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围城内外现代女性忧思录 作者:肉书屋

    第 10 部分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遗憾。从她的这种态度中我们能想象到,即使不能改变自己的性别,她将尽一切可能去获取更多的男子气质。青年人常常对男子有权过自由的性生活而妇女则没有这种权利感到震惊。这位女研究生选择独身的目的是想表示她也具有男子气质。

    许多女大学生对已婚男子的喜欢则有另一种动机。有些女生有意无意地施展一切手段来吸引并不属于自己的男子。

    征服属于别人的男子是她们最大的愿望。这种愿望不仅来自对生活伴侣的选择,也来自对生活中其它问题的态度,比如她们的穿着打扮,社交和业余爱好等。当她们对自己的估计很低时,她们就需要以获得胜利来弥补自己的自卑。

    这类女大学生所征服的男子越多,其自我估计就越高。

    一旦任何男子真的爱上了她们,其兴趣立刻就消失了,尔后又开始在别处寻找新的“猎物”。

    3。上海滩的新女牲

    她是个大学生,长得并不美,也不想惹谁,但却引人注目。她在四年中完成了结婚、发财、离婚、出国这震惊亲朋四邻的四部曲。这一部部离经叛道的交响乐,令人议论纷纷,褒贬不一……大学毕业了,她开始有计划地四角三方“恋爱”——具体是考察。星期一、四是a;星期二、五和b;星期三、六找c。a挺会玩,骑着摩托车带着她看戏、跳舞、上馆子。

    她不在乎钱,家里的一幢房子租给单位,每月房租收入就是好几千。晤,这算什么本事!她腻了。b颇有手腕,年纪轻轻也是副经理,可她又讨厌他对上司点头哈腰,对下盛气凌人的德性。还有满腹经纶的研究生c。唉!他的出国名额给人挤了。他提着大包小包活动了好几天,还是悲剧收场。她感到他可怜,真情地请b帮帮他,b答应了,只是帮了倒忙。

    一天,她在舞会上认识一个经营服装的有妇个体户阿生,她的爱情一下子跌入“第三者”的漩涡。几乎没有一个人不给她忠告,几乎没有一个人不反对。她的父母扬言不认她这个女儿,她的单位要她检查,她却坚决地使她婚姻的小船穿过惊涛骇浪。她说:“什么第三者?我没有认识阿生前,他们夫妻就已不和,闹离婚,而且已经分居。他两年赚了10万元,谁有这样事?我不要他的钱,我要的是他的本事。”

    她辞职了。蜜月是在广州贩衣服的日子里度过的。阿生给她4000元买结婚衣服、买首饰,她却全用来做了生意。

    她不顾丈夫的异议,申请了自己的营业执照。她嫌南下贩衣服麻烦,利保开始学习自己加工服装,拆开买的衣服做样子,产品顿时供不应求。

    有一次,他将一批服装的加工任务包给了一间乡办厂,离交货期间还有几天,这间工厂突然来电说,要求增加加工费,否则无法按时交货。她回电:我已请律师,请按合同办。过期,货不要,一切责任与损失由你们承担。

    那间工厂不把她这个女个体户放在眼里,打起如意算盘:我们是集体,你是个体,打官司,怕什么!不要,我们自己推销,新式样,热门货。你免费替我们设计,还怕没人要!

    她早料到这一手,马上找几个里弄加工厂连夜加工,出双份的加工费。她按时提货上市。结果,那间乡办厂的货运来,她不收;卖,市场上已有她的货卖不掉;乡办厂还打输了官司,赔了钱。她却成了远近闻名的女老板。

    因为和c的交往,因为她婚后不愿要孩子,阿生开始对她不满。再加好事之徒传播的秘闻——某家小报在报道那场官司,把她与c的友谊写得很有神秘色彩,这一来,阿生火了。一次,她喝得醉醺醺地对她吼叫:“我不准你和那家伙来往!”并且给了她一记耳光。

    离婚,她把状子递到法院,于是,她又成了新闻人物。

    后来,阿生怯怯地赔不是,一场风波平息了。她依然托c办事,和他聊天。阿生开始和别的女人鬼混,还雇人把c打伤。她把阿生找来说:“我原来以为你是有本事的男子汉,我希望你支持我的事业,我想给你机会证明你是爱我的,可是你……”法院判离婚那天,阿生和她都流泪了:夫妻一场,为了什么?

