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盗墓传奇 作者:岳南
正文 第 6 章
中国盗墓传奇 作者:岳南
第 6 章
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汉书·霍光传》曰:“便坐,谓非正寝,在于旁侧可以延宾者也。”简单地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黄肠题凑”是“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料皆内向,故曰题凑。”汉武帝死后,所作的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颇费人工,要由长90厘米,高宽各10厘米的黄肠木15880根,堆叠而成。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入殡未央宫前殿。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用金丝重约1100克。
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
西汉诸帝除个别皇帝外,都修建了大规模的皇陵,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皇陵几乎无一逃脱被盗掘的命运。民间小规模的盗掘自不必说,单是大规模的被盗,就有不少。如西汉末年,赤眉军进入长安,西汉诸帝陵悉被发掘;东汉末年,军阀董卓也曾派吕布盗掘西汉诸皇陵。
茂陵是西汉诸陵中最为突出的,所以被盗掘的次数和规模也远远多于其他皇陵。仅有历史记载的被盗事件即有五次。
公元前84年,汉武帝葬后刚刚四年,可谓尸骨未寒,但其陵已被人盗掘,陵中的东西已经“上市”。汉武帝梓宫中有一玉箱和玉杖,这是西胡康渠国国王所献,汉武帝生前十分喜爱。但刚过四年,一个扶风人在市场上看到一个商人正在出卖玉箱和玉杖,要价为青布30匹,钱9万。扶风人见这两件东西十分精致,绝非寻常之物,于是未加讨价就买下了。买来之后,扶风人爱不释手,常与宾客共赏。恰巧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此人看到这两件东西后,转身就走。原来,此人乃汉武帝生前的一个小奴,认识玉箱、玉杖,所以他急忙将此事报告当地的官吏——有司。有司一听此事,这还了得,赶忙派人去拿扶风人,询问玉箱、玉杖的来历。扶风人得知此乃先帝之物,十分惊恐,不敢隐瞒,将整个经过和盘托出。只说自己买时不知此乃茂陵之物,更不知卖主姓甚名谁。有司派人缉拿商人,那商人却早已不知去向。有司无奈之下,只好将玉箱、玉杖入官,不了了之。但茂陵被盗一事却是确凿的事情。
公元前64年,发生了一件十分荒诞的事情。山西有个采药人,名叫李友。此人常于山中采集药物。一次,他来到上党的抱犊山采药。当他爬到半山时,已是精疲力尽。此时,他看见了一个山洞,便走了进去想休息一下。坐于山洞口的平坦岩石上,李友俯视抱犊山,只见满目青翠,山中的小溪淙淙流淌,不觉心旷神怡,疲劳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休息片刻,李友起身欲走。就在起身的同时,他不自觉地看了山洞一眼。这一看,看出了问题,他发现黑暗的山洞里有个东西闪着金光。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向洞里走去。走了大约200米,他看到了那个闪光的东西,原来是个金箱。他试着抱了抱,箱子很沉。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他终于将箱子搬到了洞口。他小心翼翼地打开金箱,发现里面盛满了籍码放整齐,计有杂书40余卷,包括:《老子》2卷、《太上紫文》13卷、《灵跻经》6卷、《太素中脂经》6卷、《天柱经》9卷、《六龙步元文》7卷、《马皇受真术》4卷。李友打开了其中的一卷,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御书”二字。再一看,乃是汉武帝读过之为何会藏于此处?李友不由得大吃一惊。他赶忙把书放回,关上金箱,并将其藏好。吃了这一惊,药是采不下去了。思索再三,他决定报告官府。河东太守张纯闻听此事,不敢怠慢,马上派兵丁随李友上山取回金箱。在确证金箱乃汉武帝之物后,他马上报告了当时的皇帝汉宣帝。汉宣帝见到此物,询问众大臣。当时有一典书郎冉登,系汉武帝时侍臣。看了金箱和经书后,他痛哭流涕,上奏道:“这是孝武皇帝(汉武帝)随葬之物,当时我亲手将其放进陵墓,怎么会出现在这儿呢?”汉宣帝听了,十分惊愕。在查不到是谁将书箱盗出的情况下,他令人将书箱送回汉武帝陵中。但是当皇帝的手下进入茂陵时,却惊奇地发现茂陵内竟然完好如故,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曾有人进入过陵内。但这金箱,连同之前的玉杖、玉箱是怎么出去的呢?这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
西汉末年,琅野人樊崇率百余人入泰山,揭竿起义。22年,新朝皇帝王莽派大军10万人击樊崇军。樊崇军准备大战,起义军用赤色涂眉,作为起义军记号,史称“赤眉军”。结果大败王莽军。25年,赤眉军30营(一营为一万人)攻入长安。这些来自四面化、财物最集中的洛阳、长安,都被这群野兽毁坏殆尽。
