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死谏,武死战?”
北魏的中军大帐内,上至大元帅、监军,下至校尉先锋济济一堂,正在商议军国大事,却忽而闻及探马来报,将北齐君臣将要动作用了这短短的六个字加以概述。..
满堂之人先是迟疑片刻,细细咀嚼这话中真味,随即多数爆发出一场哄堂大笑来。
不过片刻,满堂军士便开始议论纷纷:
“这北齐君臣是已黔驴技穷了吧,莫非是想要与我等同归于尽?”
“强弩之末,自不量力!哼,他们也配?”
“邺城已被我等围困数日,眼见北齐外无强援,内城动荡,我等若是乘机强攻,无需数日定能攻下邺城,立此不世之功,大元帅,末将等请战!”
“对,大元帅,末将愿领兵出战!”
“末将等一同请战!”
……
话音还未落,堂中黑压压便跪了一大片,都是立主强攻的将领。
大元帅朔王萧澹凝眸沉思,气定神闲,并没有急着答语,只是瞥了一眼右下手端坐着的年轻监军,想要看他如何应对。
我沉吟片刻,顿时觉得北齐君臣竟会说出这番与国存亡的豪言壮语来,有几分欣赏的同时又觉得有些荒诞,且不论北齐的国君如今早已不在邺城,那些平日里只知权利倾轧的臣工们真有那么大胆量和决心敢以身殉国么?
也许会有一些忠烈之臣,可绝不会是全部!
抬首时接收到了大元帅探寻的目光,我不觉嘴角上扬,瞧着堂下跪了一地的请战将领,摆了摆手,笑着言道:
“诸位将军为国请战立功之心,令人敬佩,还请诸位先快快起身。”
诸将听得监军所言,又看了看大元帅,见大元帅微微颔首,诸将才纷纷站起身来立回了原处,敛神静听。
我定了定神,继续言道:
“正如诸将所言,我军如今士气正宏,若是想要强攻邺城亦是迟早之事,只是兵书亦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见,若能尽可能削落敌军势力,将我军伤亡降到最低,才是最高名的战法。”
有些将领心中不悦,特别是监军越过诸将向北齐投以“和谈书”一事,虽然此议得大元帅支持,可多数将领与北齐都有不共戴天之仇,北魏北齐百年战乱,你攻我伐,兄弟骨肉被杀,家族被戮,国仇家恨,百年沉淀,到如今早已分不清这血债该如何计较,如今北齐邺城攻破在即,正是北魏诸将杀敌报国,消灭仇敌的大好时机,如何能轻言放过?
立刻便有主站将领纷纷站出身来,愤愤不平道:
“闻监军所言,是赞同与齐贼和谈了?”
“这还用说么,所谓的《议和书》都已经递过去了,咱们放低姿态反而让北齐那群宵小们笑话,还大言不惭想要与我等血战到底,真是不自量力!”
“困兽犹斗,负隅顽抗,待我等杀进城去,血洗邺城!”
“对,杀进城去,血洗邺城!”
……
不过片刻,“血洗邺城”的口号越演越烈,多数军士都已有些焦躁不安,纷纷要求强攻邺城。
我眉头紧蹙,不觉拍案而起,怒道:
“胆敢再言‘血洗邺城’者,国法在前,军法在后,定斩不赦!”
不领会众将错愕,我紧接着大呵一声,道:
“来人,请出符节,以警诸将!”
符节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这样的官员便是使持节,可代皇帝行使权利,斩杀二千石以下的文武官员。
待得阿正将符节请出,诸将顿时面面相觑,纷纷退回原处,不敢再出口出激烈之词。.
我愤而拂袖,离座而出,躬身向大元帅揖了一礼,得大元帅点头应允,便回身望向诸将,见他们各个面有不甘之色,很显然他们所畏惧得并非我本人,而是我身后所代表的皇家权势。
“高辰心中清楚,诸将不服我高辰,只因我高辰对国土无尺寸之功,不过是得邀圣宠,赐予高位,混迹于朝堂之上;如今又幸得太皇太后垂爱,恬居东征大军监军之职,有监察诸将行径,赏善罚恶之责,高辰虽无才无德,却也不敢违逆太皇太后与皇帝陛下圣恩厚德而稍有懈怠,高辰谨遵圣谕,自也容不得有人胆敢公然违抗朝廷君令!”
