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 作者:肉书屋

    第 2 部分

    快捷c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普济消毒饮子】

    李东垣的眼睛充满了血丝,他把自己关在房门里,苦思苦想两天不曾出屋。

    在最痛苦的时候,是第二天夜里,他无法入睡,他的思绪乱到了极点,几近崩溃。

    在痛苦中,他想起了他的老师张元素,他的心中出现了一幅场景,那是在幽蓝的星空下,他和老师坐在旷野里的广阔画面,那是他们在体悟自然之道的时光啊。

    老师说:要以自然之理参悟人身之理。

    原来是这样啊。

    李东垣的心中慢慢地明亮了起来。

    第三天,早晨的时候,他打开了房门,走了出来。

    大家不要问我了,我已经想好了。

    你真的肯出手治病了?

    是的,我已经想通了,在别人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我辈唯一能做的,就是去帮助他们。

    那么,你现在有把握吗?

    不知道,我只是知道,我会全力救治!

    患者家里。

    患者躺在床上,头面肿大,呼吸困难。

    患者的家属在叙述着病情:前面的医生给泻下了几次,开始还好点,但马上又重了,现在连呼吸的力气都快没了呀。

    李东垣诊脉,不语。

    然后来到外屋,洗了洗手,认真地对患者家属说:“人的身体和自然是一样的,人的上半身,与大自然中的天气相通;下半身,是与地气相通的啊。”

    大家睁大眼睛听着,看来这是个讲道理的医生。

    李东垣:“现在病邪进攻在了心肺那里,邪毒向上攻,则导致了头面肿大,而泻下这种方法只是泻去了胃肠里的热,并不能集中攻击处于上半部的邪毒啊,现在我来开方吧。”

    患者的家属听了这些闻所未闻的话,感到有道理,不住地点头。

    旁人递上纸墨。

    李东垣闭上了眼睛,凝神片刻。

    在他的头脑中,此时一片寂静。

    思考片刻,病邪的位置,药物进入的经络,药性需要到达的位置,一切都慢慢地清晰起来。

    李东垣睁开了眼睛,开始出方:“方用黄连苦寒,泻心经邪热,用黄芩苦寒,泻肺经邪热,上二药各半两为君药;用橘红苦平、玄参苦寒、生甘草甘寒,上三味各二钱泻火补气以为臣药;连翘、鼠粘子、薄荷叶苦辛平,板蓝根苦寒,马勃、白僵蚕苦平,上六味散肿消毒、定喘以为佐药,前五味各一钱,后一味白僵蚕要炒用七分;用升麻七分升阳明胃经之气,用柴胡二钱升少阳胆经之气,最后用桔梗二钱作为舟楫,使上述药性不得下行。”

    然后嘱咐:“去买药吧,记住,要让店家把药研成粉末。”

    在药买回来后,东垣帮助患者家属把药一半用水每次煎了五钱,另外的做成了药丸让病人含在嘴里。

    忙完后,已经是半夜了。

    太疲惫了,可是还不知道药后效果怎么样啊。

    下半夜,患者忽然咳嗽起来。

    大家赶快围了过去,怎么样了?

    只见患者咳嗽了一阵,平静了下来,然后突然说了句:“我饿了。”

    天啊,大家喜出望外,他已经几天不吃东西了。

    大家忙着给患者准备粥。

    谁也没有注意到李东垣,在他疲惫的脸上,露出了历经痛苦后的笑容,眼泪流了出来。

    天亮了,李东垣在患者家被各种嘈杂的声音惊醒,走出来,发现院子里站满了前来求药方的人。

    后来,这个方子被人们刻在各个主要道路路口的木牌上,供患病的人们去抄用。

    因为古代的医生太少了,对付大规模的瘟疫,通常的方法是把有效的方剂刻下,让大家抄去。

    再后来,有人把这个方子刻在石头上,希望它永远流传下去,如果后代再遇到这种大头瘟,希望可以用这个方子来解除病痛。

    甚至有人传说这个方子是上天可怜凡间的百姓,派仙人创出的。

    这个方子的名字叫:普济消毒饮子,现在叫普济消毒饮,是中医院校每个医学生都要学习的方子。

    在治疗热性传染病的时候,这个方子还在经常用。

    没准您哪天感冒发烧,嗓子肿的厉害,到医院看个中医,开了方子后,您一看,咦?这里面的药味怎么这么熟悉?