董卓曾下令大将吕布盗掘西汉诸皇陵,至于吕布盗掘诸陵的详细情况史无记载,不得而知,但其盗掘茂陵却留下了一个故事。
据说,吕布盗茂陵时,董卓曾交付其一个秘密任务,那就是要其留心寻找茂陵墓中的秘方妙药。原来,董卓有个孙女,名叫董白。此女长得花容月貌,且生性乖巧,甚得董卓喜爱,被视为掌上明珠。十岁时董卓就封她为渭阳君,并为其举行了盛大的仪式。仪式举行时,董卓特命兵士搭起了宽六米多、高二米的高坛,董白坐着显贵的轩金华青盖车,由大批官员簇拥,登坛受封,好不隆重。但可惜的是,这董白是个哑巴。为此,董卓十分忧虑,曾广延天下名医为之医治,均未见效。后来,董卓听手下大臣说,汉武帝刘彻一生敬神寻仙,熬炼仙药,其陵中也许会有专治哑巴的灵丹妙药。于是,他把这个任务交于吕布。
吕布带领大批士兵进入茂陵,在搬运大批宝物的同时,细心地找起了灵丹妙药。但是,搜遍了整个陵墓,连汉武帝的棺木都翻了个底儿朝天,灵丹妙药还是未能找到。吕布没有完成董卓交予的特殊使命,心中既着急又懊丧。正在这时,只见一个士兵手拿一卷绢纸,大声喊道:“找到了,找到了!”小跑过来。吕布听到后心中不由得一阵狂喜,他不等士兵报告,一把从其手中抢过了绢纸,展开一看,只见上面用端端正正的隶书写着十二个大字:“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吕布乃一介武夫,好不容易认识了这几个字,已属不易,哪里还会理解其中的深意,他认为这也许正是董卓要找的。于是,他兴高采烈地宣布班师回朝。回来后,将绢纸交于董卓。董卓端详了一阵,也不知其意,于是转而问大臣。然而众大臣面面相觑,无一应答。董卓大怒,厉声喝问:“连这十二个字的意思都不能理解,我养你们这帮大臣何用!”厉声之下,众大臣无不战栗。董卓更为生气,走下殿来,双目圆睁,逼视站在最前面的大臣。该大臣一看大事不妙,扑通一声跪下:“大王,臣非不知,实不敢说。”董卓说:“你说,我不怪你,赶忙说。”大臣颤声道:“这句话是诅咒您的。”“如何见得?”董卓仍是不解。大臣道:“您看,这千里草,合起来是一个‘董’字,十日卜合起来,是一个‘卓’字,这句话是诅咒您不得生啊。”董卓听完,气得都快晕过去了,他伸手将那一卷绢纸拿来,欲将其撕个粉碎,但是,这绢纸非常结实,怎么撕也撕不碎。盛怒之下,他将其掷于地,踩于脚下,并大声斥责吕布:“你带来的是什么东西,饭桶!滚下殿去……”
后来,余怒未息的董卓又派人将汉武帝的尸体扔在墓外曝晒。朝中大臣对此无不黯然,于是公推蔡邕前去劝解。董卓这才消了怒气,派人将尸体放回,并草草处之。
就在这件事发生后不久,董卓被吕布所杀。正应验了那句熟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个故事系民间流传,真伪难辨,但董卓曾派吕布盗掘茂陵却是不争的事实。
唐朝末年,又一支农民起义军开进了汉武帝的茂陵,其首领是一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黄巢。
黄巢与赤眉起义军的首领樊崇有所不同。他可以说是个文武全才。既长于骑射,又颇爱读书;既贩过私盐,又考过进士;既是失意士人,又是一方豪侠。按说,这样一个能文能武的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文物保护意识”,但是历史却不无遗憾地记载下了其盗掘陵墓的行为。
880年,黄巢的事业达到了顶点。这一年,他率数十万起义军攻入唐都长安,唐朝皇帝唐僖宗带着少数家眷仓皇出逃。黄巢入城时,数百万民众夹道欢迎,所到之处,群众无不山呼万岁。同年,黄巢登上了皇帝宝座,定国号为大齐,年号金统。
当了皇帝的黄巢完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别说派兵继续追击唐王朝的残兵败将,甚至未来得及对民众颁布治国诏令,他就开始了极度的享乐。“防御”二字早已抛之于九霄云外。
但是,就在黄巢尽情享乐的同时,一支支唐朝地方豪强的武装已悄然集结。881年,唐僖宗委任宰相王铎为诸道行营都统,率军打到了长安城下,战斗一触即发。但这是怎样的战斗啊,黄巢率领的起义军已今非昔比。战斗尚未开始,胜负却已确定。结果是这支起义军还未等唐兵攻城,只是听说唐兵要来,便闻风而逃。
逃到咸阳的起义军,军心涣散,已成强弩之末。在一个寒风瑟瑟的秋日,他们盗掘了茂陵。
关于黄巢起义军盗掘茂陵的细节,史无记载,不便妄加想象。但关于其盗掘茂陵的原因,却有两点可以探讨。第一个可能是因为当时起义军已走向穷途末路,军中粮饷不足,盗掘茂陵,以茂陵之宝补充军需,也属万不得已。另一个原因大概是出于一种仇恨的心理。虽然黄巢起义军一向纪律还算严明,很少有烧杀抢掠的恶行,但这也只是针对一般的贫民百姓而言。对于恶霸地主及贪官污吏,他们从骨子里十分仇恨,常有处死并没其财物的行径。汉武帝在他们眼里,当然绝非什么善类,所以在一时气愤之下,挖其坟墓也在情理之中。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茂陵所遭受的种种劫难,是一代英主汉武帝生前绝难想象的。当初他费尽心机营造的宏伟陵墓,成了后世争相抢夺的宝地;伴随他的财宝器物,被盗贼肆意抢掠;就连他口含宝珠,身着“珠襦玉匣”的尸体,也曾被扬之于外,曝之于野。若有在天之灵,不知此时的汉武帝将作何感想?
