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1 章
三国一点儿也不靠谱(出书版) 作者:雾满拦江
正文 第 71 章
三国一点儿也不靠谱(出书版) 作者:雾满拦江
第 71 章
校对完公文之后,诸葛亮提一支劲旅,突入南中。老财主雍闿还在街上演讲,号招人民群众起来搞诸葛亮:“起来,大家起来,诸葛亮他是秋后的蚂蚱,真的蹦挞不了几天了……”演讲尚未结束,诸葛亮的大兵已经到了,雍闿当场被杀。
师傅死了,徒弟孟获很伤心,就集结夷人兵力,来打诸葛亮。
诸葛亮显然对孟获很喜欢,他轻易击败夷兵,逮住孟获,又故意放了他。孟获不忿,再集结兵力回来打,又被诸葛亮逮住。第三次孟获又打回来,再次被捉住,孟获终于踏实了。有本书叫《汉晋春秋》,感觉三擒三纵还不够过瘾,就又给添加了四次。搞到后来连正史《资治通鉴》都跟着瞎抄一气,再加上小说《三国演义》极尽忽悠之能事,结果搞得七擒七纵,俨然已经取代了正史。
七擒也好,三擒也罢,总之是诸葛亮逮到孟获非止一次,却不肯杀他,一定要让他来领导少数人民群众奔小康,这又是何故呢?
这是因为,刘备死前为诸葛亮施了个魔咒,拿诸葛亮和不成气候的曹丕相比。所以诸葛亮一定要北伐,只有找曹丕做对手,才对得起他的谋略和智慧。而蜀国又太小,战争资源短缺,诸葛亮舍不得把哪怕是一点点资源浪费在南疆。成本最低的法子,莫过于以夷治夷。所以诸葛亮选定了年轻的孟获,让他来替自己管理边疆。
因为孟获年轻,这就意味着边疆的权力结构,会长期的保持稳固。而如果委派内地官员的话,来的那些家伙哪个是盏省油的灯?莫不是能捞就捞,能贪就贪,搞到最后天怒人怨,实在是划不来。
收服了孟获,诸葛亮就一边校对公文改错别字,一边指点孟获,教导孟获。有消息说,后来孟获在蜀汉政府中,做官升到了御史中丞,总之是汉化严重。而孟获精训出来的夷兵,因为善于攀登爬山,被诸葛亮带去北伐,成为了一支特种兵,号称飞兵。
南四郡已经摆平了,诸葛亮终于开始了他的北伐之旅。如前所述,那些称雄一时的豪杰们,如刘备,如曹操,如关羽,如张飞,都已经死了。
此后的一段历史,将是诸葛亮一个人的独角戏。
第十六章 壮丽的绝响
【1.阿斗认错了人】
诸葛亮出祁山。历史的聚光灯,此时全都打在了他的身上。
小说《三国演义》为了强化对读者的心理刺激,瞎掰说诸葛亮六出祁山。拜托,这祁山出一次,西蜀不知多少百姓身死家破,战争的成本很高昂,小小的蜀国,根本就出不起次六祁山。
诸葛亮只出了两次祁山,再加上一次北伐,基本上就把蜀国的战争资源消耗光了。在这三次规模性战争状态中,曾有过六次大的战役,所以被人附会成六出祁山。
战争资源消耗光了,也不能怪诸葛亮。这些战争资源就是不拿到战场上来用,也会被阿斗给啃精光。再者说,诸葛亮晚年,一个人能轰轰烈烈的发动六次大战役,这也蛮让人惊讶的。
先看看第一次出祁山的物资准备,诸葛亮准备了十万人的军粮、军服与刀、矛、盾牌、弓箭和箭头。此外,为了战争,他还命令李严移驻江州,让李严专门修筑一座城池。这城池肯定不是李严一个挖土垒砖,多少悲催的老百姓,放着正经日子不让过,被迫出来干这苦力活。
物资有了,连城都修了,诸葛亮坐下来,开始给阿斗写信。这封信,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出师表》,在信中,诸葛亮以父亲的身份,谆谆教导混帐阿斗,远小人,亲贤臣……但让人惊恐的是,诸葛亮却没有解释清楚什么叫小人,什么又叫贤臣,所以这个出师表感动了不知多少中国人,但谁也没法子照着做。
你根本就不知道何谓贤人,何谓小人,又如何亲之远之?可诸葛亮,他为什么不给小人贤臣,下个精确的定义呢?