    对,没错,您猜对了,这个医生就是根据普济消毒饮进行加减化裁为您治病的。

    【一个叫元好问的才子】

    李东垣创普济消毒饮治疗瘟疫是在公元1202年。

    就在比这稍晚些时候,一个年轻人和几个学子走在去并州赶考的路上,那是一个苍凉的秋天,荒凉的原野上行人并不多。

    在行进中,年轻人看到路边有一个猎人在那里发愣。

    年轻人很奇怪,就问:“老兄,你没事吧?”

    猎人看了看年轻人,慢慢地说:“我没有事,可是我眼前的事情却很奇怪。”

    年轻人也很好奇:“什么事呢?说来听听。”

    猎人:“我今天用网捕捉到了一只大雁,就杀死了它,很遗憾,本来那是一对儿大雁,给跑了一只。”

    年轻人:“这有什么奇怪的呢?”

    猎人:“奇怪的是,跑掉的那只大雁却并不飞走,而是在死去大雁的上空盘旋着飞,还悲鸣不止。然后,一头扎下来,撞到地上死了。”

    猎人茫然地看着自己手中的大雁:“难道它们也有夫妻感情吗?”

    年轻人听后,对大雁肃然起敬:“原来它们不但有感情,还是人世间少有的至真之情啊!”

    感慨之余,年轻人用钱买下了两只大雁,在汾水边埋葬了它们,筑起一个小土堆,命名为雁邱。

    然后,他写了首词,来纪念这一对儿生死不渝的大雁,该词流传千古,全文如下。

    摸鱼儿·雁邱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s人,狂歌痛饮,来访雁邱处。

    这个年轻人叫做元好问,后来成为一代文宗。

    在若干年以后,他将与李东垣相遇,然后,他们两个人将成为真正的朋友,他们互相鼓励,在风雨飘摇的战乱年代里,他们用自身的行动,告诉了后世的人们友谊的珍贵。

    在防治瘟疫的过程中起了一定作用的李东垣,接下来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此时的他还没有想成为一个医生,还不需要每天面对愁眉苦脸的患者。那么,有官做,有钱花,应该是一种很舒服惬意的日子吧。

    如果您这么想就错了,老天爷是残酷的,仿佛是为了故意锤炼一个人的意志,它为这个时代安排了一个又一个悲惨的灾难,在这样的安排中,很少有人会感到幸福的。

    【又赶上了旱灾】

    饥荒来了。

    原因是山东、河南等地大旱。庄稼基本没有什么收成了,老百姓也就没有了粮食吃,大家开始到处逃亡。这次旱灾严重到大金国的皇帝都宣布要采取放弃骑马、把御膳房的伙食标准降低等措施以示节约。可见严重。

    李东垣走在街上,望着满目疮痍的街道,心中一片凄凉。

    一家门口,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在无力地哭着。东垣拿了个饼给她:“你们家大人呢?”

    小女孩边哭边指着里边。李东垣向里面望去,大人已经饿死在床上了。

    再向街那边望去,一个女人无力地坐在街头,怀里是已经饿死的孩子,身边是另外一个孩子,在哭着喊饿。

    远处有个濒死状态中的老人目光呆滞。

    很多房子都空了,能走动的人都逃荒去了,到庄稼有收成的地方去讨饭吃。

    李东垣慢慢地走着,感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迷惘。

    人世间是这么痛苦的吗?

    我自己的家里很有钱,我可以不为吃饭而发愁。

    可是,面对着这个如同地狱的人间,难道我可以如此潇洒地过我自己的日子吗?