见我义愤填膺,振振有词,诸将心中顿觉委屈,便有人站出来反驳。
“高监军言重了,诸将一心为国,视死如归,奋勇杀敌,诛灭仇雠,血溅沙场,扬我北魏国威,慰我忠君之魂,如今此举倒令我等成了监军口中不忠不孝之徒,这罪名,末将等可承受不起!”
我动之以情,晓以大义,正声言道:
“魏齐百年之争,征伐兵戈,死伤无数,此等血海深仇,高辰岂会不知?可今日,诸将若是因一时孤愤,血洗邺城,那诸将岂止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还会是我北魏之千古罪人!”
此言一处,众将不觉心中寒颤,都认为这位年轻的监军所言实在是言过其实了,大有危言耸听之嫌,便有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出言来加以反驳。
“高监军……”
不待人反驳,我急声厉色,严加斥责,道:
“诸将可曾记得大军出征前夕,太皇太后亲下懿旨,东征大军若有攻克一地一城,不得侵犯北齐百姓一分一毫,所言‘血洗邺城’者,便是公然违抗朝廷旨意,便是不忠!”
一听此言,诸将便噤若寒蝉,缄默不语了。
“如今,邺城军民共有五十万,驻军不足三万,城中有四十多万无辜百姓,姑且不论这五十万军民是否会同仇敌忾,共抗我北魏大军,若是,我北魏定然死伤惨重,身为统兵之将,明知如此还要驱使着自己的士兵去送死,这就是不义!”
我据理力争,继续言道:
“即便最后,我军得以攻破邺城,届时,你们难道是想要将城中男女老少全部杀尽,一个不留么?想我北魏以仁义之师,兴兵伐齐,便是为了诛除暴君,吊民伐罪,若血洗邺城,
悠悠苍天,此等恶性,亘古未有,伤天害理,人神共愤,若真如此,我北魏与齐主之暴虐有何二异?!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万,自此史书之上秦国暴虐凶残之骂名不绝于耳,以虎狼恶之、恨之,今我北魏若屠戮邺城五十万军民,公道人心,天下非议,诸君又想置我北魏于何等境地?此等误国误君,待诸君百年之后,又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与九泉之下,这便是不仁,便是不孝!”
一阵抑扬顿挫的演说之后,四周早已一片死寂,而我一口气将心中所思所想尽数吐露,心中块垒顿抒,怒气尽消,可却突然感觉内心一阵空落落的,尽还有几分酸楚与不甘……
不觉眼中早已蒙上一层薄雾,想要做一个忠君为国的臣子,难,而想要做一个心怀天下、为国为民臣子,则更是难上加难,我摆了摆手,最后也只余一声哀叹,道:
“高辰,绝不行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事,也断断不做这千古罪人!”
一言已毕,一直端坐的大元帅不禁开口称赞,道:
“好,高监军此言高瞻远瞩,振聋发聩,诸将闻之,亦该汗颜啦!”
诸将闻言,纷纷单膝跪下,异口同声言道:
“末将等忏愧,不敢再轻提‘屠城’此等冒进之言了!”
大元帅微微颔首,言道:
“如今战事已是关键一役,望诸将切勿急功近利,戒骄戒躁,以心怀天下苍生,忠君为国为念,文武相辅,戮力同心,尽可能和平收服北齐之地,以建我北魏不世之功!”
“末将等谨遵大元帅军令!”
“都起身吧!”
“谢大元帅!”
待得诸将起身,又纷纷向我抱拳一礼,言道:
“也谢过高监军仗义谏言!”
我也忙作揖,礼貌回复道:
“忏愧!”