略令人安慰的是,时隔两千多年的今天,历经沧桑的茂陵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属于茂陵的鎏金兽头银盘、金饼等118件文物“完璧归赵”。1979年12月,又成立了茂陵博物馆,茂陵文物事业得以飞速发展。如今的茂陵,已成为中外人士游览的胜地。
西汉时期,被盗的陵墓难以尽数,但是令后人奇怪的是,经学大师董仲舒的母亲之墓竟然也被人盗掘!
提起董母,恐怕无人知晓,但提起董仲舒,恐怕无人不晓。
董仲舒出生于河北景县的一个大地主家庭。他从小就潜心钻研儒学。据说其学习十分刻苦。他念房外有一个非常精致的园子,然而他在书房学习三年,竟从未踏进过;对于经常骑的骏马,他也分不清雌雄。到20多岁时,他已成为对《公羊春秋》等经书深有研究的大学者。但是他虽博学,却未因此而步入仕途,而是做了一名教书匠,当时的人们把他称为“汉代的孔子”。他讲学时,在讲堂前挂一幅帷幔,他在里面讲,外面坐满了学生,但诸生“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尽管如此,他仍教出了不少有名的学生。他的思想也随着门生的不断传播而成为当时流行的学说。在同时代兴起的众多学者中,他成为最夺目的一个,成为当之无愧的“众儒之首”。
董仲舒的名声越来越大,甚至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在他39岁那年,汉武帝召见了他。他以历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的回答征服了汉武帝。汉武帝接受了他的主张,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因此成为西汉乃至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同年,汉武帝封董仲舒为“江都相”,董仲舒开始了坎坷的仕途生涯。
公元前121年,郁郁不得志的董仲舒辞去官职,回到故乡广川,他闭门谢客,埋头著书,既不过问家居杂事,也不置产业。历经十几个春秋,写成了17卷82篇的《春秋繁露》。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部书原名并非《春秋繁露》。据说他成书之前,曾梦见有龙入怀,但这自不足信。事实是,他写了好几十篇文章,如《闻举》、《玉杯》、《清明》、《竹林》等,这些文章都讨论了儒学问题,但董仲舒并没将其编撰成书,是后人辑录而成的,并冠名为《春秋繁露》。
尽管已赋闲在家,但董仲舒仍十分关心朝政大事,甚至在他75岁时,还曾写奏章给汉武帝,坚决反对盐和铁官营的政策,认为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写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篇奏章。死后,被葬于长安西郊。汉武帝曾经过墓地,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特地下马致意,故董仲舒的墓地,又被称做“下马陵”。
但令人不解的是,“下马陵”未见被盗掘的记载,而董仲舒之母的墓室却相传被盗。
据杜光庭的《灵异记》中记载:
蔡州西北百里平舆县界有仙女墓,即董仲舒为母追葬衣冠之所,传云董永初居玄山,仲舒既长,追思其母,因筑墓焉,秦宗权时,或云仲舒母是天女,人间无墓,恐是仲舒藏神符灵药及阴阳秘诀于此,宗权命裨将领率百余人往发掘之……
从上文可略知盗墓者的动机,原来是为了盗得“神符灵药及阴阳秘诀”,而这与董仲舒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
董仲舒虽然一生致力于儒学,但他尤爱神学。年轻时,他就十分重视对阴阳学说和神仙方术的研究。他和当时谈神论鬼、宣扬炼丹益寿的著名方士李少君交情极深。两人常在一起谈论神仙方术,甚至装神弄鬼,并形成了自己的唯心主义神学体系。他热衷神学,曾招致杀身大祸。公元前135年,辽东郡祭祀汉高祖的高庙和长陵县的高园先后发生了两次大火灾。董仲舒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将火灾发生的原因归结于“上天发怒”,上天之所以发怒是为了谴责人间的“骨肉相残”。汉武帝看了,非常生气,把董仲舒交官问罪,并要处死。幸亏其名声很大,又加上其学生等百般求情,皇帝才免他死罪,但贬了其官。
