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出书版) 作者:张永廷

    正文 第 30 章

    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出书版) 作者:张永廷

    第 30 章

    历史上,女性封官的很少,封军职的就更少。在中国,只有提拔当官才意味着一个人的价值被认可,虚拟世界里杨门女将被大规模封官,是对女性的极端褒奖的想像。

    杨门女将高于男将的智识,还在于她们面对奸佞当道的现实并不一味愚忠。

    《杨家府演义》第武无人能挡,众多男儿束手无策,只能靠想象中的十二寡妇血洗沙场,这本身就是对那个时代的巨大讽刺。

    另外,从说唱艺术以及戏曲艺术的发展角度来讲,纯男人的戏是没有太大吸引力的。“杨门女将”的出现,受戏曲艺术的影响很大。国庆六十周年的献礼片《战争中的女人:沂蒙六姐妹》,最初的片名叫《沂蒙六姐妹》,后来发行商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加上了“战争中的女人”几个字。

    旧时的戏曲也是要迎合市场和观众的,观众喜欢看旦角,自然要加大女性角色的分量。剧目要吸引人,就要出奇制胜,同男将相比,女将更具吸引力。大人打不过小孩,男人打不过女人,会给人以颠覆性的刺激。

    在对抗外族入侵的过程中国家屡战屡败,雌化的男儿沙场无用,在山穷水尽之际,让被男人看不起的女人征战沙场,迎来柳暗花明,实在是可以让民众情绪高涨的兴奋点。杨门女将的出现,迎合了当时百姓的心理,给遭受战乱折磨的人们一些安慰,让长期处于郁闷之中的心灵得到某种解脱和安慰。

    杨家将故事,越到后来女将越突出,女人不再是点缀,相反经常居于主导地位,男人也要听命于她们帐下。比如杨六郎、杨宗保都曾经被穆桂英生擒,杨文广在与女将的交锋中更是占不到任何便宜。战场上男人是配角,女人处于支配地位。文艺作品用一种很有趣的方式折射了时政的无能,讽刺了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

    杨家将故事是一种艺术真实,反映了一种社会存在,但不是历史真实。北宋时杨家将只有杨继业、杨延昭和杨文广三代,至于女将,都没有切实可靠的历史事实。

    元代以前,杨家将故事中出现的女性只有佘太君和柴郡主。在元代杂剧情节中,威武作战的杨门女将没有出场,直到明代后期的杂剧《三关记》,佘太君才开始出现在边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杨门女将”日渐增多,故事逐渐丰富。明代万历年间出版的《杨家府演义》,出现了“穆桂英擒六郎”、“宣娘化兵截路”、“十二寡妇征西”等章节。清代以后,戏剧繁盛,《佘赛花》、《天门阵》、《杨金花夺帅印》、《杨广的传,并无一字提及女眷。倘若杨门女将确曾有过的话,那么专收“义妇节妇”之事迹的《列女传》当会记载,但遍查宋史《列女传》,共收近40名“奇女子”,她们没有一人出自杨门。

    古代女子没什么地位,留名千古的多半是才女或美女,才女有自己的诗文留下来,而美女有别人的诗文为证。有时候民间传说太过风行,传说多了,传扬得久了,常常被人们误以为是真实,特别是以历史为背景的文学作品,往往会影响人们对历史的认知。

    在虚构艺术面前,历史反而被忽略了。杭州有雷峰塔,传说是白蛇娘娘的葬身之地。连云港有花果山,传说是孙悟空的故乡,这些都只是传说而已。

    [1] 明代小说中称“八娘”,现代戏剧中称“八姐”。

    第十二章 明代小说:故事中还有故事

    明代是我国讲史、传奇小说发展的鼎盛时期,杨家将小说风行一时,风格突变,出现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情节,如杨家将保驾幽州的“替主赴难”、“六郎三擒孟良”以及“穆柯寨借降龙木”、“十二寡妇征西”等女将故事,这些情节的出现奠定了杨家将小说的完整结构,也给世人留下了众多疑问。

    一 小说背后隐含的秘密

    杨家将小说综合了史实、野史和民间传说,使杨家将故事得以定型。现今存世的明代杨家将小说有两种版本,《全像按鉴演义南北两宋志传》和《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两种版本都出现在万历年间(15731620年)。

    《全像按鉴演义南北两宋志传》,由《南宋志传》和《北宋志传》两部分组成,在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之前就已成型,共20卷100回。《北宋志传》是该书的后半部,单独成书,主要讲述杨家将故事。

    《杨家府世代忠勇演义志传》刊印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简称《杨家府演义》,故事发生的时间跨度拉长,一直写到杨家将第五代人物杨怀玉辞官,举家隐居太行山。