说完,便回到自己座位上去了。
血洗邺城之争,也便告一段落,可大军还未确定对邺城到底是强攻还是劝降的作战方略,不过片刻,便又有将领提出自己的疑问。
“大元帅,既然《议和书》已呈递,那是否议和也便无需再议了。可观现状,北齐君臣之志似并不在和议之上,如今我十几万大军围困邺城,每日损耗粮草军需巨大,而为救助二十多万逃亡邺城的北齐流民,军中便匀出了半数以上粮草军需以作接济,按此推算,不出一月,我军便要粮草不济,在此之前,若不早日攻破邺城,只怕我北魏东征大好之局势便要不复存在了。”
“是啊,大元帅,既然他们不想议和,那我等先礼后兵,也不为过了。”
“大元帅,不能再等了,我等请战!”
……
不过片刻,请站之说又开始越演越烈,而诸将将粮草供应紧缺为借口,也就是想以此为理由,乘机堵住当时提议用军粮救济灾民的我这位监军的嘴,因为他们已经十分清楚我的立场,便是想要通过议和来结束这场战争。
可作为以军工做为升迁手段的军士们,攻下北齐都城邺城可是不世之功,失去了这次战场上绝佳的立功时机,愣谁都不会轻易答应。
眼见监军鼓吹、大元帅也赞同的和议没了希望,众将心中自然窃喜,一个个便又开始站出来请战了。
这些个文人只懂得舞文弄墨,卖弄文采,哪里晓得战场的严酷,只有通过铁血镇压而夺得的城池才是最牢固的,敌人若是不服,那便打到他们服为止!
他们这群武将的心思,我如能看不明白,只是我已为此事筹划多时,定然不能让这群武将搅和乱事。
面向大元帅,抱拳一礼,道:
“大元帅,请先恕高辰无礼之罪,高辰想先询问下诸位将军,若是统筹调度得当,诸将需多长时日可攻下邺城?”
诸将闻得监军也有了攻城之念,心中都不免得意了一番,果然,这最后还是得靠他们武将出马才成啊!
得意洋洋之情溢于言表,随即便有武将答道:
“最迟不过半月便可攻下邺城!”
我沉吟了片刻,随即正声言道:
“若高辰能在三天之内兵不血刃,让邺城君臣出城献降,诸将是否赞愿意让高辰放手一试?”
此言一出,众人惊愕不已,都觉得这文弱书生实在是太过狂妄,不知天高地厚!
有人在其中看出了可以大做文章之处,深怕这位高监军会反口,立马就跳了出来,言道:
“还请高监军慎言,须知,军中无戏言啊!”
我郑重点头,十分认真的回应道:
“高辰愿当着诸将之面,立下军令状,若此行失败,甘愿伏诛!”
众人闻之,不觉对这模样清秀的监军多了几分欣赏和好感。
随即又有人冷笑着说道:
“高监军可是太皇太后钦点随行监军,又是驸马督尉,身兼数职,试问谁敢如此大逆,诛杀朝廷命官呢?”
满满的嘲讽中伤之意。
我冷笑一声,拂袖言道:
“高辰既然身为大军监军,自受军法节制,大元帅掌大军军政统帅三军,手执节钺,可杀节使,法不容情!高辰若有违抗军法之处,大元帅依法执刑,不徇私情,高辰引颈就戮,绝不后悔!”
听闻此言,立马便有人称赞道:
“高监军好胆量,好气魄!”
才一说完,那人便转而对大元帅说道:
“高监军若真能为国立下如此奇功,其勇气与谋略便绝非一般人可以比拟啊,大元帅何不怜其一片赤诚之心,准高监军所请,令高监军当众立下军令状以安三军,三日后,我等便可以在邺城皇宫之中,为高监军摆酒庆功啦!”
“末将等附议!”
……
说完,又有一匹武将跳出来随声附和,众人纷纷望大元帅处看去,想知道大元帅会如何处置。
大元帅看我目光坚定,绝无半点玩笑之色,便知道我心意已决,若非早做准备,绝不敢随意夸下如此海口,但事关生死,大元帅还是不希望太过草率做出决定,随即严肃问道:
“高监军当真要立此军令状?军中无戏言!”
我忙起身郑重其事向大元帅揖了一礼,正声道:
“高辰愿立军令状,只是在此之前,还许与诸位将军约法三章!”
约法三章?
