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清晨的阳光,温暖而不炙热。邯郸西城,如往日一般平静。守门军士也如往日一样,准时打开城门,开始设好路障,查验身牌和行囊,既不特别认真,也没有敷衍其事。进出城门的行人,一边主动配合军士搜检,一边与相熟之人淡论些家长里短。有些经常进出城门的行人还会与搜检的军士打个招呼,互相调笑一番。
城门刚刚打开,虽然一时有些拥堵,但早己习惯的人们并未着急。这时,只见距城门不远处,一队矮小的黑衣骑士,骑着高头大马,排着整齐的纵队,护卫着两辆华车,沿着官道慢慢行来。接近城门,这队骑士驻马停步,动作整齐划一,寂然无声,只扬起一片人马呼出的薄雾。
欢声谈笑的人们奇怪地看着这队年幼骑士,被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奇异气势影响,渐渐安静下来。
高猛下马前行,将身牌递与守门百将,"平阳君家臣高猛,率队护卫府中贵人回邯郸公干,请速速放行。"
守门百将忙接过身牌,仔细看了看,一边递还高猛,一边说道:"原来是平阳高三郎,久闻大名,不想少君如此年轻。敢问车中是府内哪位贵人?"
"这不是你该问的,还不打开路障,放我等车马入城。耽误了贵人行程,怕你吃罪不起。"
守门百将尴尬一笑,也不反驳,只对身后发愣的军士挥了挥手。守门军卒连忙打开城门左侧拒马,又将行人向城门右侧赶了赶,让开道路。
高猛回身上马,正要率队前行,却听身后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响。回头远望,只见十余骑身着黄色皮甲,背插青色军旗的骑卒正向城门狂奔而来。
高猛面色不变,只轻叹一声,高声传令道:"让开道路,下马列队。"
"诺。"玉带术等人脚踩马蹬,翻身下马,又牵马退至路旁,整齐列队。一行十余人,每人双马,外加两辆华车,行动如一,丝毫不乱。
高猛将马缰递与玉带术,行至第一辆华车旁边,向掀开车帘的赵政说道:"是太行边军传讯飞骑,想来是秦使东来的消息到了。"
赵政黯然长叹一声道:"李义家令可有新的消息?外祖与舅父的骨灰可是与秦使同行吗?"
"李义家令并未传回消息。"
正在两人简短谈论之时,那队骑卒己奔至城门不远,稍减马速,连声呼喊道:"紧急军报,速开城门。"
城门守军早望见传讯飞骑,他们呼喊声刚落,城门内外的行人早被清空。
这队传讯军士见此,也不停留,直接驰入城中,分头奔向城内各处府衙。
赵政望了望他们远去的身影,放下车帘,淡淡说道:"走吧,入城。"
城中一处青砖府第内,闻名天下的战国四大公子之一,赵国平原君正与诸位家臣门客围坐一堂,商议家国政事。平原君赵胜,五十余岁年纪,面容清瘦,眉目俊朗,一绺灰黑长须直垂胸前。他身着紫色锦衣,挺身跪坐主案之前,脸上略带微笑,却又不失严肃。资财家令容盛,武士家令连康,博学家令李同,护卫赵丛等一般亲信门客十余人分座两侧。
堂中一片噪杂,众人正在相互议论平阳君遇刺身亡之事。坐在主位的平原君赵胜一边左手食指轻敲桌案,一边似在认真倾听各位家臣议论。可从少年时代便跟随在他身边的赵丛知道,当平原君左手食指轻轻摆动或敲击之时,定是他沉思某事,己有定案之时。这个时候的平原君,心中绝对是早有决策,不会再考虑别人意见。所以他只静静坐在平原君身后,并未发言。
年轻的李同也端坐在末席,没有说话,只望着赵丛悄然微笑。他虽不知平原君敲手指这一习惯有何含义,但他极为聪明地关注着赵丛。他注意到,每次赵丛不发意见的时候,就是平原君即将作出决策的时候,既然君上己有决策,那还需要自己说什么。儒家可是讲求遂事不谏的。
赵胜见众人议论再无新意,便豪无所觉地停住左手,轻啍一声打断众人议论。等堂中安静下来,才缓缓说道:"昨夜平阳府中来人报丧,族兄赵豹父子在秦遇害。大王也令人传讯,命我今日入宫,商议平阳君后事。众卿议论多时,诸多分析,理据清晰,帮吾理顺了处理此事的思路。今日吾还须入宫上朝,便议到这里吧。"
"诺。"众人齐声应喝,纷纷起身行礼,退席而出。赵胜叫住李同和世子赵悝。"李家令,你与赵悝先代我去平阳府中吊唁,告诉赵玉,我见过大王之后便会过去。平阳府人丁单薄,此时正需人手,你和悝儿帮忙操持一些。"
李同和赵悝应诺而去。
赵胜一边起身走向堂外,一边与赵丛说道:"今日你不必跟着我,代我到安阳君府中去一趟。让安阳君通知族中所有成年子弟,三日后午时到平阳府中参与族祭。"
赵丛一边安排赵胜随行护卫,一边回应说道:"等送君上出府,我便去传讯。"
??