    她回家了。

    她觉得自己应该为下一步考察了。早上,她去公园学太极拳;晚上,她去进修英语。她要报考美国的工商管理专业。她知道这很难,她连洗菜的时候都戴耳机,嘴里叽哩咕噜念外语。

    一年前,c去了美国,靠她帮的忙。她和两位来买衣服的美国留学生交上朋友。她掏钱为她们买书,陪她们参观旅游。她托她们替c在美国办妥入学手续。她很高兴地看到,其中一位美国姑娘爱上了c。 c对她依然一片痴情,给她寄来资料,帮助她办入学手续。她考了两次,终于考取她给c的信中不无温情:你真是一个小弟弟……c在信中猜道:我知道你定要嫁给个老板,美国的。

    她说,她想在美国当老板。

    她终于走了。登上飞机舷梯的那一刻,她泪如泉涌,阿生、c,还有她为之付出全部心血的那家小店,都成了她生活中的过客,她过去的一切已成了回忆,奋斗至今天,她实在不知道自己是得到了还是失落了……

    4。“丰田”从她们心中驶过

    1989年新年前夕,郑州。霓彩闪烁的醉仙楼酒家,一桌丰盛的酒筵已经摆好。七位20来岁的姑娘翘首企望,等待着一位男士的到来。

    窗外,一辆她们熟识的白色“丰田”疾速驶来。

    姑娘们迎上去。他是一位年仅28岁的男青年。他的身份并不复杂,简单到只有一句话:某单位的汽车司机。

    然而,他身边的那些女性,却“丰富多彩”得必须对她们进行社会学的分项统计。

    他是结过婚的人,她们都是他非婚的朋友。但是,那专属于婚姻的行为却常由她们中的一些人来做婚外的补充。他不是我们常见的那种流氓。他不威利诱,更不采用暴力。

    但是,用他自己的话,只要喊一个出来,没有不愿意的——一句话,这哥们有“持几”(办法)。

    她们绝不是从事“性专业”的荡妇,她们都是正儿八经社会组织中的成员。没有谁以此为手段向他要钱,没有谁撒泼吵闹要拆散他的家庭,甚至,除了他以外没有谁再另找男人来作为自己的新的非婚性行为伙伴。

    是他的“丰田”车把她们裁入他的怀抱的。

    姑娘a是和他在这车里相识的。她的单位和他的单位因业务需要联合接待一位上海客人。她代表本单位出人,他代表本单位出车,于是,几天之中接接送送,她和他竟成了超越业务关系的朋友。

    姑娘口是和他在这车里相识的。这位女商人住在远离城市的山区,因偶然机会搭他的便车进城,半小时一路同行,她和他互留了姓名和电话,竟成了超越萍水之交的朋友。

    姑娘b也是和他在车里相识的。说起来实在让人难以致信:夏日傍晚,她在一个路口闲逛,恰遇他停车问路,说是去郊外水库游泳。于是,一声客气的相邀,她竟然欣然上车,和他成了超越陌路相逢的朋友。

    几乎全是这样,几乎是同一种愿望——她们在回答调查时,竟是这样异口同声:谁不想多交个朋友?谁不想获得友谊与帮助?谁不想在社会中结下自己的网。

    这无疑不是三五个女孩子的别出心裁,这是已经深入了万千人心的当代社交意识。

    姑娘e有急事要出远差,打电话问他能否买一张当晚的卧铺车票。他只答了两个半字:“没跑儿。”居然就在行前半小时解决了难题。他开着丰田亲自送她,她朝他挥手告别,一时竟无语凝噎——这,在自己“清水衙门”的机关之中,几时曾经见得过?

    这就是他在她们面前的形象,这就是她们眼中的好汉!

    他能干,有门路,而且大方有钱;他热情、果断,而且说话必会兑现。

    如此,他怎能不招现代某些新潮女孩的喜爱?

    如此,这新一代不少女性的择偶观念发生了向享乐主义的目标趋近时,他又怎能不成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姑娘a在发觉受骗而嚎陶大哭之后,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自己心上人的处境别太尴尬,姑娘d在知道了他是已婚人之后,不过淡淡说了一句:“算我对不起你爱人了。”c女性离婚四年,长期和他暧昧温存,不仅不要同他结婚,反而暗示他:“就这样挺好……”这究竟是怎样一种人际社会心理呢?“

    有人说,这是一种进步,因为主体竟荡涤了我们民族盲目祭奉了1100余年的所谓“贞节”观念,使女性不再为此自卑,自缚和自我封闭。

    有人说,这仍是种落后,因为主体竟只是解放了妇女的性,而并没有真正赋予她们不依附于男性的独立人格;它使男子可以完全在无道德谴责的条件下,更为方便地玩弄女性,把原来侮辱女性的不道德行为,变为两厢情愿的。“相互行动”。