遭此大祸,董仲舒仍执迷不悟。在他所著的《春秋繁露》中,自始至终都贯彻着他的神学观。
另外,关于他能呼风唤雨,而且著有能避祸免灾的书的传闻在民间广为流传。而这终于导致其母之墓被盗的悲剧发生。老百姓认为其子是神,则其母必为仙,而仙人是不会在人间掩埋的。所以认为他筑衣冠墓是假,藏灵药秘诀是真。
两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个厚葬高峰。而这一时期,也是盗墓活动最为猖獗的时期之一。历史上,被盗掘的两汉墓多如牛毛,难以尽数。但是由于史书记载的局限和篇幅的关系,笔者在此就不一一详述了。只能将一些重要的或有意思的盗墓事件辑录如下:
《晋书·愍帝记》中记载:“(建兴三年)六月,盗发汉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太后面如生,得金玉采帛不可胜记。时以朝廷草创,服章多阙,敕收其余,以实内府”。
据《史记》载,薄太后死于汉景帝二年,即公元前155年,而其墓于470年后被盗,即315年。另据《古书图成·堪舆卷》可知,盗墓贼为三秦人尹值、解武等。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晋憨帝建朝时,竟连穿衣都成问题,所以不得不收拾盗墓贼留下的“烂摊子”,用来充实内府所需。
在徐州龟山汉墓前,立有一块石碑,碑上用不规则的小篆写着:
第百上石,楚古尸王。通于天述,葬棺椁,不布凡鼎盛器,令群臣已葬,去服母今玉器。后世幸视此书,(目)此也心者,悲之。
这座墓乃西汉时的楚襄王刘注与其妻的“同茔异穴”墓。碑文主要是告诫后世,他虽为一代楚王,但墓中既无华贵的服饰,又无陪葬的宝物,当你看到碑文时,你心中一定会感到悲伤。
尽管如此,后来的发掘证明,其墓仍被盗掘两次。更令人感到可笑的是,在历经两次盗掘之后,墓中依然出土了玉器、陶器、车马器、陶俑、五铢钱、麟趾金、龟纽银印、铜矛、朱雀肖形印等大批文物。而那碑文,让人想起了一句古语:此地无银三百两。
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使用数量众多的塞石封堵墓道,塞石重者可达7.8吨,但仍未能阻止盗墓贼的进入。经现代考古发掘可知,盗墓的贼娃子或将塞石击断,或将其拖出,最后成功地进入了墓室,将随葬品洗劫一空。考古人员清理时,发现后甬道一块塞石已被盗墓者拖运到前室,塞石的前端有盗墓者为便于拖拽而凿出的牛鼻扣。据推测,盗墓贼借助凿出的牛鼻扣,拴上绳索,用一头或数头牛向外拉动,一一将石板拖出室外,然后轻而易举地进入墓室,打开棺椁,盗取宝物。在塞石的缝隙中,清理人员发现了玉衣片,这证明墓主曾穿戴金缕或丝缕玉衣,盗墓贼连同玉衣和陪葬器物一并劫走了。
五花八门的离奇的事,史书记载却屡见不鲜。刘表在东汉末年曾任荆州牧,其墓被盗后,不仅尸体不坏,还有香气传出很远。《太平御览》载:“刘表冢在高平郡,表子琮梼四方珍香数十石著棺中,苏合消救之香莫不毕备。永嘉中,郡人衡熙发其墓,表貌如生,香闻数十里。”《水经·沔水注》也记道:“城东门外二百步刘表墓,太康中为人所发,见表夫妻,其尸俨然。颜色不异,犹如平生,墓中香气,远闻三四里,经日不歇。今坟冢及祠堂犹高显整顿。”
第 6 章
恋耽美
正文 第 6 章
正文 第 6 章
中国盗墓传奇 作者:岳南
第 6 章
汉武帝的梓宫,是五棺二椁。五层棺木,置于墓室后部椁室正中的棺床上。墓室的后半部是一椁室,它有两层,内层以扁平立木叠成“门”形。南面是缺口,外层是黄肠题凑。五棺所用木料,是楸、梓和楠木,三种木料,质地坚细,均耐潮湿,防腐性强。梓宫的四周,设有四道羡门,并设有便房和黄肠题凑的建筑,便房的作用和目的,是“藏中便坐也”。《汉书·霍光传》曰:“便坐,谓非正寝,在于旁侧可以延宾者也。”简单地说,便房是模仿活人居住和宴飨之所,将其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与死者一起殉葬于墓中,以便在幽冥中享用。“黄肠题凑”是“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料皆内向,故曰题凑。”汉武帝死后,所作的黄肠题凑,表面打磨十分光滑,颇费人工,要由长90厘米,高宽各10厘米的黄肠木15880根,堆叠而成。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入殡未央宫前殿。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帝送死皆珠襦玉匣,匣形如铠甲,连以金缕。”梓宫内,武帝口含蝉玉,身着金缕玉匣。“匣上皆镂为蛟龙弯凤鱼麟之像,世谓为蛟龙玉匣。”汉武帝身高体胖,其所穿玉衣形体很大,全长1.88米,以大小玉片约2498片组成,共用金丝重约1100克。
