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政客 作者:风中的失落
正文 第 1267 章
大明政客 作者:风中的失落
第 1267 章
苏天成的这些话,直接戳中了皇太极的心。皇太极一样爱看《三国演义》,这本大晋朝廷推崇的小说,皇太极看了好几遍了,越看越觉得不简单,也正是因为三国争霸之中的厮杀,令皇太极吸取到力量,创建一个国家,总是要遭遇到困难的,皇太极甚至将大晋朝廷比较为曹操创建的魏国,将大清国比喻为蜀国,最终的结局也是一样,蜀国开国皇帝刘备死了,继位者刘禅,最终投降了,一切都是那么的相似。
“皇太极不知是不是记得《三国演义》的卷首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朕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啊,每一次看到这段卷首语,都有着不一般的感慨,皇太极与朕之间的战斗,百年之后,不知道历史会如何的评述,不过有一点朕是清楚的,那就是国家必须要统一,必须要发展,老百姓必须要过上好日子,这样的朝廷老百姓才会拥护,腐朽没落的王朝,最终都将走向毁灭。”
“所谓惺惺相惜,朕与皇太极说这些,也是希望皇太极能够保重身体,不要想那么多了,百年之后,皇太极与朕一样,留下的都是一堆的枯骨,你我之争,早就被遗忘了。”
皇太极渐渐平静下来了,而且异常的冷静了,他本来以为,见到苏天成之后,肯定是会遭遇到奚落的,成王败寇,这是规律,历史由胜利者书写,刚开始的交谈,好像也是朝着这方面而去的,想不到苏天成说到后来,竟然将如此巨大的成功,看做了寻常事,认为最终也就是给付于笑谈中了。
“皇上的心胸,我很佩服,我终于明白了,大清国为什么会失败了。”
苏天成看着皇太极,笑着摇头。
“皇太极没有明白,大清国本不该失败的,从这大殿之中,朕就感受到了,不过朕还有一些想法,《左传》之中有一句话,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句话说了什么,朕想了很久。”
“秦汉、隋唐,经历了这么多的王朝,朕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每一个王朝创立的初期,都是兴旺发达的,贞观之治就是最好的证明,但延续多年之后,这个王朝就慢慢的衰败了,最终灭亡了,朕扪心自问,绝不敢说能力超过唐太宗李世民,这是不是意味着,大晋王朝也会走一样的路子,或许几百年之后,皇太极的子孙再次觉醒了,致力于推翻大晋朝廷,创建一个新的王朝。”
“皇太极不必紧张,朕绝没有屠灭满人的意思,朕只是举出来这个例子,或许几百年之后,造反的不是满人,谁能够说得清楚,朕只是在思考,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如今朕明白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朝更替,王朝兴替,其兴由帝王,建朝初期的帝王大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他们时刻惦记着创业难、守业更难,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他们事必躬亲,严加管束皇亲国戚、家奴宦官,他们亲贤人,远小人,善于纳谏,能听取不同的意见和观点,甚至是逆耳的忠言。他们与民休息,蠲租免税,爱惜民力,轻徭薄赋;他们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他们打击豪强,分配土地,保护生产和经营;在自然灾害降临时,他们安置流民,倾力救济。在民族政策方面,切实考虑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实际状况,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与信仰,民族之间、政权之间与国家之间和谐友好相处。如此兴旺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一个王朝的灭亡,也是帝王的作用,亡国之君各有各的不同,但亡国之君的行为方式多有惊人的相似,他们荒怠朝政,不理政事,或多年不上朝,将朝政悉数委于他人;他们亲奸邪,远忠良,良莠不分,偏听谗言,致使政治不明,吏治败坏;他们对治理国家不感兴趣,或求长生,或乐于兴趣爱好,或荒乐好色,荒淫无道,他们不抑兼并,横征暴敛,与民争利;他们奢侈浮华,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其结果自然是积贫积弱。在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上,他们或嗜杀成性,穷兵黩武,元气大伤,最后直落得兵败如山倒;他们往往骄傲自大,采取民族压迫与民族歧视,等级制度森严,致使民怨沸腾。”