    两种版本前后相差13年,相比较而言,《北宋志传》流传更广,到清代又以《北宋金枪全传》、《杨家将》、《天门阵演义》等多种名目出现。《北宋志传》和《杨家府演义》的叙述各有不同,特别是自杨六郎去世之后,故事更是有了明显的差异。《杨家府演义》包含了杨宗保父子平定侬智高和杨文广父子征讨西番新罗国,内有“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北宋志传》关于杨家将的情节要简略许多,只有杨宗保与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却夹杂了宋朝其他人物的不少故事。

    “南北宋志传”是一部很特殊的书,单其名字就充满了疑问。《南宋志传》是其前半部,也就是上集,内容从石敬瑭征蜀开始到曹彬平定江南为止,讲述的是五代及北宋开国的故事。下集《北宋志传》,以杨家将祖孙三代的英雄故事为主,从北汉主驱逐忠臣开始,一直到杨宗保平定西夏,讲述了发生在太宗、真宗及仁宗三朝的故事。也就是说,《南宋志传》在前,《北宋志传》在后,这与历史上的南北宋之分根本不搭界,为什么反而叫了南宋、北宋呢?

    南宋、北宋是一个历史名词,但宋时人们并不这么称呼。宋人自称“大宋”,金人称其为“大宋”或“宋”,没有南宋北宋之分,南北宋的概念是后人提出来的。

    有关“南宋北宋志传”书名的缘由,各界说法不一。

    一种说法是,《南宋志传》的旧版本叫《五代志传》,为了与《北宋志传》相统一,后来改成了《南宋志传》。

    另一种说法是,《南宋志传》所讲的宋太祖登基及平定诸国之事,都发生在宋本土和南方,所以叫“南宋”;而《北宋志传》讲的是平定北汉,继而与辽、西夏征战,都在宋之北境,所以叫“北宋”。

    还有一种说法是,赵匡胤曾被周世宗柴荣封为南宋王,因而以他为主角的书便被称为《南宋志传》。赵匡胤被封王一事见于《飞龙传》

    第52回。

    第四种说法是,《南宋志传》原先的书名,很可能类似于《南宋王赵匡胤志传》,后人翻刻时并不深究其中之意,简写为《南宋志传》。而《北宋志传》的原名可能近似于《杨家将志传》一类,为了与《南宋志传》对应而改成了《北宋志传》。

    不管“南北宋志传”缘何叫了这样一个名字,有一点是有共识的,那就是《南宋志传》与《北宋志传》在内容上有很大关联。《南宋志传》的很多内容取材于《五代史评话》,但也牵涉到杨家将的部分事迹,因为杨家是北宋征伐北汉的主要对手。如果只读《北宋志传》,有些情节会让人觉得一头雾水,答案往往要追溯到《南宋志传》。五郎出家为僧的故事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例。

    《北宋志传》

    第十七回写到了杨五郎出家五台山:

    幽州救驾之后,杨家将死伤惨重,五郎有幸冲出重围,后面喊杀声不断。他转过林边,一种劫后余生的凄凉感油然而生,心内一片烦闷,战场上血肉模糊的场面让他始终静不下心来……他突然想起,当日在五台山,智聪禅师送给他一个小匣子,嘱咐他在急难之时打开。如今父亲兄弟浴血拼杀不知所踪,自己又不知该何去何从,确实到了该打开匣子的时候了。

    杨五郎顿了顿神,从怀中取出小匣,打开来,发现里面装有一把剃刀和一张度牒。他看后顿时明白,立刻将长斧去掉斧柄纳入怀中,卸下盔甲战袍,剃净须发,径直奔五台山出家去了。

    看罢这样一段描述,不由得人产生疑问,杨五郎是如何得到小匣子的,智聪禅师又是谁,他为什么单单把小匣子给了五郎?

    这个问题,《北宋志传》没有交代,但却可以在《南宋志传》找到答案。

    当年周世宗亲征北汉,遇到了杨业的顽强抵抗,周世宗取胜无望无奈退兵。杨业班师回朝路过五台山,素闻山上有位高僧智聪禅师,他相术高明,能够预知未来。

    因为顺路,杨业起了前去拜望之心,期望为自己的几个儿子透视未来,指点迷津。智聪大师将杨业父子逐一相过之后,沉思良久没有说话,在杨业的催问之下,也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将军之子都乃当世豪杰,我一介贫僧怎可胡言乱语。”

    第 30 章

    恋耽美

    正文 第 30 章

章节目录

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出书版)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屋只为原作者张永廷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张永廷并收藏杨家将的历史真相(出书版)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