茂陵的地宫内充满了大量的稀世珍宝。《汉书·贡禹传》云:“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新唐书·虞世南传》也载道:“武帝历年长久,比葬,陵中不复容物。”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因为汉武帝在位年久,又处在经济繁荣的鼎盛时期,所以随葬品很多,除190多种随葬品外,连活的牛马、虎豹、鱼鳖、飞禽等,也一并从葬。另据记载,康渠国国王赠送汉武帝的玉箱、玉杖,以及汉武帝生前阅读的30卷杂经,盛在一个金箱内,也一并埋入陵墓之中。
西汉诸帝除个别皇帝外,都修建了大规模的皇陵,并采取措施加以保护。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皇陵几乎无一逃脱被盗掘的命运。民间小规模的盗掘自不必说,单是大规模的被盗,就有不少。如西汉末年,赤眉军进入长安,西汉诸帝陵悉被发掘;东汉末年,军阀董卓也曾派吕布盗掘西汉诸皇陵。
茂陵是西汉诸陵中最为突出的,所以被盗掘的次数和规模也远远多于其他皇陵。仅有历史记载的被盗事件即有五次。
公元前84年,汉武帝葬后刚刚四年,可谓尸骨未寒,但其陵已被人盗掘,陵中的东西已经“上市”。汉武帝梓宫中有一玉箱和玉杖,这是西胡康渠国国王所献,汉武帝生前十分喜爱。但刚过四年,一个扶风人在市场上看到一个商人正在出卖玉箱和玉杖,要价为青布30匹,钱9万。扶风人见这两件东西十分精致,绝非寻常之物,于是未加讨价就买下了。买来之后,扶风人爱不释手,常与宾客共赏。恰巧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此人看到这两件东西后,转身就走。原来,此人乃汉武帝生前的一个小奴,认识玉箱、玉杖,所以他急忙将此事报告当地的官吏——有司。有司一听此事,这还了得,赶忙派人去拿扶风人,询问玉箱、玉杖的来历。扶风人得知此乃先帝之物,十分惊恐,不敢隐瞒,将整个经过和盘托出。只说自己买时不知此乃茂陵之物,更不知卖主姓甚名谁。有司派人缉拿商人,那商人却早已不知去向。有司无奈之下,只好将玉箱、玉杖入官,不了了之。但茂陵被盗一事却是确凿的事情。
公元前64年,发生了一件十分荒诞的事情。山西有个采药人,名叫李友。此人常于山中采集药物。一次,他来到上党的抱犊山采药。当他爬到半山时,已是精疲力尽。此时,他看见了一个山洞,便走了进去想休息一下。坐于山洞口的平坦岩石上,李友俯视抱犊山,只见满目青翠,山中的小溪淙淙流淌,不觉心旷神怡,疲劳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休息片刻,李友起身欲走。就在起身的同时,他不自觉地看了山洞一眼。这一看,看出了问题,他发现黑暗的山洞里有个东西闪着金光。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他向洞里走去。走了大约200米,他看到了那个闪光的东西,原来是个金箱。他试着抱了抱,箱子很沉。在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后,他终于将箱子搬到了洞口。他小心翼翼地打开金箱,发现里面盛满了籍码放整齐,计有杂书40余卷,包括:《老子》2卷、《太上紫文》13卷、《灵跻经》6卷、《太素中脂经》6卷、《天柱经》9卷、《六龙步元文》7卷、《马皇受真术》4卷。李友打开了其中的一卷,只见上面赫然写着“御书”二字。再一看,乃是汉武帝读过之为何会藏于此处?李友不由得大吃一惊。他赶忙把书放回,关上金箱,并将其藏好。吃了这一惊,药是采不下去了。思索再三,他决定报告官府。河东太守张纯闻听此事,不敢怠慢,马上派兵丁随李友上山取回金箱。在确证金箱乃汉武帝之物后,他马上报告了当时的皇帝汉宣帝。汉宣帝见到此物,询问众大臣。当时有一典书郎冉登,系汉武帝时侍臣。看了金箱和经书后,他痛哭流涕,上奏道:“这是孝武皇帝(汉武帝)随葬之物,当时我亲手将其放进陵墓,怎么会出现在这儿呢?”汉宣帝听了,十分惊愕。在查不到是谁将书箱盗出的情况下,他令人将书箱送回汉武帝陵中。但是当皇帝的手下进入茂陵时,却惊奇地发现茂陵内竟然完好如故,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曾有人进入过陵内。但这金箱,连同之前的玉杖、玉箱是怎么出去的呢?这至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谜。