    应该可以的,我似乎可以帮助他们,当然也可以不帮,没人会指责我的。

    可是,为什么我的心里一片凄凉?为什么我想在没有人的地方痛哭一场?

    为什么我感觉到他们每个失去亲人的痛苦都如锋利的匕首刺进我的骨髓?

    此时,富家子弟李东垣正在经历着一种精神上的煎熬过程。

    对父母的爱是孝,但那是一种基于个人感情的爱。

    但是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对众生的大爱啊。

    一个人,只有当他将对父母的小爱,转化为对众生的大爱时,他才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医生。

    但是记住,这一定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的。李东垣要用很长的时间来完成这一过程。

    李东垣回到住处,拿出自己的钱。

    然后买到了贵得出奇的米,熬成米粥,在街上施舍。

    在粥棚边上,李东垣在为前来要饭的灾民施粥,太阳把他的脸晒得失去了往日的白皙。

    大家喝点儿粥吧,只要每天喝点粥,人就可以活下去了。

    大家一定要活下去啊!

    不管多么苦,大家也要坚持活下去啊!

    文献记载,李东垣在这次饥荒中竭力赈济灾民,“全活者甚众”。

    在饥荒过后,李东垣发现有很多人的身体出现了一些奇怪的病证,比如少气懒言,四肢无力,稍一活动就疲乏得不得了,还有的感觉身体恶寒发热等。

    对于这种身体发热,如果按照一般的外感疾病来治疗,却没有任何的效果。

    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东垣开始思考人的脾胃受到损伤后对健康的影响。

    由于不断地见到这样的患者,这种思考持续了很久,从摸不着头脑,到逐渐清晰,一直到许多年以后,他最终创立了独特的脾胃学说。

    【蒙古兵来了】

    我在开篇的时候就说过,这是一个十足的乱世。

    庆幸吧!您没投生在那会儿。

    在饥荒过去后,似乎应该有几天太平日子了吧。

    是啊,听上去似乎应该过的比较不错——毕竟是监税官嘛。

    可实际李东垣基本上没过几天好日子。

    因为在这个时候,蒙古的成吉思汗已经制定了进攻大金国的策略,强大的蒙古军队开始对河北、山东等北方地区展开攻势,此时是烽烟四起,警报频传。

    我们只消看一下当时的战况就清楚了。

    1210年底,蒙古兵开始侵扰金西北边境。

    1211年秋,成吉思汗挥师南征金国。成吉思汗派哲别为先锋,进攻金西北边疆的乌沙堡。

    同年八月,金军40万进驻野狐岭,蒙古军以少胜多,金军主力被歼灭。蒙古军队长驱直入。

    十月,蒙古大军越过长城,包围了金的中都(今北京),金军坚守,蒙古军久攻不下,大肆抢掠一番后北退。

    1213年,蒙古又分兵三路攻金: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率右路军,沿太行山南下,攻今河北、河南、山西诸州县;哈撒儿、斡赤斤率左路军,攻今河北东部诸州县;成吉思汗、拖雷统领中路军攻中都以南诸州县,大掠黄河以北大名及山东西部各州县而还。其间,成吉思汗派其重臣木华黎率领一支蒙古军深入山东东部,攻破密州(今山东诸城),屠城而去。

    等等。

    在这些年里,我们没有得到任何的李东垣在做什么的记录,但是,我们却完全可以推测出李东垣的生活状态,无非就是和一般老百姓一样,突然听说蒙古军打来了,跑啊!于是大家全部逃散到似乎安全的地方,等蒙古军走了,再回来。没两天,警报再起,蒙古军又来了!

