃了苍蝇似得,立刻收敛的气焰,只是这张嘴还是管不住,又道:那又如何,听闻他瘦弱的禁不住风吹,爷就是打野食儿也不找这样的,再把他弄死了,多败兴。
旁边的便道:他的来路可是不小,之前是真人不露相,只听说是王家家臣,其实不然,人家是谢安的私生子,拜师在王家求学的,现在认祖归宗了,好不气派啊!
又一个道:是啊,听说他这次依附桓公,是给自己师父报仇的,与当年那件事情有关的,一个不留。
刘牢之听到这里,才突然明白,为什么自己觉得最近斩首榜文上的名字,都大有联系,那是因为,这些人,都多多少少与王恭的死有所关联。
他的背后不自觉的被冷汗打湿了,一边心道不妙,一边快步从廊子上快步走了过来。
刚才那几个偷懒,嚼舌根的杂役,见到将军来了,赶紧行礼退后,准备等人走了就各司其职。
没有想到,刘牢之却突然停在那个大放厥词的下人面前,对外面喊道:来人!
几个杂役面面相觑,半分也不敢动,见门外的神武军进到内廷来,更是个个头皮发麻。
刘牢之指着那几个人道:埋了。
不顾及听身后哀嚎四起,求饶不断,刘大将军急匆匆的回书房去了,再不收拾行囊走人,明日杀头的榜单上,就会出现自己的名字了。
一面想着,什么都不要带了,轻装简行要紧,一面惦记着刘敬宣,不知道他现在可还安全。
建康城,可能与他相克,记得当初还在王恭帐下之时,便对谢珝略有耳闻,只知道是王恭不得意的逆徒,跑到个唱馆,做人肉买卖的,所以周遭的人都不提及,自己也就没有上心。
后来听说王恭一死,就躲到了桓玄身边,以为他只是个贪生怕死之辈,没了靠上就赶紧傍上一个相好的,为的只是一条小命。谁成想,这家伙居然这么隐忍,为的竟然是报仇。
想当初,自己还参加过他的生辰宴,还居然敬过他一杯酒,如今想想,他没有当场一刀刺过来,真是忍辱负重。
如今,但凡与当年有一丝联系的,都要被腰斩于世,自己这个出卖上司的罪魁祸首,被他抓住,还不得千刀万剐。不读兵书,也知道,三十六,走为上。
烧了些重要的信件,打点好金银细软,叫来了手下的参将,让他们火速整理残部,有多少人就带多少人,都乔庄打扮,带好干粮,夜晚关城门之前,分散出城,这吞人的地方,一刻都不能多留。
刘牢之盘算着,还好当初他智谋多端,让刘裕带着军马先行去义兴了,如今只要追赶上他,共同谋划一二,还是有余地的。
据说只要刽子手的刀够快,被腰斩之人,上身还能爬动数尺,甚至可以回过头来,确认自己的腿在何处。
对此事最感兴趣的莫过于童儿,只是他如今看不到这滑稽的一幕了。义兴发信回来,孙恩的尸首已经找到了,在海中泡了太久,虽然面目已经无法辨认,却从衣着和饰品上判定,是他本人没错。
经仵作验尸后得知,孙恩在掉入海中之前,已经奄奄一息,不仅在胸口上有一致命伤,并且在跌入悬崖后,背部受到过重击,应该是摔在海中离岸较近的岩石造成的。
而封尚的尸身一直都没有找到,封善和童儿一日不见,就还会继续寻找,无论死活,都要坚持找到为止。
至于殷仲文则提出司马氏气数已尽,桓氏坐拥天下是民心所向,万众共仰,此时不可留岳父桓伟在义兴耽搁时日,要赶快回京,安排后续事宜才好。
桓玄知道急着回建康的并不是自己的兄长,而是这位善于怀抱大树的殷仲文,却不想与之计较,便下诏命,让他护送桓伟速速回京。
谢珝见桓玄看完信便沉默不语,撑着额头陷入沉思,便走过来,站在他身侧,伸出双手,替他按揉太阳穴。
桓玄感受到冰凉的指尖,在头侧轻柔的按压着,十分的惬意。只是这种感触,不是来自于劳累的身体,而是发源于心中。
自从新安城,与谢珝化解了误会,相通了心意,两人便会在彼此失落之时,相互安慰。大战之时的同生共死,斩杀仇人时的宽慰安抚,失去亲人时的温柔体贴。
两人的心,正在一步步的贴近,共同的分担忧愁,分享喜悦。
虽然他的彖之性子清冷,从不主动向他显露心悦,却学会了做这些小事,让他知道,心中有彼此。
桓玄握住谢珝的手,摩挲着他的手背,一下一下,轻柔的,像是在感受着什么珍惜的绸缎,滑滑的,带着低低的温度。
太多事情纷扰了,太多情绪掺杂了,太久没有好好的与谢珝静静的呆一会儿,说说话,亲昵一下了。
朝堂上下,现在都以他的马首是瞻,于是大事小情的都要自己亲力亲为,陶姜先生已经事无巨细的在替他承担了许多,却还是有忙不完的公务在等着他。
每每想要睡一会儿,却发现天边已经升起丝丝金色,又到了周而复始的,朝会,召见内宦外臣,军机要务,州府大事,人员安置等等等等,哪里有时间想旧友,更没有时间陪爱人。
明日,便是那百十来口逆犯的处斩之日,也不知司马道子,在狱中心情如何,是否还有什么话要说,不过,此时此刻,他都不想管。
桓玄突然侧过身,抓着谢珝的手腕,轻轻一拉,便把人拽到了自己怀中,顺势让他坐在自己腿上。
柔声问道:明日呢,是要去刑场看热闹,还是我带你去个好地方?
谢珝已经习惯这个人会随时随地的偷袭自己,知道他有分寸,不会伤到自己,便任由他抱也好,搂也好,一个不注意就会天旋地转,变化出个身位来,故而都不惊慌了。
听他这样说,知道他还是担心自己放不下那些仇怨,便摇摇头。
桓玄看怀中之人,确实已经不再计较那些闲杂人等的去留,又道:那便说定了,明日下了朝会,我就让他们备车。
恋耽美
&晋末琐事——金桫椤(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