西汉末年,琅野人樊崇率百余人入泰山,揭竿起义。22年,新朝皇帝王莽派大军10万人击樊崇军。樊崇军准备大战,起义军用赤色涂眉,作为起义军记号,史称“赤眉军”。结果大败王莽军。25年,赤眉军30营(一营为一万人)攻入长安。这些来自四面化、财物最集中的洛阳、长安,都被这群野兽毁坏殆尽。
董卓曾下令大将吕布盗掘西汉诸皇陵,至于吕布盗掘诸陵的详细情况史无记载,不得而知,但其盗掘茂陵却留下了一个故事。
据说,吕布盗茂陵时,董卓曾交付其一个秘密任务,那就是要其留心寻找茂陵墓中的秘方妙药。原来,董卓有个孙女,名叫董白。此女长得花容月貌,且生性乖巧,甚得董卓喜爱,被视为掌上明珠。十岁时董卓就封她为渭阳君,并为其举行了盛大的仪式。仪式举行时,董卓特命兵士搭起了宽六米多、高二米的高坛,董白坐着显贵的轩金华青盖车,由大批官员簇拥,登坛受封,好不隆重。但可惜的是,这董白是个哑巴。为此,董卓十分忧虑,曾广延天下名医为之医治,均未见效。后来,董卓听手下大臣说,汉武帝刘彻一生敬神寻仙,熬炼仙药,其陵中也许会有专治哑巴的灵丹妙药。于是,他把这个任务交于吕布。
吕布带领大批士兵进入茂陵,在搬运大批宝物的同时,细心地找起了灵丹妙药。但是,搜遍了整个陵墓,连汉武帝的棺木都翻了个底儿朝天,灵丹妙药还是未能找到。吕布没有完成董卓交予的特殊使命,心中既着急又懊丧。正在这时,只见一个士兵手拿一卷绢纸,大声喊道:“找到了,找到了!”小跑过来。吕布听到后心中不由得一阵狂喜,他不等士兵报告,一把从其手中抢过了绢纸,展开一看,只见上面用端端正正的隶书写着十二个大字:“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吕布乃一介武夫,好不容易认识了这几个字,已属不易,哪里还会理解其中的深意,他认为这也许正是董卓要找的。于是,他兴高采烈地宣布班师回朝。回来后,将绢纸交于董卓。董卓端详了一阵,也不知其意,于是转而问大臣。然而众大臣面面相觑,无一应答。董卓大怒,厉声喝问:“连这十二个字的意思都不能理解,我养你们这帮大臣何用!”厉声之下,众大臣无不战栗。董卓更为生气,走下殿来,双目圆睁,逼视站在最前面的大臣。该大臣一看大事不妙,扑通一声跪下:“大王,臣非不知,实不敢说。”董卓说:“你说,我不怪你,赶忙说。”大臣颤声道:“这句话是诅咒您的。”“如何见得?”董卓仍是不解。大臣道:“您看,这千里草,合起来是一个‘董’字,十日卜合起来,是一个‘卓’字,这句话是诅咒您不得生啊。”董卓听完,气得都快晕过去了,他伸手将那一卷绢纸拿来,欲将其撕个粉碎,但是,这绢纸非常结实,怎么撕也撕不碎。盛怒之下,他将其掷于地,踩于脚下,并大声斥责吕布:“你带来的是什么东西,饭桶!滚下殿去……”
后来,余怒未息的董卓又派人将汉武帝的尸体扔在墓外曝晒。朝中大臣对此无不黯然,于是公推蔡邕前去劝解。董卓这才消了怒气,派人将尸体放回,并草草处之。
就在这件事发生后不久,董卓被吕布所杀。正应验了那句熟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个故事系民间流传,真伪难辨,但董卓曾派吕布盗掘茂陵却是不争的事实。
唐朝末年,又一支农民起义军开进了汉武帝的茂陵,其首领是一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黄巢。
黄巢与赤眉起义军的首领樊崇有所不同。他可以说是个文武全才。既长于骑射,又颇爱读书;既贩过私盐,又考过进士;既是失意士人,又是一方豪侠。按说,这样一个能文能武的人,应该具有一定的“文物保护意识”,但是历史却不无遗憾地记载下了其盗掘陵墓的行为。
880年,黄巢的事业达到了顶点。这一年,他率数十万起义军攻入唐都长安,唐朝皇帝唐僖宗带着少数家眷仓皇出逃。黄巢入城时,数百万民众夹道欢迎,所到之处,群众无不山呼万岁。同年,黄巢登上了皇帝宝座,定国号为大齐,年号金统。
