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鹦鹉嘴龙
产地:辽宁
时代:晚侏罗世(1.6亿年)
鹦鹉嘴龙又译鹦鹉龙,在希腊文意为“鹦鹉蜥蜴”,是角龙下目鹦鹉嘴龙科的一属,生存早白纪的亚洲,约1亿3000万年前到1亿1000万年前。鹦鹉嘴龙和原角龙、三角龙等恐龙都具有一张类似鹦鹉一般带勾的鸟嘴,科学家由它的体形及生存年代来推断,认为鹦鹉嘴龙可能是大部分角龙类恐龙的祖先。
基本介绍
鹦鹉嘴龙(属名:psittacosaurus)又译鹦鹉龙,在希腊文意为“鹦鹉蜥蜴”,是角龙下目鹦鹉嘴龙科的一属,生存早白纪的东北亚地区,约1亿3000万年前到1亿1000万年前,与热河生物群的分布范围大致相当,另外在泰国也有发现。鹦鹉嘴龙因为是拥有最多种的恐龙而著名。化石发现于中国、蒙古、俄罗斯以及一个在泰国发现的可能种。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是一种小型的植食性恐龙,因生有一张酷似鹦鹉的嘴而得名。成年的鹦鹉嘴龙最长可达1.5米,一般体长在1米左右。鹦鹉嘴龙的所有种都是类似瞪羚的二足、草食性恐龙,特征是上颚高而强壮的喙状嘴。至少有一个种,尾巴与下背部有鬃毛状的结构,可能作为展示作用。鹦鹉嘴龙是非常早的角龙下目恐龙,他们独自发展出许多特征,也有许多与较晚角龙类相同的生理结构特征,例如原角龙以及大象体型的三角龙。鹦鹉嘴龙不如他的远亲三角龙广为大众所知,但他们是已知最完整的恐龙之一。已发现超过400个个体,包括许多完整骨骸。已发现许多不同年龄层的化石,从幼体到成年体都有,使得许多研究可以研究鹦鹉嘴龙的成长速度。鹦鹉嘴龙大量的化石纪录,让他们成为中亚早白纪沉积层中的标准化石。
化石分布
迄今所知该类化石分布仅限于亚洲大陆,除中国北方是主要产地外,在蒙古和苏联的乌拉尔以东也有发现,是早白世的标准化石。鹦鹉嘴龙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陆地上,尤其在低洼的湖沼和河流岸边最多,主要以水边的柔嫩多汁的植物为食,它们用坚固的角喙把娇嫩植物割切断,再用单列牙前后咀嚼而吞食。由于特化难于适应生活环境变化,故生存了较短时间,就绝灭了。
物种起源
所有的鹦鹉嘴龙化石都发现于亚洲的早白纪沉积层,从西伯利亚南部到中国北部,可能还有泰国。这些包含鹦鹉嘴龙地层最常见的年代,来自于早白纪的晚巴列姆阶到艾伯塔阶,接近1亿2500万年前到1亿年前。几乎所有在中国北部与蒙古这个地质年代的陆相沉积层,都发现了鹦鹉嘴龙的化石,让他们与非常普遍的翼龙类准噶尔翼龙一起成为这些地区该地质年代的标准化石。发现最早的种是陆家屯鹦鹉嘴龙,发现于义县组的最底部地层。在义县组与义县其它地层发现了超过200个鹦鹉嘴龙标本,但这些地层的年代仍在争论中。许多早期使用放射性定年法的研究显示义县组属于侏罗纪时期,比一般认为的鹦鹉嘴龙存活时期早1000万年;但大部分最近的研究认为义县组属于早白纪时期。一个中国科学家团队使用氩同位素放射性定年法,测量义县组的最底部地层为1亿2800万年前,而最上部地层接近1亿2200万年前。一个最近的中国研究,则使用铀铅定年法,认为该最底部地层为1亿2500万年前,而最上层则是1亿2200万年前,与前者的测量结果一样。这些研究显示义县组的地质年代属于早白纪的早阿普第阶,或可能是晚巴列姆到早阿普第阶。