    他信奉了斯诺的人本主义。他手里有钱,所以他大有想入非非的闲心。他并不讨厌自己的妻子,但是,用他自己的话:“饺子好吃,还能顿顿都吃?”所以他总企图更新感受,一饱风流……至于其它,信念、理想、民族与国家的命运等等,似乎跟他无缘。

    “不信好听话,只信好干家!”这是她们对现存社会规范的疏远。

    也许,是今天我们合于规范的英雄太少了,也许是今天我们本来的英雄得不到合乎规范的尊重与实惠。于是,“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一辆小小的“丰田”车竟载去这许多渴慕壮烈的姑娘。

    “丰田”从她们心中驶过,既留下了观念更新的印痕,也扬起了心理失范的迷尘。

    5。强烈的虚荣心葬送了她

    她是1985年考入上海x大学的,和所有的女同学一样,她也十分爱美爱打扮,爱照镜子,爱参加集体活动。在女同学当中她也算得上是个佼佼者,但唯一不足的,是父母给了她一对单眼皮的眼睛。她认为眼睛长得逊色可是姑娘们最忌讳的事。她也知道“人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丽”。但她仍常常为此苦恼。看到别的同学个个都是双眼皮,她只好望“眼”兴叹,还到处秘密打听有没有变双眼皮的灵丹妙药。

    1986年夏天,她在一个小报上看到一则广告,吹得天花乱坠,说什么不用一星期,一次成型,可使单眼皮变双。

    看到这则广告,她决定试一试。因此,她请假一周,背着同学到这家医院做了手术,幻想着一个星期后,她的眼睛将以另一副面貌出现在同学的面前。好容易一个星期过去了。可是等待她的不是出现了什么奇迹,而是奇怪,她的单眼皮确实变成了双眼皮,可眼皮红肿下垂,比以前还要丑。医生说是手术反应,过一个月就会好的。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回到了学校,可是一个月后,眼睛不仅没好,反而更糟糕,眼皮红肿上翻,难看死了,吃了好多药都无济于事。从此她怕见人,连课也不敢上,常常一个人躲在宿舍里伤心流泪,同学们知道后,没有取笑她,都来安慰她,叫她不要着急,学业要紧。辅导员老师也叫她不要胡思乱想,一边学习一边治疗。老师同学的话都有道理,可她是个虚荣心很强的人,如今已变成一个“丑小鸭”,她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她决定离开这个世界。

    一连几个晚上,她独自在图书馆楼顶上徘徊,望着满天的繁星和校园里点点灯光,想到自己高中的拼搏和父母的溺爱,老师同学的关怀,取消了一次又一次自杀念头。但她毕竟是一个弱者,终究没有抵制住死亡的诱惑,在一个昏沉沉的夜晚,她留下短短的最后一封信,穿上平时最喜爱的白衬衣黄裙子,一口气又奔上了图书馆的楼顶,纵身一跳,永远地闭了那双“不争气”的眼睛。

    第十四章 快乐的悲哀

    当女大学生闯入爱情王国,也就是说,你第一次发现有个小伙子向你投来含情脉脉的秋波,于是你产生一种想法,“可能也就是‘他’吧。”他未必就是“他”,你还确定不了——谁知道往后会发生什么事?但是,即使你还没有把他放在心上,但已产生一种微妙的感觉:有如严冬刚尽送来的一缕和煦春风,天上洒来犹带余寒的阳光。有千万个人,就有千万种恋爱。有些人把脚趾浸在爱河里试试温度如何,逐渐适应水温,有些人却莽撞地一头扎进水中。

    1。有些人的恋爱一帆风顺

    未和他一起玩爸爸,妈妈的游戏,躲到汽车房换上去舞会的夜礼服,带上一瓶葡萄酒,酒瓶上放一根蜡烛,再放在野营的桌上。

    当代女大学生兴冲冲地和男友们骑上自行车,在外面宛若小爸爸。小妈妈般地玩个够,然后分手回家。他们的爸爸妈妈——真正的爸爸妈妈——躲在窗帘后窥伺着他们。这些20岁左右的孩子往往很晚才回家。

    她们实在令父母头痛。她们不再在学校饭堂吃饭,却跑到快餐店的角落,吃炸土豆、汉堡包,一面与异性朋友脉脉含情相对,愿待多久都行,他们是自由的。

    今天为人父母的很注意孩子们的自由问题,包括性方面。他们尽量迁就子女们的行为。性革命浪潮还未过去,有些少年躲在厕所里偷偷抽烟,把萨特的小说《恶心》藏在抽屉里读,都相信人们不久将亲若兄弟。城里有避孕九,但禁止吃。胆大的新潮女子偷偷到计划生育处弄到这些药丸,小伙子买避孕套,到店里买橡皮球,还向妇女要药。