闻言,将领中引起一阵不小的骚动,可更多的还是嘲讽讥笑之意,还有人交头接耳,小声言道:
“这还没拿下邺城呢,就开始学汉高祖咸阳约法啦!”
众人闻之不觉嬉笑出声来。
“高监军若愿意立那军令状,我等莫说是约法三章,便是四章、五章亦不在话下啊,诸位将军,你们说是不是啊?”
没有人相信高辰可以凭一己之力在三日内便让邺城君臣举兵投降,若真能如此,还要他们这群武将来作甚么?
很快,在场的将领们便纷纷点头称是,以表赞同。
我看众人没有异议,亦是在我意料之中,笑着言道:
“军中无戏言啊,诸位将军答应便好说了。高辰所言之约法三章,却也是汉高祖于咸阳与父老之约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拿下邺城后,北魏大军进驻邺城时,各级将官旦有违背此法,遗害士农工商者,立斩无赦,其上司连坐!”
众将闻言,脸色不禁一变,北魏军士之前还能对那些世族大官和富商们出手,可这几条若真严格执行下来,便必须得对邺城百姓秋毫无犯,限制自己容易一些,可要限制自己那般如恶狼般的手下,少不得得自己动手自断双臂,杀人立法以作震慑。
诸将这才逐渐领略到了眼前这文弱书生的厉害之处了,就算他死,也想要拉上一群垫背的!
真真是可恶至极也!
我大笑一声,随即慨然喝道:
“拿纸笔来!”
文书立马将笔墨纸砚呈上。
不待多言,我拿起蘸满墨汁的笔来,在诸位将领不安的错愕声众,龙飞凤舞,将这一纸军令状一蹴而就!
“军令如山,不得违抗!如违此状,甘当枭首!立状者,北魏驸马督尉,高辰是也!”
大喝一声,我将手中毛笔随意一掷,一派文人傲骨,不肯轻易屈就!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啊!
随即,我哈哈大笑起来,拂袖转身,大步离去……
北魏的中军大帐内,上至大元帅、监军,下至校尉先锋济济一堂,正在商议军国大事,却忽而闻及探马来报,将北齐君臣将要动作用了这短短的六个字加以概述。..
满堂之人先是迟疑片刻,细细咀嚼这话中真味,随即多数爆发出一场哄堂大笑来。
不过片刻,满堂军士便开始议论纷纷:
“这北齐君臣是已黔驴技穷了吧,莫非是想要与我等同归于尽?”
“强弩之末,自不量力!哼,他们也配?”
“邺城已被我等围困数日,眼见北齐外无强援,内城动荡,我等若是乘机强攻,无需数日定能攻下邺城,立此不世之功,大元帅,末将等请战!”
“对,大元帅,末将愿领兵出战!”
“末将等一同请战!”
……
话音还未落,堂中黑压压便跪了一大片,都是立主强攻的将领。
大元帅朔王萧澹凝眸沉思,气定神闲,并没有急着答语,只是瞥了一眼右下手端坐着的年轻监军,想要看他如何应对。
我沉吟片刻,顿时觉得北齐君臣竟会说出这番与国存亡的豪言壮语来,有几分欣赏的同时又觉得有些荒诞,且不论北齐的国君如今早已不在邺城,那些平日里只知权利倾轧的臣工们真有那么大胆量和决心敢以身殉国么?
也许会有一些忠烈之臣,可绝不会是全部!
抬首时接收到了大元帅探寻的目光,我不觉嘴角上扬,瞧着堂下跪了一地的请战将领,摆了摆手,笑着言道:
“诸位将军为国请战立功之心,令人敬佩,还请诸位先快快起身。”
诸将听得监军所言,又看了看大元帅,见大元帅微微颔首,诸将才纷纷站起身来立回了原处,敛神静听。
我定了定神,继续言道:
“正如诸将所言,我军如今士气正宏,若是想要强攻邺城亦是迟早之事,只是兵书亦有云: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见,若能尽可能削落敌军势力,将我军伤亡降到最低,才是最高名的战法。”
有些将领心中不悦,特别是监军越过诸将向北齐投以“和谈书”一事,虽然此议得大元帅支持,可多数将领与北齐都有不共戴天之仇,北魏北齐百年战乱,你攻我伐,兄弟骨肉被杀,家族被戮,国仇家恨,百年沉淀,到如今早已分不清这血债该如何计较,如今北齐邺城攻破在即,正是北魏诸将杀敌报国,消灭仇敌的大好时机,如何能轻言放过?