产地:辽宁
时代:晚侏罗世(1.6亿年)
鹦鹉嘴龙又译鹦鹉龙,在希腊文意为“鹦鹉蜥蜴”,是角龙下目鹦鹉嘴龙科的一属,生存早白纪的亚洲,约1亿3000万年前到1亿1000万年前。鹦鹉嘴龙和原角龙、三角龙等恐龙都具有一张类似鹦鹉一般带勾的鸟嘴,科学家由它的体形及生存年代来推断,认为鹦鹉嘴龙可能是大部分角龙类恐龙的祖先。
基本介绍
鹦鹉嘴龙(属名:psittacosaurus)又译鹦鹉龙,在希腊文意为“鹦鹉蜥蜴”,是角龙下目鹦鹉嘴龙科的一属,生存早白纪的东北亚地区,约1亿3000万年前到1亿1000万年前,与热河生物群的分布范围大致相当,另外在泰国也有发现。鹦鹉嘴龙因为是拥有最多种的恐龙而著名。化石发现于中国、蒙古、俄罗斯以及一个在泰国发现的可能种。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是一种小型的植食性恐龙,因生有一张酷似鹦鹉的嘴而得名。成年的鹦鹉嘴龙最长可达1.5米,一般体长在1米左右。鹦鹉嘴龙的所有种都是类似瞪羚的二足、草食性恐龙,特征是上颚高而强壮的喙状嘴。至少有一个种,尾巴与下背部有鬃毛状的结构,可能作为展示作用。鹦鹉嘴龙是非常早的角龙下目恐龙,他们独自发展出许多特征,也有许多与较晚角龙类相同的生理结构特征,例如原角龙以及大象体型的三角龙。鹦鹉嘴龙不如他的远亲三角龙广为大众所知,但他们是已知最完整的恐龙之一。已发现超过400个个体,包括许多完整骨骸。已发现许多不同年龄层的化石,从幼体到成年体都有,使得许多研究可以研究鹦鹉嘴龙的成长速度。鹦鹉嘴龙大量的化石纪录,让他们成为中亚早白纪沉积层中的标准化石。
化石分布
迄今所知该类化石分布仅限于亚洲大陆,除中国北方是主要产地外,在蒙古和苏联的乌拉尔以东也有发现,是早白世的标准化石。鹦鹉嘴龙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陆地上,尤其在低洼的湖沼和河流岸边最多,主要以水边的柔嫩多汁的植物为食,它们用坚固的角喙把娇嫩植物割切断,再用单列牙前后咀嚼而吞食。由于特化难于适应生活环境变化,故生存了较短时间,就绝灭了。
物种起源
所有的鹦鹉嘴龙化石都发现于亚洲的早白纪沉积层,从西伯利亚南部到中国北部,可能还有泰国。这些包含鹦鹉嘴龙地层最常见的年代,来自于早白纪的晚巴列姆阶到艾伯塔阶,接近1亿2500万年前到1亿年前。几乎所有在中国北部与蒙古这个地质年代的陆相沉积层,都发现了鹦鹉嘴龙的化石,让他们与非常普遍的翼龙类准噶尔翼龙一起成为这些地区该地质年代的标准化石。发现最早的种是陆家屯鹦鹉嘴龙,发现于义县组的最底部地层。在义县组与义县其它地层发现了超过200个鹦鹉嘴龙标本,但这些地层的年代仍在争论中。许多早期使用放射性定年法的研究显示义县组属于侏罗纪时期,比一般认为的鹦鹉嘴龙存活时期早1000万年;但大部分最近的研究认为义县组属于早白纪时期。一个中国科学家团队使用氩同位素放射性定年法,测量义县组的最底部地层为1亿2800万年前,而最上部地层接近1亿2200万年前。一个最近的中国研究,则使用铀铅定年法,认为该最底部地层为1亿2500万年前,而最上层则是1亿2200万年前,与前者的测量结果一样。这些研究显示义县组的地质年代属于早白纪的早阿普第阶,或可能是晚巴列姆到早阿普第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