事实上,阿斗正是遵从了他的教诲,亲贤臣,远小人。唯一的麻烦,就是阿斗把贤臣和小人弄扭劲了。亲了小人,却远了贤臣,结果搞得这么个蜀国乌烟瘴气,乌七帝曹丕已经死了,轮到了曹丕的儿子,小曹睿明帝当皇帝——会议上会提出无数怪异提案,一项项地举手表决,一项项地否定,最后通过一条决议,再以圣旨的方式送到宛县的司马懿那里。司马懿接旨后谢恩,然后进行战争宣传,调集兵马,还要到处去找粮草。等这些准备工作全部结束,最快最快,也得一个多月。
等过了一个多月,诸葛亮这边早统大军到了,他孟达就算是立了一大功。这么个计算方法,应该不会有问题。但问题还是出了。
问题就出在,孟达坚旗反魏,不过刚刚八天,就见远处尘头大起,浩浩荡荡的雄兵猛将,打着巨大的司马旗号,涌到了房陵城脚之下。城下马上,簇拥出一人,笑咪咪的喊道:“小孟,开门,我知道你那里一缺仨。”
来者,赫赫然是孟达最害怕的司马懿。有没有搞错?他应该一个月以后才来的啊,怎么来的这么快?
说破了答案,孟达可能会很伤心。因为他孟达是小人,所以司马懿才来的飞快。
【3.第三代领导】
但凡脑子糊涂,又心术不正的人,总是会被人盯上。有人盯着这种人,是想从他身上捞一块肥油。也有人盯着他,是生怕被这种人拖累,割去自己身上的肥肉。
这个脑子糊涂的人,就是孟达了。想从孟达身上捞油的是诸葛亮。而紧盯着孟达,防止他从自己身上割肉的,是司马懿。
司马懿只比诸葛亮大两岁。他和诸葛亮一样,都是三国大混乱时的第三代领导人。
怎么个第三代法呢?前两代就是谁?
第一代领导人,就是董卓。实际上,史家公认的,三国时代就是从汉灵帝死后,董卓入京师那天开始的。那一年董卓已经58岁,虽然德高望重,但交接班这事,不能不考虑。
第二代领导人,就是曹操刘备两个了,他们接过董卓的战旗,杀戮天下,横行四方。说到杀戮,别看董卓名声极坏,曹操善名远扬,但与曹操相比,董卓就象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般清白。单说曹操在徐州屠城,一次就杀掉平民百姓几十万,这种大手笔,董卓想也不敢想。
第三代领导人,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了。之所以称他们为领导人,是因为他们的智力超群,成为公众认可的领袖。但这些领袖实在是有点太操蛋,第一代领导负责闹腾,第二代领导负责祸害,第三代领导继续折腾。现在,终于轮到诸葛亮和司马懿折腾了。
诸葛亮智力超群,他盯上了小人孟达,想从孟达这里捞一票。不能不说诸葛亮就是狠,如果孟达举旗成功,蜀汉的地盘就迅速向前推进,战争的中心就转到了中原地带,直逼曹魏政权的老巢。但司马懿智力也超群,他也盯着小人孟达,生怕孟达从他的锅里捞走最肥的一块肉。他的卧底一直在孟达身边潜伏,稍有异常,情报就迅速的传报到司马懿的耳边。
孟达那边一犹豫,司马懿这边就已经开始行动了。等到孟达这边下了决心背叛魏国,司马懿已经出发了。饶是孟达千算万算,却漏算了一点,他做梦也想不到,魏明帝曹睿智商虽然不高,但这厮占了一个“明”字,知道司马懿是唯一能够让他睡得安稳之人,所以提前授予了司马懿不必向洛阳请示,有事直接调动军队行动的权力。
所以,在司马懿这边,向洛阳上报,等洛阳指示的过程就全都省略了。只不过短短八天功夫,就已经兵临城下。
当时孟达吃惊得,嘴巴大得几乎能吞掉自己的脑袋。
第 71 章
恋耽美
正文 第 71 章
正文 第 71 章