立刻便有主站将领纷纷站出身来,愤愤不平道:
“闻监军所言,是赞同与齐贼和谈了?”
“这还用说么,所谓的《议和书》都已经递过去了,咱们放低姿态反而让北齐那群宵小们笑话,还大言不惭想要与我等血战到底,真是不自量力!”
“困兽犹斗,负隅顽抗,待我等杀进城去,血洗邺城!”
“对,杀进城去,血洗邺城!”
……
不过片刻,“血洗邺城”的口号越演越烈,多数军士都已有些焦躁不安,纷纷要求强攻邺城。
我眉头紧蹙,不觉拍案而起,怒道:
“胆敢再言‘血洗邺城’者,国法在前,军法在后,定斩不赦!”
不领会众将错愕,我紧接着大呵一声,道:
“来人,请出符节,以警诸将!”
符节代表皇帝的身分,凡持有节的使臣,就代表皇帝亲临,象征皇帝与国家,这样的官员便是使持节,可代皇帝行使权利,斩杀二千石以下的文武官员。
待得阿正将符节请出,诸将顿时面面相觑,纷纷退回原处,不敢再出口出激烈之词。.
我愤而拂袖,离座而出,躬身向大元帅揖了一礼,得大元帅点头应允,便回身望向诸将,见他们各个面有不甘之色,很显然他们所畏惧得并非我本人,而是我身后所代表的皇家权势。
“高辰心中清楚,诸将不服我高辰,只因我高辰对国土无尺寸之功,不过是得邀圣宠,赐予高位,混迹于朝堂之上;如今又幸得太皇太后垂爱,恬居东征大军监军之职,有监察诸将行径,赏善罚恶之责,高辰虽无才无德,却也不敢违逆太皇太后与皇帝陛下圣恩厚德而稍有懈怠,高辰谨遵圣谕,自也容不得有人胆敢公然违抗朝廷君令!”
见我义愤填膺,振振有词,诸将心中顿觉委屈,便有人站出来反驳。
“高监军言重了,诸将一心为国,视死如归,奋勇杀敌,诛灭仇雠,血溅沙场,扬我北魏国威,慰我忠君之魂,如今此举倒令我等成了监军口中不忠不孝之徒,这罪名,末将等可承受不起!”
我动之以情,晓以大义,正声言道:
“魏齐百年之争,征伐兵戈,死伤无数,此等血海深仇,高辰岂会不知?可今日,诸将若是因一时孤愤,血洗邺城,那诸将岂止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徒,还会是我北魏之千古罪人!”
此言一处,众将不觉心中寒颤,都认为这位年轻的监军所言实在是言过其实了,大有危言耸听之嫌,便有人迫不及待地想要出言来加以反驳。
“高监军……”
不待人反驳,我急声厉色,严加斥责,道:
“诸将可曾记得大军出征前夕,太皇太后亲下懿旨,东征大军若有攻克一地一城,不得侵犯北齐百姓一分一毫,所言‘血洗邺城’者,便是公然违抗朝廷旨意,便是不忠!”
一听此言,诸将便噤若寒蝉,缄默不语了。
“如今,邺城军民共有五十万,驻军不足三万,城中有四十多万无辜百姓,姑且不论这五十万军民是否会同仇敌忾,共抗我北魏大军,若是,我北魏定然死伤惨重,身为统兵之将,明知如此还要驱使着自己的士兵去送死,这就是不义!”