    这几乎是一种完全混乱的生活,人们无法正常做事,大家的耳朵都像兔子一样警觉地竖着,有动静就跑。在逃跑中,已经没有了尊卑之分,甭管您是富家子弟还是什么,到时候都是背起家当撒开两条腿狂奔(当然,也有可能雇条驴)。就是在这个时期,李东垣彻底地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之中,彻底地体会到了他们的悲惨生活。如果说在这之前的李东垣还过着有点矜持的体面生活的话,那么,从这个时期开始,命运把他这种矜持彻底打破,使他变成了一个和普通百姓一样的逃亡者。

    这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

    一个青年人,从很远的地方来,找到李东垣。

    李东垣望着这个陌生的面孔,很奇怪:“你是谁呢?”

    青年人跪下:“我是张元素老师的学生,叫王好古。”

    李东垣:“原来是这样,老师他老人家身体可好?”

    青年人涕泗纵横:“老师他老人家,去世了。”

    李东垣的面容凝固了,泪水从眼睛里涌出。

    迷蒙的泪光中,他仿佛又看到了经常浮现在他心中的那个情景:在高山之巅,老师和他两个人站着,老师在为他讲述着自然之理,风吹动两个人的衣摆,不停地抖动。

    半晌,李东垣抑制住悲痛,问王好古:“老师他,去世之前,情况如何?”

    王好古:“老师让我把这些书交给你,还说,我还没有学成,让我跟着您继续学习。”

    李东垣看着他,仿佛看到了很多年前的自己。

    一眨眼,这么多年过去了,恍若隔世啊。

    自己都已经成为一个中年人了。

    这个青年人在学习了几年后走了,若干年后,他成为了中医历史上的另一个著名医生——王好古(注意,不是那个文豪元好问,名字有点相似,好多人搞错了),他著有中医历史上一本比较著名的书《y证略例》,还有《医垒元戎》。同时他还整理了老师张元素的药物学经验,写了《汤y本草》一书,整理了李东垣在教授他时说过的话,成为一本著名的医著《此事难知》。

    他在《此事难知》的序言中,曾经深情地描述过自己的师兄兼老师——李东垣:“天勤恤,俾我李公明之,授予及所不传之妙。旬储月积,浸就编帙,一语一言,美无可状……”

    我有的时候感觉,这些古代的中医就像是一支一支的蜡烛,用自己点亮别人,而被点亮的,则努力把自己蓄积的所有的能量都燃烧出来,发出更强烈的光亮,就这样,中医的薪火一代代地传承了下来。

    这种传承,有的是发生在和平的年代里,发生在宁静整洁的书斋中;有的则是发生在战乱年代,发生在逃亡的路上,发生在救治灾民的过程中,硝烟、饥饿、颠沛流离甚至死亡的威胁都无法阻拦这种传承。

    在你无法想象的,连饭都经常吃不上的最艰难的环境里,蜡烛发出祥和的光芒。

    如果用一个关键词来概括李东垣此时的生活的话,那就是:动荡。

    只要听到警报,大家就开始跑,必须跑,因为跑晚了很可能就会挂了,也可能就变成奴隶了,当时的一个也是很著名的医生叫做麻九畴的,就是跑得实在是厌烦了,就在一次蒙古军到来前算了一卦,算的结果是逃跑不吉利,于是就很不幸地相信了算卦的结果,没跑,等到蒙古军杀到后就这么挂了,不但自己挂了,还连累了对他算卦深信不疑的兄弟们。

    跑到哪里去呢?好多人都跑到汴梁(现在的河南开封市)去了,大家都认为大城市安全,等警报过去了,再回家乡。

    这么来回几个折腾,于是就想,算了,甭来回跑了,干脆在汴梁住下吧。

    各地逃难的人纷纷涌入,使得汴梁变成了一个无比拥挤的超级城市,交通拥挤,塞车严重(当然,应该塞的是马车或驴车),环境恶化(因为马、驴、人每天需要排泄),总之一个大城市能够有的毛病都出现了。