“想到这些,朕忽然有了一种想法,难道君王天下就是王朝衰败的根源吗,无数的皇帝都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可真正牵涉到权力的时候,这句话被抛得远远的,生杀大权都掌握在皇帝的手里,决不允许他人染指。”
“朕说到这里,皇太极恐怕明白意思了,不错,朕就是要进行改革,朕能够推翻大明朝廷,能够击败皇太极领导的大清国,依靠的就是众人的智慧,众人的力量,这天下是众人的天下,不是朕一个人的天下。”
“朕早就在大晋朝廷之中树立这样的理念了,如此明确的说出来,还是第一次,也就是与皇太极聊天之时说出来,朕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将这些理念,彻底植根于大众的脑海之中,朕希望未来的大晋朝廷,能够真正的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而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就算是朕,也不能够凌驾于制度之上。”
皇太极听得非常仔细,苏天成说完之后,皇太极忽然站起来了,走到了苏天成的面前,他的步伐很是从容。
还没有等到苏天成明白过来,皇太极跪下了。
“我一直很自信,今日听了皇上的话语,总算是明白了,大清国永远不可能战胜大晋王朝,将来也不可能,皇上有着如此的气魄与认识,我绝不敢和皇上同时称之为英雄,能够败在皇上的手里,我死而无憾。”
三天之后,皇太极驾鹤西去。
临终之前,皇太极将所有的嫔妃子孙都叫到了面前,进行了一番长谈,无非是叮嘱子孙,永远不要想着造反,服从大晋朝廷的领导,安心过日子,忘记过去的一切。(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万国来朝(1)]
大晋十五年正月初武大臣绝不敢放肆,在个人的享乐方面是严格控制的,而且在皇上的提议之下。朝廷通过了有关厉行节约的规定,所有人都是要遵守的。
民间更是不用说了,节约成为了习惯,奢侈浪费是遭遇鄙视的。
至于说大晋的富裕,不是用简单的言语可以表述出来的,好多的藩属国,都恳请成为大晋朝廷治下的府州县,可惜皇上不允许,至于说西域的诸多金发碧眼的蛮夷。无数人来到了大晋,或者在京城,或者在山东,或者在浙江广东等地,自此定居下来,成为了大晋的子民,这样一股移民的热潮,持续接近十年的时间了。
变化最大的就是日本了。日本统治者一直都认为汉唐宋代表了标准的儒家文化,至于说后来的明朝。都是有着很大区别的,甚至有一些日本人认为,日本才是真正代表了儒家文化,可随着大晋朝廷的富裕和强盛,以及儒家文化的广泛传播,无数优秀的日本青年。漂洋过海,来到大晋,好多进入大晋朝廷做官,更有人打小就生活在大晋,进入学堂。参加科举考试,从头至尾基本都是大晋的人了。
从大晋七年开始,全面统一的大晋王朝,迎来了诸多的朝拜者。
在剿灭了后金鞑子之后,大晋朝廷全面转入到经济建设之中。
军队的建设当然不能够放松,江宁营总兵力维持在五十万人,其中专业的军官和军士维持在十万人左右,其余的军士全部都实行招募制度,十八岁至三十岁的男子,都在服兵役的行列,入伍之后服兵役五年时间,服兵役期间,军队发放的有补助,足够养活家人。
京城的禁军总人数依旧是两万人,但是非常的精锐,寻常人根本不要想着有机会进入,禁军的待遇高于江宁营,江宁营的将士每年都要进行大比武,特别优秀的军士,有机会在培训之后,进入到禁军的行列。
军队和军人的地位空前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军队和军人在朝廷之中的地位完全不一样了,尽管朝廷采取的是兵役制,但因为军队的人数太少,每年有大量的年轻人想着进入到军队之中,想要真正的成为军人,难度是不小的。