我据理力争,继续言道:
“即便最后,我军得以攻破邺城,届时,你们难道是想要将城中男女老少全部杀尽,一个不留么?想我北魏以仁义之师,兴兵伐齐,便是为了诛除暴君,吊民伐罪,若血洗邺城,
悠悠苍天,此等恶性,亘古未有,伤天害理,人神共愤,若真如此,我北魏与齐主之暴虐有何二异?!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军降卒四十万,自此史书之上秦国暴虐凶残之骂名不绝于耳,以虎狼恶之、恨之,今我北魏若屠戮邺城五十万军民,公道人心,天下非议,诸君又想置我北魏于何等境地?此等误国误君,待诸君百年之后,又有何面目见列祖列宗与九泉之下,这便是不仁,便是不孝!”
一阵抑扬顿挫的演说之后,四周早已一片死寂,而我一口气将心中所思所想尽数吐露,心中块垒顿抒,怒气尽消,可却突然感觉内心一阵空落落的,尽还有几分酸楚与不甘……
不觉眼中早已蒙上一层薄雾,想要做一个忠君为国的臣子,难,而想要做一个心怀天下、为国为民臣子,则更是难上加难,我摆了摆手,最后也只余一声哀叹,道:
“高辰,绝不行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事,也断断不做这千古罪人!”
一言已毕,一直端坐的大元帅不禁开口称赞,道:
“好,高监军此言高瞻远瞩,振聋发聩,诸将闻之,亦该汗颜啦!”
诸将闻言,纷纷单膝跪下,异口同声言道:
“末将等忏愧,不敢再轻提‘屠城’此等冒进之言了!”
大元帅微微颔首,言道:
“如今战事已是关键一役,望诸将切勿急功近利,戒骄戒躁,以心怀天下苍生,忠君为国为念,文武相辅,戮力同心,尽可能和平收服北齐之地,以建我北魏不世之功!”
“末将等谨遵大元帅军令!”
“都起身吧!”
“谢大元帅!”
待得诸将起身,又纷纷向我抱拳一礼,言道:
“也谢过高监军仗义谏言!”
我也忙作揖,礼貌回复道:
“忏愧!”
说完,便回到自己座位上去了。
血洗邺城之争,也便告一段落,可大军还未确定对邺城到底是强攻还是劝降的作战方略,不过片刻,便又有将领提出自己的疑问。
“大元帅,既然《议和书》已呈递,那是否议和也便无需再议了。可观现状,北齐君臣之志似并不在和议之上,如今我十几万大军围困邺城,每日损耗粮草军需巨大,而为救助二十多万逃亡邺城的北齐流民,军中便匀出了半数以上粮草军需以作接济,按此推算,不出一月,我军便要粮草不济,在此之前,若不早日攻破邺城,只怕我北魏东征大好之局势便要不复存在了。”
“是啊,大元帅,既然他们不想议和,那我等先礼后兵,也不为过了。”
“大元帅,不能再等了,我等请战!”
……
不过片刻,请站之说又开始越演越烈,而诸将将粮草供应紧缺为借口,也就是想以此为理由,乘机堵住当时提议用军粮救济灾民的我这位监军的嘴,因为他们已经十分清楚我的立场,便是想要通过议和来结束这场战争。
可作为以军工做为升迁手段的军士们,攻下北齐都城邺城可是不世之功,失去了这次战场上绝佳的立功时机,愣谁都不会轻易答应。
眼见监军鼓吹、大元帅也赞同的和议没了希望,众将心中自然窃喜,一个个便又开始站出来请战了。
这些个文人只懂得舞文弄墨,卖弄文采,哪里晓得战场的严酷,只有通过铁血镇压而夺得的城池才是最牢固的,敌人若是不服,那便打到他们服为止!
他们这群武将的心思,我如能看不明白,只是我已为此事筹划多时,定然不能让这群武将搅和乱事。
面向大元帅,抱拳一礼,道:
“大元帅,请先恕高辰无礼之罪,高辰想先询问下诸位将军,若是统筹调度得当,诸将需多长时日可攻下邺城?”
诸将闻得监军也有了攻城之念,心中都不免得意了一番,果然,这最后还是得靠他们武将出马才成啊!
得意洋洋之情溢于言表,随即便有武将答道:
“最迟不过半月便可攻下邺城!”
我沉吟了片刻,随即正声言道:
“若高辰能在三天之内兵不血刃,让邺城君臣出城献降,诸将是否赞愿意让高辰放手一试?”