三国一点儿也不靠谱(出书版) 作者:雾满拦江
第 71 章
校对完公文之后,诸葛亮提一支劲旅,突入南中。老财主雍闿还在街上演讲,号招人民群众起来搞诸葛亮:“起来,大家起来,诸葛亮他是秋后的蚂蚱,真的蹦挞不了几天了……”演讲尚未结束,诸葛亮的大兵已经到了,雍闿当场被杀。
师傅死了,徒弟孟获很伤心,就集结夷人兵力,来打诸葛亮。
诸葛亮显然对孟获很喜欢,他轻易击败夷兵,逮住孟获,又故意放了他。孟获不忿,再集结兵力回来打,又被诸葛亮逮住。第三次孟获又打回来,再次被捉住,孟获终于踏实了。有本书叫《汉晋春秋》,感觉三擒三纵还不够过瘾,就又给添加了四次。搞到后来连正史《资治通鉴》都跟着瞎抄一气,再加上小说《三国演义》极尽忽悠之能事,结果搞得七擒七纵,俨然已经取代了正史。
七擒也好,三擒也罢,总之是诸葛亮逮到孟获非止一次,却不肯杀他,一定要让他来领导少数人民群众奔小康,这又是何故呢?
这是因为,刘备死前为诸葛亮施了个魔咒,拿诸葛亮和不成气候的曹丕相比。所以诸葛亮一定要北伐,只有找曹丕做对手,才对得起他的谋略和智慧。而蜀国又太小,战争资源短缺,诸葛亮舍不得把哪怕是一点点资源浪费在南疆。成本最低的法子,莫过于以夷治夷。所以诸葛亮选定了年轻的孟获,让他来替自己管理边疆。
因为孟获年轻,这就意味着边疆的权力结构,会长期的保持稳固。而如果委派内地官员的话,来的那些家伙哪个是盏省油的灯?莫不是能捞就捞,能贪就贪,搞到最后天怒人怨,实在是划不来。
收服了孟获,诸葛亮就一边校对公文改错别字,一边指点孟获,教导孟获。有消息说,后来孟获在蜀汉政府中,做官升到了御史中丞,总之是汉化严重。而孟获精训出来的夷兵,因为善于攀登爬山,被诸葛亮带去北伐,成为了一支特种兵,号称飞兵。
南四郡已经摆平了,诸葛亮终于开始了他的北伐之旅。如前所述,那些称雄一时的豪杰们,如刘备,如曹操,如关羽,如张飞,都已经死了。
此后的一段历史,将是诸葛亮一个人的独角戏。
第十六章 壮丽的绝响
【1.阿斗认错了人】
诸葛亮出祁山。历史的聚光灯,此时全都打在了他的身上。
小说《三国演义》为了强化对读者的心理刺激,瞎掰说诸葛亮六出祁山。拜托,这祁山出一次,西蜀不知多少百姓身死家破,战争的成本很高昂,小小的蜀国,根本就出不起次六祁山。
诸葛亮只出了两次祁山,再加上一次北伐,基本上就把蜀国的战争资源消耗光了。在这三次规模性战争状态中,曾有过六次大的战役,所以被人附会成六出祁山。
战争资源消耗光了,也不能怪诸葛亮。这些战争资源就是不拿到战场上来用,也会被阿斗给啃精光。再者说,诸葛亮晚年,一个人能轰轰烈烈的发动六次大战役,这也蛮让人惊讶的。
先看看第一次出祁山的物资准备,诸葛亮准备了十万人的军粮、军服与刀、矛、盾牌、弓箭和箭头。此外,为了战争,他还命令李严移驻江州,让李严专门修筑一座城池。这城池肯定不是李严一个挖土垒砖,多少悲催的老百姓,放着正经日子不让过,被迫出来干这苦力活。
物资有了,连城都修了,诸葛亮坐下来,开始给阿斗写信。这封信,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出师表》,在信中,诸葛亮以父亲的身份,谆谆教导混帐阿斗,远小人,亲贤臣……但让人惊恐的是,诸葛亮却没有解释清楚什么叫小人,什么又叫贤臣,所以这个出师表感动了不知多少中国人,但谁也没法子照着做。
你根本就不知道何谓贤人,何谓小人,又如何亲之远之?可诸葛亮,他为什么不给小人贤臣,下个精确的定义呢?