当了皇帝的黄巢完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别说派兵继续追击唐王朝的残兵败将,甚至未来得及对民众颁布治国诏令,他就开始了极度的享乐。“防御”二字早已抛之于九霄云外。
但是,就在黄巢尽情享乐的同时,一支支唐朝地方豪强的武装已悄然集结。881年,唐僖宗委任宰相王铎为诸道行营都统,率军打到了长安城下,战斗一触即发。但这是怎样的战斗啊,黄巢率领的起义军已今非昔比。战斗尚未开始,胜负却已确定。结果是这支起义军还未等唐兵攻城,只是听说唐兵要来,便闻风而逃。
逃到咸阳的起义军,军心涣散,已成强弩之末。在一个寒风瑟瑟的秋日,他们盗掘了茂陵。
关于黄巢起义军盗掘茂陵的细节,史无记载,不便妄加想象。但关于其盗掘茂陵的原因,却有两点可以探讨。第一个可能是因为当时起义军已走向穷途末路,军中粮饷不足,盗掘茂陵,以茂陵之宝补充军需,也属万不得已。另一个原因大概是出于一种仇恨的心理。虽然黄巢起义军一向纪律还算严明,很少有烧杀抢掠的恶行,但这也只是针对一般的贫民百姓而言。对于恶霸地主及贪官污吏,他们从骨子里十分仇恨,常有处死并没其财物的行径。汉武帝在他们眼里,当然绝非什么善类,所以在一时气愤之下,挖其坟墓也在情理之中。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茂陵所遭受的种种劫难,是一代英主汉武帝生前绝难想象的。当初他费尽心机营造的宏伟陵墓,成了后世争相抢夺的宝地;伴随他的财宝器物,被盗贼肆意抢掠;就连他口含宝珠,身着“珠襦玉匣”的尸体,也曾被扬之于外,曝之于野。若有在天之灵,不知此时的汉武帝将作何感想?
略令人安慰的是,时隔两千多年的今天,历经沧桑的茂陵被命名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地属于茂陵的鎏金兽头银盘、金饼等118件文物“完璧归赵”。1979年12月,又成立了茂陵博物馆,茂陵文物事业得以飞速发展。如今的茂陵,已成为中外人士游览的胜地。
西汉时期,被盗的陵墓难以尽数,但是令后人奇怪的是,经学大师董仲舒的母亲之墓竟然也被人盗掘!
提起董母,恐怕无人知晓,但提起董仲舒,恐怕无人不晓。
董仲舒出生于河北景县的一个大地主家庭。他从小就潜心钻研儒学。据说其学习十分刻苦。他念房外有一个非常精致的园子,然而他在书房学习三年,竟从未踏进过;对于经常骑的骏马,他也分不清雌雄。到20多岁时,他已成为对《公羊春秋》等经书深有研究的大学者。但是他虽博学,却未因此而步入仕途,而是做了一名教书匠,当时的人们把他称为“汉代的孔子”。他讲学时,在讲堂前挂一幅帷幔,他在里面讲,外面坐满了学生,但诸生“只闻其声,未见其人”。尽管如此,他仍教出了不少有名的学生。他的思想也随着门生的不断传播而成为当时流行的学说。在同时代兴起的众多学者中,他成为最夺目的一个,成为当之无愧的“众儒之首”。
董仲舒的名声越来越大,甚至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在他39岁那年,汉武帝召见了他。他以历史上著名的“天人三策”的回答征服了汉武帝。汉武帝接受了他的主张,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思想因此成为西汉乃至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同年,汉武帝封董仲舒为“江都相”,董仲舒开始了坎坷的仕途生涯。
公元前121年,郁郁不得志的董仲舒辞去官职,回到故乡广川,他闭门谢客,埋头著书,既不过问家居杂事,也不置产业。历经十几个春秋,写成了17卷82篇的《春秋繁露》。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部书原名并非《春秋繁露》。据说他成书之前,曾梦见有龙入怀,但这自不足信。事实是,他写了好几十篇文章,如《闻举》、《玉杯》、《清明》、《竹林》等,这些文章都讨论了儒学问题,但董仲舒并没将其编撰成书,是后人辑录而成的,并冠名为《春秋繁露》。
尽管已赋闲在家,但董仲舒仍十分关心朝政大事,甚至在他75岁时,还曾写奏章给汉武帝,坚决反对盐和铁官营的政策,认为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公元前104年,董仲舒写完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篇奏章。死后,被葬于长安西郊。汉武帝曾经过墓地,为了表彰他的功绩,特地下马致意,故董仲舒的墓地,又被称做“下马陵”。