有了军人的身份,表现优异,可以通过军队内部的考试,直接进入朝廷,到朝廷或者地方上出任官员,这就更进一步的凸显出来军人的优势了。
不过朝廷的规定依旧严格,那就是军队处于皇上的绝对控制之下,服从都督府和兵部的命令,不准干预地方上的事宜,除非是遇见特殊情况,至于说地方上的治安事宜,一律由巡检司负责,包括地方官府。
京城之内的禁军,主要负责保卫皇宫的安全,京城的治安也是由五城兵马司直接负责,兵马司由应天府衙直接管辖,和地方的巡检司一样,不属于军队的序列。
变化最大的还是学堂。
随着经济的发展,朝廷对教育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譬如说京城之内,专门用于基础方面教育的学堂,超过二十所了,一般省府所在地,学堂悉数都超过十所,府衙所在地根据人数的多少,南方人多的地方,也可肯超过十所学堂,县衙一般都有五所以上的学堂,一些特别偏远的地方,人口不多的,譬如说草原地带,学堂数目明显少一些,可能只有一所到两所的规模。
学堂越来越多,读书人也就越来越多了,因为科举考试的公正,加之就是从事商贾等活动,也需要一定的知识,老百姓越来越重视孩子读书的事宜了,不管家境的好坏,孩子都是必须要进入到学堂读书的。
学费都是官府承担,这也促使了更多的孩子进入到学堂读书。
当然,在女孩子读书方面,还是有着一些差距,官府正在努力,争取让更多的女孩子进入到学堂里面去读书。
地方上变化最大的是松江府。
松江府被大晋朝廷确定为另外一个港口之后,发展非常的迅猛,严格说,松江府的港口规模,是超过了登州的港口规模的,港口的发展。对于地方上经济的带动是非常大的,松江府迅速成为了商贾集聚的中心地点,不要西域的人也进入到这里生活,朝廷经过讨论之后,专门将松江府的地方划出来,成为了专门的商贸中心地带。
其次就是广东和福建。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成为了仅次于松江府、登州府等地的商贸交易中心。
这些地方商贸的巨大发展,带动了周围地方,随着大型作坊的不断增加,老百姓的选择越来越多了,农闲之时总是有事情做,有些农民慢慢开始脱离耕种土地的事宜,他们在作坊里面做事情,赚到的钱足够养家糊口了。
第 1267 章
恋耽美
正文 第 1267 章
正文 第 1267 章
大明政客 作者:风中的失落
第 1267 章
苏天成的这些话,直接戳中了皇太极的心。皇太极一样爱看《三国演义》,这本大晋朝廷推崇的小说,皇太极看了好几遍了,越看越觉得不简单,也正是因为三国争霸之中的厮杀,令皇太极吸取到力量,创建一个国家,总是要遭遇到困难的,皇太极甚至将大晋朝廷比较为曹操创建的魏国,将大清国比喻为蜀国,最终的结局也是一样,蜀国开国皇帝刘备死了,继位者刘禅,最终投降了,一切都是那么的相似。
“皇太极不知是不是记得《三国演义》的卷首语,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朕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啊,每一次看到这段卷首语,都有着不一般的感慨,皇太极与朕之间的战斗,百年之后,不知道历史会如何的评述,不过有一点朕是清楚的,那就是国家必须要统一,必须要发展,老百姓必须要过上好日子,这样的朝廷老百姓才会拥护,腐朽没落的王朝,最终都将走向毁灭。”
“所谓惺惺相惜,朕与皇太极说这些,也是希望皇太极能够保重身体,不要想那么多了,百年之后,皇太极与朕一样,留下的都是一堆的枯骨,你我之争,早就被遗忘了。”
皇太极渐渐平静下来了,而且异常的冷静了,他本来以为,见到苏天成之后,肯定是会遭遇到奚落的,成王败寇,这是规律,历史由胜利者书写,刚开始的交谈,好像也是朝着这方面而去的,想不到苏天成说到后来,竟然将如此巨大的成功,看做了寻常事,认为最终也就是给付于笑谈中了。
“皇上的心胸,我很佩服,我终于明白了,大清国为什么会失败了。”
苏天成看着皇太极,笑着摇头。
“皇太极没有明白,大清国本不该失败的,从这大殿之中,朕就感受到了,不过朕还有一些想法,《左传》之中有一句话,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这句话说了什么,朕想了很久。”