    大伙都梦想进大学,以便结交异性朋友,小伙子偷偷溜进姑娘的宿舍……做父母的早已忐忑不安,惶惶然抓紧时间管教子女。青年们悄悄交谈男女做a的奥秘,讲究夫妇义务的时代已经过去。

    女大学生在父母的管束下,不是偷偷地流产,便是堂而皇之地结婚。她们一见钟情,随便做a,不是在校园的山上而是在床上做,多好玩!好像施了魔法,瞬间就从少年变为成人!

    面对这种危机,做父母的采取两种态度,一种是不得不违心地为子女们张罗婚事,准备好两个房间,因为这对小夫妇很快就要生儿育女啦!

    另一种是呵斥子女:“读完书再谈恋爱,不要虚度年华,理智一些!”但这种鸵鸟政策是危险的,他们不久便发现儿女们长大了,木已成舟,只好将就啦,幸而一切都已准备就绪。

    早婚的那些女大学生过早地失去青春,虽没经过战祸,却备尝锅、盆、碗、碟、奶瓶、n布之苦。

    她们指望志同道合,携手前进,但眨眼之间幻想宣告幻灭。他们摆脱了父母管束却被自己的儿女束缚……初恋的美梦碰到现实便化为泡影,夫妇共同生活10年。

    15年之后,还能存下多少幻想!

    美国巴特里克。巴佛尔·德尔伙写的第一部小说《黎明的孩子》描述的就是一对早婚夫妇,男主角特里斯当,女主角卡米尔,年龄15至17岁,他们相爱,由于孤独和无聊,他们的恋情迅速发展。当时他们正在疗养所治疗肺病。他们太不谨慎了。不久,卡米尔怀了孕。她明白自己不久于人世,这个将出生的孩子将是使她话下去的希望,而他也不想她失去宝贝。孩子生下来,卡米尔死了。特里斯当独立抚养孩子。他对生活失去兴趣,小生命常使他忆起已死的初恋。他过量酗酒而中毒,他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终于自戕了事。

    作者巴特里克是四个孩子的父亲,大女儿尚在幼年。他谈论他是怎样构思这本小说的:我创作的小说以初恋为主题,我早就酝酿这个主题了。

    青少年时期已撰写了初稿,现在不过是朝花夕拾而已。

    我十分了解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对青少年来说,生活是不好对付的,谁也难料自己会出什么事。尤其是感情生活、爱情生活和社会生活方面,对于他们都是新鲜的。他们缺乏生活经验,父母的劝告又听不入耳,时常瞒住父母胡作非为……我是在书堆中度过青少年时代的,我生性胆怯、内向、腼腆,没有朋友,不和任何人来往,我只和小说(那时流行袖珍本小说)里面的人物聊天。

    我不了解外界的生活和人情事故,在女孩子面前噤若寒蝉,拘谨笨拙,但又热衷于狂飘式的生活,走向极端,多愁善感,幼稚。

    卡米尔不是这种年龄的化身:她年纪轻轻就怀了孕,身体孱弱,重病在身。我认为怀孕的妇女很值得描写,有些男子为此狼狈不堪……,我觉得这个主题不错。此外,我喜欢孩子,喜欢做父亲。

    我的书又是描写生与死的,主人公的生活经历跌宕曲折。卡米尔去了,爱情完了,特里斯当万念俱灰。他认为他们的初恋是一生中最美好、最强烈的感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只是凭主观愿望培养孩子,方法生硬古板。他疾病缠身,把性a看得高子一切,他不像成年人那样恐惧死亡,却尽知及时行乐的重要。

    女主人公卡米尔在六十年代初期算得上是很开放的女性。她预感在世之日无多而早熟,那个时候未婚生育是耸人听闻的非同小可的大事,她可真是个反叛性格的女性,现在对这类现象已经司空见惯(城里人对此仍认为是愚蠢的,软弱无能的表现……)过早体验人生对青少年是有害的,早婚的女大学生缺乏生活经验,造成种种恶果的不乏其例。