赵胜一行骑马行至王宫,正遇到奔行而来的传讯飞骑。见宫门内侍接过飞骑的消息竹简送入宫内,赵胜便叫过那飞骑军士问道:"可是秦国传来平阳君遇害的消息?"那名军士忙于马上捶胸行礼道:"见过君上。消息竹简打有腊封,吾亦不知其中内容。不过吾等出发之时,确是见到了秦国使臣,也得知其正是为平阳君遇刺一事而来。与他们同行的还有郑大夫和平阳君等人骨灰。按他们奔行速度,两日后可到邯郸。"
平原君谢过信使,下了战马,将马交给护卫带去宫门前面休息,便跟随引路的内侍进了宫门。
赵胜一边缓步慢行,一边想着信使所说的那些消息。"秦国使臣送平阳君尸骨回赵,定会重申和约,一是方便其整军备战。其次是摆脱加害平阳君的嫌疑,以免激起六国公愤。可为何要放郑朱回赵?郑朱被扣咸阳,引得列国迟疑,不敢援赵,他到底是谁的人?他与赵国郑氏纠竟是何关系?罢了,等其回来,当面问他就是。"
赵胜不知,就在他对郑朱充满怀疑之时,这位赵国下大夫正独坐华车之中,品味着人生最后一顿酒食。
廉颇在接纳秦国使团,见到了活着的郑朱和死去成灰的平阳君尸骨之后,就忍不住要杀了这个怕死偷生,贻误合纵之人。可不论郑朱如何可恨,犯下多大罪过,没有赵王王命,私自斩杀下大夫那可是叛国之罪。所以廉颇也只能忍住杀意,责骂羞辱了郑朱一番,稍稍出了一口恶气而矣。随后又不得不派军士护送秦赵两国使团和平阳君尸骨前往邯郸。
千余名赵国骑士,身着黄色皮甲,头缠白麻素带,静静缓行,没有人言语,只有隆隆的马蹄声和车轮滚动之声。赵军高举的青色军旗上也缠着素绢,随风轻轻摇摆。随同赵军前进的百余名秦国军士,身着镶满黑色石片的牛皮盔甲,也不敢发声,唯恐激怒周边悲愤的赵军。
坐在缓缓行进的华车之中,郑朱安静地吃着烤熟的羊腿,喝着香醇的米酒,还时不时低声吟唱几声乡间俚曲。
城门刚刚打开,虽然一时有些拥堵,但早己习惯的人们并未着急。这时,只见距城门不远处,一队矮小的黑衣骑士,骑着高头大马,排着整齐的纵队,护卫着两辆华车,沿着官道慢慢行来。接近城门,这队骑士驻马停步,动作整齐划一,寂然无声,只扬起一片人马呼出的薄雾。
欢声谈笑的人们奇怪地看着这队年幼骑士,被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奇异气势影响,渐渐安静下来。
高猛下马前行,将身牌递与守门百将,"平阳君家臣高猛,率队护卫府中贵人回邯郸公干,请速速放行。"
守门百将忙接过身牌,仔细看了看,一边递还高猛,一边说道:"原来是平阳高三郎,久闻大名,不想少君如此年轻。敢问车中是府内哪位贵人?"
"这不是你该问的,还不打开路障,放我等车马入城。耽误了贵人行程,怕你吃罪不起。"
守门百将尴尬一笑,也不反驳,只对身后发愣的军士挥了挥手。守门军卒连忙打开城门左侧拒马,又将行人向城门右侧赶了赶,让开道路。
高猛回身上马,正要率队前行,却听身后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响。回头远望,只见十余骑身着黄色皮甲,背插青色军旗的骑卒正向城门狂奔而来。
高猛面色不变,只轻叹一声,高声传令道:"让开道路,下马列队。"
"诺。"玉带术等人脚踩马蹬,翻身下马,又牵马退至路旁,整齐列队。一行十余人,每人双马,外加两辆华车,行动如一,丝毫不乱。
高猛将马缰递与玉带术,行至第一辆华车旁边,向掀开车帘的赵政说道:"是太行边军传讯飞骑,想来是秦使东来的消息到了。"
赵政黯然长叹一声道:"李义家令可有新的消息?外祖与舅父的骨灰可是与秦使同行吗?"