“秦汉、隋唐,经历了这么多的王朝,朕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每一个王朝创立的初期,都是兴旺发达的,贞观之治就是最好的证明,但延续多年之后,这个王朝就慢慢的衰败了,最终灭亡了,朕扪心自问,绝不敢说能力超过唐太宗李世民,这是不是意味着,大晋王朝也会走一样的路子,或许几百年之后,皇太极的子孙再次觉醒了,致力于推翻大晋朝廷,创建一个新的王朝。”
“皇太极不必紧张,朕绝没有屠灭满人的意思,朕只是举出来这个例子,或许几百年之后,造反的不是满人,谁能够说得清楚,朕只是在思考,这一切都是为什么。”
“如今朕明白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朝更替,王朝兴替,其兴由帝王,建朝初期的帝王大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他们时刻惦记着创业难、守业更难,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他们事必躬亲,严加管束皇亲国戚、家奴宦官,他们亲贤人,远小人,善于纳谏,能听取不同的意见和观点,甚至是逆耳的忠言。他们与民休息,蠲租免税,爱惜民力,轻徭薄赋;他们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他们打击豪强,分配土地,保护生产和经营;在自然灾害降临时,他们安置流民,倾力救济。在民族政策方面,切实考虑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实际状况,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与信仰,民族之间、政权之间与国家之间和谐友好相处。如此兴旺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一个王朝的灭亡,也是帝王的作用,亡国之君各有各的不同,但亡国之君的行为方式多有惊人的相似,他们荒怠朝政,不理政事,或多年不上朝,将朝政悉数委于他人;他们亲奸邪,远忠良,良莠不分,偏听谗言,致使政治不明,吏治败坏;他们对治理国家不感兴趣,或求长生,或乐于兴趣爱好,或荒乐好色,荒淫无道,他们不抑兼并,横征暴敛,与民争利;他们奢侈浮华,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其结果自然是积贫积弱。在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上,他们或嗜杀成性,穷兵黩武,元气大伤,最后直落得兵败如山倒;他们往往骄傲自大,采取民族压迫与民族歧视,等级制度森严,致使民怨沸腾。”
“想到这些,朕忽然有了一种想法,难道君王天下就是王朝衰败的根源吗,无数的皇帝都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可真正牵涉到权力的时候,这句话被抛得远远的,生杀大权都掌握在皇帝的手里,决不允许他人染指。”
“朕说到这里,皇太极恐怕明白意思了,不错,朕就是要进行改革,朕能够推翻大明朝廷,能够击败皇太极领导的大清国,依靠的就是众人的智慧,众人的力量,这天下是众人的天下,不是朕一个人的天下。”
“朕早就在大晋朝廷之中树立这样的理念了,如此明确的说出来,还是第一次,也就是与皇太极聊天之时说出来,朕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将这些理念,彻底植根于大众的脑海之中,朕希望未来的大晋朝廷,能够真正的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而不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就算是朕,也不能够凌驾于制度之上。”
皇太极听得非常仔细,苏天成说完之后,皇太极忽然站起来了,走到了苏天成的面前,他的步伐很是从容。
还没有等到苏天成明白过来,皇太极跪下了。
“我一直很自信,今日听了皇上的话语,总算是明白了,大清国永远不可能战胜大晋王朝,将来也不可能,皇上有着如此的气魄与认识,我绝不敢和皇上同时称之为英雄,能够败在皇上的手里,我死而无憾。”
三天之后,皇太极驾鹤西去。