事实上,阿斗正是遵从了他的教诲,亲贤臣,远小人。唯一的麻烦,就是阿斗把贤臣和小人弄扭劲了。亲了小人,却远了贤臣,结果搞得这么个蜀国乌烟瘴气,乌七帝曹丕已经死了,轮到了曹丕的儿子,小曹睿明帝当皇帝——会议上会提出无数怪异提案,一项项地举手表决,一项项地否定,最后通过一条决议,再以圣旨的方式送到宛县的司马懿那里。司马懿接旨后谢恩,然后进行战争宣传,调集兵马,还要到处去找粮草。等这些准备工作全部结束,最快最快,也得一个多月。
等过了一个多月,诸葛亮这边早统大军到了,他孟达就算是立了一大功。这么个计算方法,应该不会有问题。但问题还是出了。
问题就出在,孟达坚旗反魏,不过刚刚八天,就见远处尘头大起,浩浩荡荡的雄兵猛将,打着巨大的司马旗号,涌到了房陵城脚之下。城下马上,簇拥出一人,笑咪咪的喊道:“小孟,开门,我知道你那里一缺仨。”
来者,赫赫然是孟达最害怕的司马懿。有没有搞错?他应该一个月以后才来的啊,怎么来的这么快?
说破了答案,孟达可能会很伤心。因为他孟达是小人,所以司马懿才来的飞快。
【3.第三代领导】
但凡脑子糊涂,又心术不正的人,总是会被人盯上。有人盯着这种人,是想从他身上捞一块肥油。也有人盯着他,是生怕被这种人拖累,割去自己身上的肥肉。
这个脑子糊涂的人,就是孟达了。想从孟达身上捞油的是诸葛亮。而紧盯着孟达,防止他从自己身上割肉的,是司马懿。
司马懿只比诸葛亮大两岁。他和诸葛亮一样,都是三国大混乱时的第三代领导人。
怎么个第三代法呢?前两代就是谁?
第一代领导人,就是董卓。实际上,史家公认的,三国时代就是从汉灵帝死后,董卓入京师那天开始的。那一年董卓已经58岁,虽然德高望重,但交接班这事,不能不考虑。
第二代领导人,就是曹操刘备两个了,他们接过董卓的战旗,杀戮天下,横行四方。说到杀戮,别看董卓名声极坏,曹操善名远扬,但与曹操相比,董卓就象个刚刚出生的婴儿般清白。单说曹操在徐州屠城,一次就杀掉平民百姓几十万,这种大手笔,董卓想也不敢想。
第三代领导人,就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了。之所以称他们为领导人,是因为他们的智力超群,成为公众认可的领袖。但这些领袖实在是有点太操蛋,第一代领导负责闹腾,第二代领导负责祸害,第三代领导继续折腾。现在,终于轮到诸葛亮和司马懿折腾了。
诸葛亮智力超群,他盯上了小人孟达,想从孟达这里捞一票。不能不说诸葛亮就是狠,如果孟达举旗成功,蜀汉的地盘就迅速向前推进,战争的中心就转到了中原地带,直逼曹魏政权的老巢。但司马懿智力也超群,他也盯着小人孟达,生怕孟达从他的锅里捞走最肥的一块肉。他的卧底一直在孟达身边潜伏,稍有异常,情报就迅速的传报到司马懿的耳边。
孟达那边一犹豫,司马懿这边就已经开始行动了。等到孟达这边下了决心背叛魏国,司马懿已经出发了。饶是孟达千算万算,却漏算了一点,他做梦也想不到,魏明帝曹睿智商虽然不高,但这厮占了一个“明”字,知道司马懿是唯一能够让他睡得安稳之人,所以提前授予了司马懿不必向洛阳请示,有事直接调动军队行动的权力。
所以,在司马懿这边,向洛阳上报,等洛阳指示的过程就全都省略了。只不过短短八天功夫,就已经兵临城下。
当时孟达吃惊得,嘴巴大得几乎能吞掉自己的脑袋。
第 71 章
恋耽美
正文 第 71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