    李东垣也跑得烦了,干脆,监税官也不当了(实际上也没法儿当了,人都跑没了),也留在汴梁住下吧。

    《东垣老人传》中说:“遂以医游公卿间”,并且疗效“大验”。

    这种说法真是客气啊,古人如果要尊敬某个人那可真是不得了,用词稍微一改,就显得这个人的身份高了很多。“游公卿间”这种话当年的原意是要显示李东垣很牛的,但是现在的人则会认为李东垣的医德有问题,只给官老爷看病。

    实际上,整个汴梁都乱哄哄的,每个人都灰头土脸的,还什么公卿啊,大家全都琢磨蒙古军来了要躲到哪儿呢,全都惦记着下顿饭上哪儿混呢,都到这个份儿上了,写出东西来还那么优雅呢——游公卿间。

    我看就甭客气了,直说吧,就是李东垣正式开始行医了。

    也谈不上什么正式开始,您想啊,当时环境条件如此的差,又都是人饥马饿逃难过来的,加上也没地方住休息不好,这人还不得病?看到这么多的痛苦中的病人,难道能够袖手旁观吗?得,什么都别说了,挽起袖子,开干吧。

    讲讲李东垣治病吧,大家等好久了吧。

    【李东垣开始看病了】

    有一天,一个穷人(“一贫者”)因为吐血来找李东垣。

    李东垣一诊脉,双手六部脉弦细而涩,重按的时候感觉指下空虚。

    再一看脸,颜色惨白,面上没有光泽。

    李东垣在色脉互参后判断,这是个大寒证啊,同时还伴有气虚,于是就制定了治疗法则:用气味辛温的药物来补血、养血,用气味甘温、甘热、滑润的药物来做为佐药,开了个叫做人参饮子的方药。这个方子是用来治疗因脾胃虚弱而引起的吐血,同时伴有气短、精神头不足等症状的。

    您该说了,李东垣怎么给穷人看病上来就用人参啊?

    您放心,其实李东垣开的方子都很有特色,有的时候药的味数很多,看着吓人,后世有人评价李东垣开方如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实际上李东垣的方子药味虽多,但每味药的分量却是根据病情来的,通常是很轻。

    比如这个人参饮子,是人参三分,黄芪一钱,五味子五个,白芍药一钱,甘草一钱,当归身三分,麦门冬二分。每味药的分量都不重,将药打成粗散,用水煎着喝就可以了。

    这个穷苦人吃了药后,病就好了,但是到了冬天,因为睡在大热炕上,结果又犯了,还是吐了几回血。

    这不,又找李东垣来了,因为上次是找的这位东垣先生看好的啊。

    李东垣就琢磨了,这是个虚证没错啊,可是怎么睡了次火炕就犯了呢?

    其中必有蹊跷,于是让患者躺下,检查患者的肚子进行腹诊。

    在患者的肚脐周围,发现有结块的感觉(附脐有形),这才恍然大悟。

    原来这是个虚实夹杂型的患者啊,这个患者“火热在内,上气不足,阳气外虚”。

    冬天由于穿的衣衫单薄,这使得阳气更加损伤,而表有大寒,则里面的火邪散不出来,所以才导致的吐血。

    这时李东垣想起了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在治疗太阳伤寒时,对于脉紧无汗,但却衄血的患者使用的是麻黄汤的治疗方法,于是就写了张方子,叫做:麻黄桂枝汤。

    方用:麻黄一钱,用来去除外寒,黄芪一钱,用来实表益卫气,桂枝半钱,用来补表虚,白芍药一钱,益脾(实际也有和营血,清里热的作用),甘草一钱,用来补脾胃的虚弱,人参二分,益上焦之气同时实表,麦门冬三分,用来保脾气(实际是清肺中伏火),五味子五个,用来安肺气,当归身半钱,用来和血养血。