临终之前,皇太极将所有的嫔妃子孙都叫到了面前,进行了一番长谈,无非是叮嘱子孙,永远不要想着造反,服从大晋朝廷的领导,安心过日子,忘记过去的一切。(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万国来朝(1)]
大晋十五年正月初武大臣绝不敢放肆,在个人的享乐方面是严格控制的,而且在皇上的提议之下。朝廷通过了有关厉行节约的规定,所有人都是要遵守的。
民间更是不用说了,节约成为了习惯,奢侈浪费是遭遇鄙视的。
至于说大晋的富裕,不是用简单的言语可以表述出来的,好多的藩属国,都恳请成为大晋朝廷治下的府州县,可惜皇上不允许,至于说西域的诸多金发碧眼的蛮夷。无数人来到了大晋,或者在京城,或者在山东,或者在浙江广东等地,自此定居下来,成为了大晋的子民,这样一股移民的热潮,持续接近十年的时间了。
变化最大的就是日本了。日本统治者一直都认为汉唐宋代表了标准的儒家文化,至于说后来的明朝。都是有着很大区别的,甚至有一些日本人认为,日本才是真正代表了儒家文化,可随着大晋朝廷的富裕和强盛,以及儒家文化的广泛传播,无数优秀的日本青年。漂洋过海,来到大晋,好多进入大晋朝廷做官,更有人打小就生活在大晋,进入学堂。参加科举考试,从头至尾基本都是大晋的人了。
从大晋七年开始,全面统一的大晋王朝,迎来了诸多的朝拜者。
在剿灭了后金鞑子之后,大晋朝廷全面转入到经济建设之中。
军队的建设当然不能够放松,江宁营总兵力维持在五十万人,其中专业的军官和军士维持在十万人左右,其余的军士全部都实行招募制度,十八岁至三十岁的男子,都在服兵役的行列,入伍之后服兵役五年时间,服兵役期间,军队发放的有补助,足够养活家人。
京城的禁军总人数依旧是两万人,但是非常的精锐,寻常人根本不要想着有机会进入,禁军的待遇高于江宁营,江宁营的将士每年都要进行大比武,特别优秀的军士,有机会在培训之后,进入到禁军的行列。
军队和军人的地位空前提高,这主要是因为军队和军人在朝廷之中的地位完全不一样了,尽管朝廷采取的是兵役制,但因为军队的人数太少,每年有大量的年轻人想着进入到军队之中,想要真正的成为军人,难度是不小的。
有了军人的身份,表现优异,可以通过军队内部的考试,直接进入朝廷,到朝廷或者地方上出任官员,这就更进一步的凸显出来军人的优势了。
不过朝廷的规定依旧严格,那就是军队处于皇上的绝对控制之下,服从都督府和兵部的命令,不准干预地方上的事宜,除非是遇见特殊情况,至于说地方上的治安事宜,一律由巡检司负责,包括地方官府。
京城之内的禁军,主要负责保卫皇宫的安全,京城的治安也是由五城兵马司直接负责,兵马司由应天府衙直接管辖,和地方的巡检司一样,不属于军队的序列。
变化最大的还是学堂。
随着经济的发展,朝廷对教育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大,譬如说京城之内,专门用于基础方面教育的学堂,超过二十所了,一般省府所在地,学堂悉数都超过十所,府衙所在地根据人数的多少,南方人多的地方,也可肯超过十所学堂,县衙一般都有五所以上的学堂,一些特别偏远的地方,人口不多的,譬如说草原地带,学堂数目明显少一些,可能只有一所到两所的规模。
学堂越来越多,读书人也就越来越多了,因为科举考试的公正,加之就是从事商贾等活动,也需要一定的知识,老百姓越来越重视孩子读书的事宜了,不管家境的好坏,孩子都是必须要进入到学堂读书的。
学费都是官府承担,这也促使了更多的孩子进入到学堂读书。
当然,在女孩子读书方面,还是有着一些差距,官府正在努力,争取让更多的女孩子进入到学堂里面去读书。
地方上变化最大的是松江府。
松江府被大晋朝廷确定为另外一个港口之后,发展非常的迅猛,严格说,松江府的港口规模,是超过了登州的港口规模的,港口的发展。对于地方上经济的带动是非常大的,松江府迅速成为了商贾集聚的中心地点,不要西域的人也进入到这里生活,朝廷经过讨论之后,专门将松江府的地方划出来,成为了专门的商贸中心地带。
其次就是广东和福建。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成为了仅次于松江府、登州府等地的商贸交易中心。
这些地方商贸的巨大发展,带动了周围地方,随着大型作坊的不断增加,老百姓的选择越来越多了,农闲之时总是有事情做,有些农民慢慢开始脱离耕种土地的事宜,他们在作坊里面做事情,赚到的钱足够养家糊口了。
第 1267 章
恋耽美
正文 第 1267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