但令人不解的是,“下马陵”未见被盗掘的记载,而董仲舒之母的墓室却相传被盗。
据杜光庭的《灵异记》中记载:
蔡州西北百里平舆县界有仙女墓,即董仲舒为母追葬衣冠之所,传云董永初居玄山,仲舒既长,追思其母,因筑墓焉,秦宗权时,或云仲舒母是天女,人间无墓,恐是仲舒藏神符灵药及阴阳秘诀于此,宗权命裨将领率百余人往发掘之……
从上文可略知盗墓者的动机,原来是为了盗得“神符灵药及阴阳秘诀”,而这与董仲舒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
董仲舒虽然一生致力于儒学,但他尤爱神学。年轻时,他就十分重视对阴阳学说和神仙方术的研究。他和当时谈神论鬼、宣扬炼丹益寿的著名方士李少君交情极深。两人常在一起谈论神仙方术,甚至装神弄鬼,并形成了自己的唯心主义神学体系。他热衷神学,曾招致杀身大祸。公元前135年,辽东郡祭祀汉高祖的高庙和长陵县的高园先后发生了两次大火灾。董仲舒在给皇帝的奏章中,将火灾发生的原因归结于“上天发怒”,上天之所以发怒是为了谴责人间的“骨肉相残”。汉武帝看了,非常生气,把董仲舒交官问罪,并要处死。幸亏其名声很大,又加上其学生等百般求情,皇帝才免他死罪,但贬了其官。
遭此大祸,董仲舒仍执迷不悟。在他所著的《春秋繁露》中,自始至终都贯彻着他的神学观。
另外,关于他能呼风唤雨,而且著有能避祸免灾的书的传闻在民间广为流传。而这终于导致其母之墓被盗的悲剧发生。老百姓认为其子是神,则其母必为仙,而仙人是不会在人间掩埋的。所以认为他筑衣冠墓是假,藏灵药秘诀是真。
两汉时期,中国出现了一个厚葬高峰。而这一时期,也是盗墓活动最为猖獗的时期之一。历史上,被盗掘的两汉墓多如牛毛,难以尽数。但是由于史书记载的局限和篇幅的关系,笔者在此就不一一详述了。只能将一些重要的或有意思的盗墓事件辑录如下:
《晋书·愍帝记》中记载:“(建兴三年)六月,盗发汉霸、杜二陵及薄太后陵,太后面如生,得金玉采帛不可胜记。时以朝廷草创,服章多阙,敕收其余,以实内府”。
据《史记》载,薄太后死于汉景帝二年,即公元前155年,而其墓于470年后被盗,即315年。另据《古书图成·堪舆卷》可知,盗墓贼为三秦人尹值、解武等。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晋憨帝建朝时,竟连穿衣都成问题,所以不得不收拾盗墓贼留下的“烂摊子”,用来充实内府所需。
在徐州龟山汉墓前,立有一块石碑,碑上用不规则的小篆写着:
第百上石,楚古尸王。通于天述,葬棺椁,不布凡鼎盛器,令群臣已葬,去服母今玉器。后世幸视此书,(目)此也心者,悲之。
这座墓乃西汉时的楚襄王刘注与其妻的“同茔异穴”墓。碑文主要是告诫后世,他虽为一代楚王,但墓中既无华贵的服饰,又无陪葬的宝物,当你看到碑文时,你心中一定会感到悲伤。
尽管如此,后来的发掘证明,其墓仍被盗掘两次。更令人感到可笑的是,在历经两次盗掘之后,墓中依然出土了玉器、陶器、车马器、陶俑、五铢钱、麟趾金、龟纽银印、铜矛、朱雀肖形印等大批文物。而那碑文,让人想起了一句古语:此地无银三百两。
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使用数量众多的塞石封堵墓道,塞石重者可达7.8吨,但仍未能阻止盗墓贼的进入。经现代考古发掘可知,盗墓的贼娃子或将塞石击断,或将其拖出,最后成功地进入了墓室,将随葬品洗劫一空。考古人员清理时,发现后甬道一块塞石已被盗墓者拖运到前室,塞石的前端有盗墓者为便于拖拽而凿出的牛鼻扣。据推测,盗墓贼借助凿出的牛鼻扣,拴上绳索,用一头或数头牛向外拉动,一一将石板拖出室外,然后轻而易举地进入墓室,打开棺椁,盗取宝物。在塞石的缝隙中,清理人员发现了玉衣片,这证明墓主曾穿戴金缕或丝缕玉衣,盗墓贼连同玉衣和陪葬器物一并劫走了。
五花八门的离奇的事,史书记载却屡见不鲜。刘表在东汉末年曾任荆州牧,其墓被盗后,不仅尸体不坏,还有香气传出很远。《太平御览》载:“刘表冢在高平郡,表子琮梼四方珍香数十石著棺中,苏合消救之香莫不毕备。永嘉中,郡人衡熙发其墓,表貌如生,香闻数十里。”《水经·沔水注》也记道:“城东门外二百步刘表墓,太康中为人所发,见表夫妻,其尸俨然。颜色不异,犹如平生,墓中香气,远闻三四里,经日不歇。今坟冢及祠堂犹高显整顿。”
第 6 章
恋耽美
正文 第 6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