    18岁便结婚成家未免为时太早。美国电影编导奥里维·诺林编导的第一部影片《告别学校》反映的主题便是这个。

    三年前这部电影获得成功。影片中的主人公才15岁。作者本人很早就做了父亲,但他对早婚却是肯定的。

    我和父母的关系不好,因此我很早结婚另立门户,在新的家庭里寻找温暖。我编导的电影反映了这个主题,孩子们由于缺乏父母之爱便另起炉灶,自己当爸爸妈妈。

    孩子们希望早日成人,需要找个榜样。如果找不到可以效仿的,他们就找个人作为依靠,在同龄的朋友们中寻找支柱。我就是这样辍了学,我的妻子也如是。我什么活都干,小工、伙计不论。

    离开父母的家另立门户,其实不过从一个梦想跳进另一个梦想,这一类青少年多是性格软弱的。为了医治家庭带给他们的创伤,于是痛苦地摸索人生之路。这样做似乎是绕弯路,因为大家走的不是这条路。他们跨越了难关,或自认为跨越了……年轻的夫妻互相保护看,筑了一个巢,躲在里面应付艰苦的生活。

    有一天他们将从这巢里钻出来,当他们成熟了的时候,当他们互相帮助着长大了的时候。

    我女儿18岁了,幸好她不固有我这么一个年轻的爸爸难为情。

    今天的年轻人与我们那个时候不同了,他们在父母家里很幸福。过早结婚成家,对于望子成龙的父母来说,不啻是个打击。

    做父母的过分地管束孩子或管教无方会使孩子脱离家庭。

    林勇是小说家,今年27岁。

    我先后学过三十六门不同的专业,但一无所获。

    我在音乐学院认识了玛丽,我们经常在假期一起外出巡回演示。

    我20岁,她18岁。我和她的恋爱经历已不是第一回了。我刚与一位杭州美人分了手。但我是头一回与一个女人过夫妻生活。我们决心同甘共苦,设计了一套适合于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敞开大门,许多朋友探访,天天像过节,大家一起喝酒唱歌,嘻嘻哈哈,通宵达旦。

    我们的儿子小莲莲出生了。我们并不把他作为累赘,而是把他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出外时常常带着他。很早教会他穿衣、吃饭,自己上学,从不包办他的事,他也很懂事。

    我敢说,我和玛丽的婚姻是成功的,我们相濡以沫,一起教育下一代。如果不是她的鼓励,我不会拿起笔杆而且获得成功。我虽然自知有写作能力,可是我需要动力,需要鼓励,尤其是爱情的动力。

    她的事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演员不易成功。对于从事戏剧和电影事业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和本人是否热爱这份事业。

    假如仅有一个角色,却有三个有天分的女演员竞争,那么,常常是那个与导演关系最好的女演员获选,其中原因微妙复杂。

    玛丽因为有了我,从不拒演分配给她的角色,有时她不能演她喜爱的角色,只能自认运气欠佳或是时机不巧,她心里明白。

    我们努力避免过千篇一律的单调、平淡的生活,希望结识朋友,改变生活方式,但往往不如人意,有时我们不得不暂时分别。

    玛丽快当演员了。她要亲自编导电影,新的生活等待着她。我们始终不渝地坚持一条原则:志同道合,相处和谐。

    我们互相勉励,互信互爱。这是感情深厚的基础,一旦失去这条,我们夫妇的意义就不存在了。

    对于夫妇来说,相互勉励是改善关系的关键,感情上的支持最为重要。

    许多早婚的少年夫妻犯了这样一条错误:他们不是严肃地对待生活,而是闹着玩,他们想学成人那样生活,但因社会经验不足而失望。

    总的来说,早婚的夫妇大多悔之莫及,有孩子的稍好一些。

    但也有一些少年夫妇始终不渝,同舟共济,对付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张克加讲起她的生活经历就像神话,但却是真实的事情。她现在已经27岁了。她回忆道:结婚时我念大学四年级,正好20岁。事先未经深思熟虑,因为我未婚先孕,只得退学。父母为此大为恼火,不断咒骂我丢了他们的脸。

    我不愿像父母那样多产。但在具有传统观念的家庭里,避孕很困难,父母反对我们做他们不愿做。不曾做过的事。

    我父亲常说:“你啊:既然愿意降生在这个家,我就全部的接受下来。为了不要有五个以上的孩子,我简直是在吃毒药。

    言下之意,我不能随便避孕。让母亲为性欲付出了代价,我也必须依样画葫芦。不生孩子就是犯罪。这种负担是很重的。“

    我想摆脱父母令人窒息的管束。当时我快取得学士学位。本来可以暂不结婚,自由自在地生活。

    我希望早日成为真正的成年人,父母为孩子付出了代价,要报答,照料他们,我不愿拖累父母而被看作是不懂事的娃娃。

    我和“大个子”认识了七八个月就结了婚,我们是在中山大学认识的。我认为我们爱情是牢固的。我不像一般少妇,婚后埋头家务,我又继续上成人大学。1988年,我们把女儿给人照料,或者带着她各处走。