此言一出,众人惊愕不已,都觉得这文弱书生实在是太过狂妄,不知天高地厚!
有人在其中看出了可以大做文章之处,深怕这位高监军会反口,立马就跳了出来,言道:
“还请高监军慎言,须知,军中无戏言啊!”
我郑重点头,十分认真的回应道:
“高辰愿当着诸将之面,立下军令状,若此行失败,甘愿伏诛!”
众人闻之,不觉对这模样清秀的监军多了几分欣赏和好感。
随即又有人冷笑着说道:
“高监军可是太皇太后钦点随行监军,又是驸马督尉,身兼数职,试问谁敢如此大逆,诛杀朝廷命官呢?”
满满的嘲讽中伤之意。
我冷笑一声,拂袖言道:
“高辰既然身为大军监军,自受军法节制,大元帅掌大军军政统帅三军,手执节钺,可杀节使,法不容情!高辰若有违抗军法之处,大元帅依法执刑,不徇私情,高辰引颈就戮,绝不后悔!”
听闻此言,立马便有人称赞道:
“高监军好胆量,好气魄!”
才一说完,那人便转而对大元帅说道:
“高监军若真能为国立下如此奇功,其勇气与谋略便绝非一般人可以比拟啊,大元帅何不怜其一片赤诚之心,准高监军所请,令高监军当众立下军令状以安三军,三日后,我等便可以在邺城皇宫之中,为高监军摆酒庆功啦!”
“末将等附议!”
……
说完,又有一匹武将跳出来随声附和,众人纷纷望大元帅处看去,想知道大元帅会如何处置。
大元帅看我目光坚定,绝无半点玩笑之色,便知道我心意已决,若非早做准备,绝不敢随意夸下如此海口,但事关生死,大元帅还是不希望太过草率做出决定,随即严肃问道:
“高监军当真要立此军令状?军中无戏言!”
我忙起身郑重其事向大元帅揖了一礼,正声道:
“高辰愿立军令状,只是在此之前,还许与诸位将军约法三章!”
约法三章?
闻言,将领中引起一阵不小的骚动,可更多的还是嘲讽讥笑之意,还有人交头接耳,小声言道:
“这还没拿下邺城呢,就开始学汉高祖咸阳约法啦!”
众人闻之不觉嬉笑出声来。
“高监军若愿意立那军令状,我等莫说是约法三章,便是四章、五章亦不在话下啊,诸位将军,你们说是不是啊?”
没有人相信高辰可以凭一己之力在三日内便让邺城君臣举兵投降,若真能如此,还要他们这群武将来作甚么?
很快,在场的将领们便纷纷点头称是,以表赞同。
我看众人没有异议,亦是在我意料之中,笑着言道:
“军中无戏言啊,诸位将军答应便好说了。高辰所言之约法三章,却也是汉高祖于咸阳与父老之约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及盗抵罪!拿下邺城后,北魏大军进驻邺城时,各级将官旦有违背此法,遗害士农工商者,立斩无赦,其上司连坐!”
众将闻言,脸色不禁一变,北魏军士之前还能对那些世族大官和富商们出手,可这几条若真严格执行下来,便必须得对邺城百姓秋毫无犯,限制自己容易一些,可要限制自己那般如恶狼般的手下,少不得得自己动手自断双臂,杀人立法以作震慑。
诸将这才逐渐领略到了眼前这文弱书生的厉害之处了,就算他死,也想要拉上一群垫背的!
真真是可恶至极也!
我大笑一声,随即慨然喝道:
“拿纸笔来!”
文书立马将笔墨纸砚呈上。
不待多言,我拿起蘸满墨汁的笔来,在诸位将领不安的错愕声众,龙飞凤舞,将这一纸军令状一蹴而就!
“军令如山,不得违抗!如违此状,甘当枭首!立状者,北魏驸马督尉,高辰是也!”
大喝一声,我将手中毛笔随意一掷,一派文人傲骨,不肯轻易屈就!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啊!
随即,我哈哈大笑起来,拂袖转身,大步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