"李义家令并未传回消息。"
正在两人简短谈论之时,那队骑卒己奔至城门不远,稍减马速,连声呼喊道:"紧急军报,速开城门。"
城门守军早望见传讯飞骑,他们呼喊声刚落,城门内外的行人早被清空。
这队传讯军士见此,也不停留,直接驰入城中,分头奔向城内各处府衙。
赵政望了望他们远去的身影,放下车帘,淡淡说道:"走吧,入城。"
城中一处青砖府第内,闻名天下的战国四大公子之一,赵国平原君正与诸位家臣门客围坐一堂,商议家国政事。平原君赵胜,五十余岁年纪,面容清瘦,眉目俊朗,一绺灰黑长须直垂胸前。他身着紫色锦衣,挺身跪坐主案之前,脸上略带微笑,却又不失严肃。资财家令容盛,武士家令连康,博学家令李同,护卫赵丛等一般亲信门客十余人分座两侧。
堂中一片噪杂,众人正在相互议论平阳君遇刺身亡之事。坐在主位的平原君赵胜一边左手食指轻敲桌案,一边似在认真倾听各位家臣议论。可从少年时代便跟随在他身边的赵丛知道,当平原君左手食指轻轻摆动或敲击之时,定是他沉思某事,己有定案之时。这个时候的平原君,心中绝对是早有决策,不会再考虑别人意见。所以他只静静坐在平原君身后,并未发言。
年轻的李同也端坐在末席,没有说话,只望着赵丛悄然微笑。他虽不知平原君敲手指这一习惯有何含义,但他极为聪明地关注着赵丛。他注意到,每次赵丛不发意见的时候,就是平原君即将作出决策的时候,既然君上己有决策,那还需要自己说什么。儒家可是讲求遂事不谏的。
赵胜见众人议论再无新意,便豪无所觉地停住左手,轻啍一声打断众人议论。等堂中安静下来,才缓缓说道:"昨夜平阳府中来人报丧,族兄赵豹父子在秦遇害。大王也令人传讯,命我今日入宫,商议平阳君后事。众卿议论多时,诸多分析,理据清晰,帮吾理顺了处理此事的思路。今日吾还须入宫上朝,便议到这里吧。"
"诺。"众人齐声应喝,纷纷起身行礼,退席而出。赵胜叫住李同和世子赵悝。"李家令,你与赵悝先代我去平阳府中吊唁,告诉赵玉,我见过大王之后便会过去。平阳府人丁单薄,此时正需人手,你和悝儿帮忙操持一些。"
李同和赵悝应诺而去。
赵胜一边起身走向堂外,一边与赵丛说道:"今日你不必跟着我,代我到安阳君府中去一趟。让安阳君通知族中所有成年子弟,三日后午时到平阳府中参与族祭。"
赵丛一边安排赵胜随行护卫,一边回应说道:"等送君上出府,我便去传讯。"
??
赵胜一行骑马行至王宫,正遇到奔行而来的传讯飞骑。见宫门内侍接过飞骑的消息竹简送入宫内,赵胜便叫过那飞骑军士问道:"可是秦国传来平阳君遇害的消息?"那名军士忙于马上捶胸行礼道:"见过君上。消息竹简打有腊封,吾亦不知其中内容。不过吾等出发之时,确是见到了秦国使臣,也得知其正是为平阳君遇刺一事而来。与他们同行的还有郑大夫和平阳君等人骨灰。按他们奔行速度,两日后可到邯郸。"
平原君谢过信使,下了战马,将马交给护卫带去宫门前面休息,便跟随引路的内侍进了宫门。
赵胜一边缓步慢行,一边想着信使所说的那些消息。"秦国使臣送平阳君尸骨回赵,定会重申和约,一是方便其整军备战。其次是摆脱加害平阳君的嫌疑,以免激起六国公愤。可为何要放郑朱回赵?郑朱被扣咸阳,引得列国迟疑,不敢援赵,他到底是谁的人?他与赵国郑氏纠竟是何关系?罢了,等其回来,当面问他就是。"
赵胜不知,就在他对郑朱充满怀疑之时,这位赵国下大夫正独坐华车之中,品味着人生最后一顿酒食。
廉颇在接纳秦国使团,见到了活着的郑朱和死去成灰的平阳君尸骨之后,就忍不住要杀了这个怕死偷生,贻误合纵之人。可不论郑朱如何可恨,犯下多大罪过,没有赵王王命,私自斩杀下大夫那可是叛国之罪。所以廉颇也只能忍住杀意,责骂羞辱了郑朱一番,稍稍出了一口恶气而矣。随后又不得不派军士护送秦赵两国使团和平阳君尸骨前往邯郸。
千余名赵国骑士,身着黄色皮甲,头缠白麻素带,静静缓行,没有人言语,只有隆隆的马蹄声和车轮滚动之声。赵军高举的青色军旗上也缠着素绢,随风轻轻摇摆。随同赵军前进的百余名秦国军士,身着镶满黑色石片的牛皮盔甲,也不敢发声,唯恐激怒周边悲愤的赵军。
坐在缓缓行进的华车之中,郑朱安静地吃着烤熟的羊腿,喝着香醇的米酒,还时不时低声吟唱几声乡间俚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