    1988年真是快乐的年头,我俩常出门赴宴。女儿很乖,当我们之中有一个要去上课时,另一个就留下来照料她。我一点也不觉得疲劳,而且高兴。我们是高高兴兴结婚的,孩子也不成为累赘。而我的父母却把养孩子视为苦差事,我实在不理解。

    几年之后,我们又生了一个男孩。

    我俩婚后7年一直相安无事。我认为夫妇拌嘴的原因,常常由于彼此把问题尖锐化了,夸大了……,为了发泄怒气而闹僵……总而言之,直到现在,我们的生活很和谐,我们离工作单位很近,可以回家吃午饭,我们常常交谈,我们并不迁就对方,各自保留人格和个性,谁都不抹杀对方的个性。“

    家庭的负担,是这一类型的都遇到的问题。少年夫妻的负担尤其重,感情上如此,物质上也如此。

    此外,还有个两人个性是否相容的问题。少年的生活道路尚未选择,他们应付生活的能力还不强,还确定不了是否与爱人能棚皆相处,误会,矛盾免不了,频频发生……年轻时代的爱情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创伤永平治愈不了,结合得比较好的,还可以学着携手前进、互帮互爱着生活……

    2。爱的恐惧

    中世纪时期,中国害怕两件东西:科举、战争。今天的校园文化也惧怕两件东西:爱情、贫穷。

    二十世纪下半叶,人类对爱情的恐惧虽没有公开表露,骨子里对它的畏惧着实不亚于战争和传染病,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与死亡一样可畏。

    人们在公开场合却沤歌爱情,以溢美之辞赞美它,而对爱情的表现——两性关系却噤若寒蝉。这就如以镶花边的台布遮掩粗糙劣陋的钢琴脚,一如出卖r体的荡妇化装成修女。

    知识阶层一面悲叹性自由,一面推崇它。这种现象在八十年代末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大学生在挥着“三”的书籍(即马克思。毛泽东、马库斯)的同时,一边还阅读着威廉的著作《性革命》:最根本的问题是必须认识到,性生活不是私事。我并非说某些政府部门或组织可以干预夫妇的性生活,我认为一个人不能将性欲视为可以任意妄为之事,它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生活。

    既然大家只敢谈爱情而不敢谈性问题,我就来个“反其道而行之”。报刊,书籍等在谈到性关系时,多从医学角度着眼,爱情却是小说家使用的辞句。表面看来,我们的社会是多么严肃、理智啊!事实上爱情远不是如此冷静、理智的,它是狂热的感情。

    人们认为这样做,性问题就不再成其为颠覆社会的因素,国家就更能控制,百姓就能监督。其实我们在很多时候是迫害爱情的,也是好心办了坏事,鼓吹性a,把爱情视为纯性a。性自由造成怎样的后果,没有一个审查社会风化的人敢于指出,把爱情与性关系割裂开来,只能使爱情的内容空d、摧毁它。人们需要满足性欲但却羞于公开宣扬,这样就产生了反常现象:有人海y,有人爱读黄色刊物。

    伍德·埃伦在他的《性知识大全》一书中有一节“夫妇的不安之‘夜’”。这是有关性知识教育的袖珍本,作用就与烹调书籍相差无几,书中提到满足性欲的结果就是……衰弱、憔悴。现代的男性无所谓爱情,他吻女人并非出于爱。

    他们如色情龟影中的毛角那样,为了摆脱单调的生活,他已不再考虑庸俗与否了。男人不追求爱情,他们只要取乐。

    惯于猎色者和yg有一套不成文的理论:“如果你不与我睡觉,你就不是解放的女性!”所谓的解放就是义务地与男性睡觉,r体关系的“开放”。女人似乎天生就该如此。我们与我们的前辈有多大的区别?她们终日想的是盐米酱醋,而陪男人睡觉也是现代家庭妇女的义务。

    有人会说,你说哪里话呀,简直一团漆黑啦。不错,我说的事情是黑暗的那一面。不过,从来没有人指出这一点。

    只要我们看看当今报刊和杂志刊登的文学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二十多年来,我们是怎样从追求爱情发展到了恐惧爱情、拒绝爱情的。不管是男是女,他们都承认害怕爱情,害怕得不敢接受爱情。

    叶公好龙,由于害怕而拒绝爱情的人对追求她(或他)瞅说:“我不爱你”,其实他们的真正意思是:“我怕爱你”,“我想爱你,只是……”,“因为你太强了,你……”,他们怕负家庭责任,怕受累,只不过他们不公开声明罢了。

    人们都有这种看法,妇女对爱情的态度执著、含蓄、深沉,男人却热烈而易变。伊夫林·萨勒络特写的《女性的表现》一书论证了生物的这类区别。男人是好色者,女人是牺牲品,为了追求女人,男人甜言蜜语,人类与自然界的雄性动物一样,以炫耀自己取悦异性。

    女大学生爱读爱情小说,男性喜看色情杂志,大家都是私下里阅读的。许多女性认为,公开看爱情小说与她们接受的教育,与她们的社会地位不相称,她们只能偷偷地背着人看。

    男人与女人在罗曼蒂克方面是否有很大区别,是不是女人看重感情而男人则不需要感情,仅要r欲。如果事情真是这样,那么害怕爱情的应当是男人,而女人则应担心得不到爱情了。可是,女性从她们个人的经验中得知,“别离开我”不只是女人的悲叹……男人们也明白,“我不爱你”不只是男人才说的话。

    我询问过一个唐璜式的男人,为什么他的感情变幻无常,他说:“我越是喜欢一个女孩子,和她相对时我的举止越笨拙。我不愿意堕入情网。我怕……我怕的是当我需要爱情时,她会拒绝我。”这是一种需要柔情而引起的恐惧,爱情与食粮一般重要。今天在西方,男人似乎摆脱了从前那种对感情的饥饿感。

    一位腼腆的男人说:“如果我同时爱上了两个姑娘,我总是宁可追求那个我不怎么爱的,我担心我最爱的那个姑娘会拒绝我,让我失望……,我怕她抛弃我,怕她对我的爱不如我对她的爱深……,如果我没堕入情网,我就不会不能自拔……”怕被人“吃掉”,一个女大学生说:“我把爱情关系视作人吃人的关系。人不是被别人吃掉,就是吃掉别人。爱情会使我局促不安,手脚无措,我沉默寡言,心事重重,没有了主张,受他的摆布……我不但替自己担心,也替他担心:因为不是他吃了我,就是我吃了他……”w说:“我害怕爱情的热度会降低。初恋时,我欢乐、雀跃、惊喜……,然后是苦苦地追求,费尽心思……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忧心忡忡……我就如病了一样。猝不及防地掉进陷阱,滋味总是不好受。”对于w来说,爱情关系是慢性的窒息,可导致其情感走向灭亡。“

    王芳说:“我害怕爱上一个人,因为我缺乏自信,我不相信我可爱……我从未见过我父亲,我因此而自卑,我想过,如果他不把我当女儿看待,那是因为我不值得疼爱。由于天性自怯,我总是追求那些有缺陷的男人:已婚的、性格孤痹的、性萎靡的,搞同性恋的……,我通过他们来衡量自己的魅力:如果这些不热衷于追求女性的男人也有点喜欢我,那就说明我还有点魅力。可是和这些人来往简直就像人地狱。因此,我宁可不闹恋爱,免得受罪。”

    小伙子昌伦认为女大学生分两类,一类长相漂亮但智力不高,这种女人可以一起睡觉,另一类长相丑陋但天资聪颖,这类女人该用来交谈。有一天他勾搭上了一个他原以为很蠢的女大学生,谁知这位初见时腼腆的女郎却口若悬河,性格活跃,满肚子学问,他惊讶极了。当他们之间将产生爱情时,他却中断了他们的关系,从此,他不再相信自己的判断力。

    小李的情况也一样。他与他不爱的女大学生胡来,却不敢追求他爱的女生,有一回他爱的女生爱上了他,他却手足无措,没了主张,以致她不得不离开他。这下子,他倒觉得轻松了,他又想念她了……,分开了反倒觉得自然,但他又感到孤独难熬。

    张平爱上了莲莲,他们俩同居。他对她不忠实,但不敢让她知道,因为她生性好妒。后来莲莲在他的办公桌下纸篓里发现了他和别人的情书。她一气之下走了。

    敏出生时,父母很失望,因为他们想要的是儿子。她很担心父母会遗弃她,因此很听话、懂事,在学校念书也名列前茅。她怕自己成了家里的累赘,因而严于律己讨父母的欢心。她谦恭有礼,尽可能不打扰父母,久而久之她变得举止拘谨、谨小慎微、温顺、可爱。

    现在她只能和她并不真正爱的男人生活,她以为生活就意味着被轻视,被冷落,没有温暖,即使在可能找得到爱情的时候,她也极力躲避它,总以为被遗弃在所难免。在没有人要遗弃她的情况下,她却主动躲避爱情,不习惯接受别人对她的体贴和温情。

    男女之间会产生厌倦的感情,现在女大学生更是如此。

    幸好生活中有不少东西可以排遣人与人之间的厌倦之情:电视机、收音机、香烟、车辆……。一个人在童年时何等孤独,到了青年时期,爱情生活又有那么多的风险、挫折。做一个真正的情人并不像按电钮那么简单,倒不如去赊购新车,新式彩电。

    难道在成堆的什么《xx指南》、《……建议》等指导青年恋爱的书籍中,就没有教人如何热烈地、真诚地追求爱情的内容吗?唉!即使专门刊登情书的杂志刊物也往往叫人失望。劝告人们要勇于自我牺牲地对待爱情的文章在哪儿?没有y谋、圈套、没有私利的爱情在哪几?在这个浪漫主义受嘲弄的时代里,失恋的人千万不要从埃菲尔铁塔上跳下来,因为大家会笑话你的姿势。

    大家会笑话你,但这种笑是苦笑。为什么在家都喜欢看爱情影片?因为电影里的爱情都是美好的,没有y谋诡计。

    在我们不安的时代里,难道就没有一本是可以供女大学生做什么指南的书籍吗?哪怕是出于恐惧爱情的心理写出的?

    罗兰·巴尔特给我们写了一本很好的书《恋人絮语》。这本书虽未全部披露人对爱情的恐惧心理,但也可以成为惧怕爱情挫折的人的现代圣经,这本书像字典那样以字母顺序排列它的目录,这些目录充满了诗意:沉溺、分离、倾慕、山盟、负心、苦恼……巴尔特在这本书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这本书必须考虑到下列情况:今天人们已不再使用情书,这些信谈到的数千种主题(谁知道?)没有人给予它支持,它不因袭人们常用的词儿,因为人们已不晓得使用这些词汇,他们贬低它,讥笑它。不但把它从爱情中分割出去,而且把它从科学知识、艺术中割裂开去。”

    书的作者敢于冒天下之大不匙,坦率地,而不是打着宣传科学的招牌指出“这是情人说的话”。这本书以它惊人的坦诚,赤ll地揭开情人在恋爱中的不安和恐惧。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我们不肯承认说过这类情话,但我们扮演过情人的角色,或不久即将成为情人,或希望做个情人)原来一位严肃古板的先生也是个情人,甚至也可以说出这样情意绵绵的话来!我们就可以舒心地放一口气了,就敢于承认我们的恐惧了。

    这本书和我们谈到爱情的独特性,知音难寻,爱情的神秘;情话不同于科学用词,它是没有界限的,无尽的……吓人的。情人说:“蠢话往往缺乏逻辑,热烈、疯狂、爱情占据你的心头时,你无法考虑其它的事,其它你原先那么想干的事。”

    既然是爱,那么你只能是爱一个人,你就是放弃其他人,其中也许包括很好的人……,因此,在爱情中既有所得又有所失。

    害怕婚外恋,又怕婚内恋。一切爱中最可怕的莫过于夫妇之爱。害怕失恋,它令人萎靡不振,幻灭、流泪、顿足、呼喊、呻吟,可顺利时,又忘乎所以,爱情永远是新鲜的、神秘的感情,而情人是童心复萌的成人。

    心脏这东西在哪儿?除了心肌梗塞,今天人们已不理会它的存在,情人的痛“心”从词的本义说,就是恶心、呕吐,害怕不能与爱人如愿地结合,性欲不能满足。害怕失恋,恋爱不完美,精神爱与r体爱的不和谐,或是欲的成分多于爱的成份;或两心相悦而“欲”却仍在沉睡或欠缺了两性的配合,害怕对方对自己失去了欲望。

    害怕心上人痛苦,害怕不懂得感情。人们把爱情比喻成战争不是没有道理的,要不要注意策略?害怕嫉妒心理,一旦嫉妒情人,一点蛛丝马迹都会起疑心。害怕过分热烈的爱,到那时,无足挂齿的j毛蒜皮的事也会心事沉沉。

    爱情的力量是非凡的:被情人强烈的性欲弄得精疲力乏,淘虚了身于,用文雅的来说,堕入情网的人就如触了电。

    爱情犹如割破了的伤口。当一个人自以为他的

    第 10 部分

    欲望文

章节目录

困惑--围城内外现代女性忧思录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屋只为原作者肉书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肉书屋并收藏困惑--围城内外现代女性忧思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