    先煎麻黄,去上沫,然后下入剩下的药,临睡觉前服用。

    由于精细地分析了病情,所以获得了较好的疗效,这个穷苦人只喝了一次药就好了,从此再没有犯过。

    从李东垣这次看病的过程我们发现,他对《伤寒论》有着比较深的了解,但是他的思路是并不死套张仲景的方子,而是用他的思想,然后自己灵活运用,随时组方。

    他还曾经写了本书叫做《伤寒会要》,有“三十余万言”,请元好问做过序,但遗憾的是,这本书现在找不到了,遗失了。

    另一个医案很著名,是我们在学习中医医案的时候经常会读到的。

    说李东垣曾经跟着学习《春秋》的那位冯叔献先生,他有个侄子,才十六岁,得了伤寒病,(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古代所说的伤寒同现在西医讲的那个伤寒不是一个病,古代把外感病统称伤寒,后世从里面又分出了温病。)弄得眼睛通红,烦躁,口渴,这些都似乎是明显有热的表现,一个医生来看了,觉得这是热证啊,用承气汤吧,就是要用泻法,药买来后已经煮好了,就差喝了,这个时候,李东垣恰好从外面来,这位冯老师说:刚才人家医生说要用承气汤。

    李东垣说:是吗?我也切一下脉吧(其实我估计本来是要客气一下,以表示对这个孩子很关心吧)。

    可谁知道这脉一切还真切出问题来了,李东垣自己都吓了一跳:多亏切了脉,要不然这个医生差点要把这个孩子害死啊(几杀此儿)!

    大家也都晕了,忙问:为什么啊?

    李东垣:这个医生的确是知道脉搏跳得快是热证,跳得慢是寒证,现在这个脉呼吸之间有七八至,应该是热极了,但是殊不知《黄帝内经》里就说过脉和病有相反的时候啊,这个病证是y盛隔阳于外(就是体内y气太盛,虚弱的阳气反而被挤得没了地方,跑到外表来了,这是中医里的一个术语,这种情况往往能够迷惑医家,看到外表的热象就以为是热证,而病情的真相却是大寒证)。“速持姜附来(干姜和附子,都是大热之药)”。

    在这种紧急的情况下,李东垣开的方子量也大了,让患者一次就服用八两。

    药还没有煎煮好呢,果然,患者的情况就开始变化了,手指开始变成青色,这是剩下的一点虚阳之气开始散掉了,说明患者已经非常危急了(这个时候如果真的还用承气汤让患者泻肚子的话,那么确实是要死人的)。

    在服用了汤药后,患者汗出而愈。

    天啊,好险!在以前,由于诊断多依靠脉诊,这个脉诊很微妙,比较难以学习,所以学习不好的人很容易出错,到后来出现了舌诊,这样的情况就有所好转了。

    这个事情在当时看来有个小规模的轰动,有的人还写了一首长诗来作纪念,诗很长,大意就是对李东垣的景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之类的,如果有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拿来《东垣试效方》这本书参观一下。

    顺便说一句,李东垣的书有个好处,就是基本上挑自己用过,疗效比较好的方子,写下来,所以叫做《东垣试效方》,当然,这本书是他后来收的弟子罗天益给整理的,这个徒弟的故事我们在后面谈。

    【大金国的灭亡】

    写到这里,我觉得有点没法儿跟各位交代了,因为净写些悲惨的事情了。

    瘟疫、旱灾、兵乱,几乎没什么好事了,似乎故事的名字应该叫《悲惨世界》。

    李东垣只是在青少年时代过得还潇洒点儿,后来几乎是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中。其实,不只是他这样,当年所有的老百姓都是这样的,每天一睁眼,就要想到不知道有多少个倒霉事在等着呢。

    我实在无法写出来“从此大家就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之类的谎言,因为要尊重历史,所以要告诉各位,马上又要出大事了。

    大家都觉得汴梁是首都,大金国的皇帝在这,这里应该是最安全的,可事实上全错了,这里即将遭受空前的劫难。

    公元1232年,蒙古大军挥师南下,直取汴梁,结束大金国命运的战争开始了。

    蒙古铁骑首先消灭了几路前来救驾的金朝大军,有的金军几乎全军被屠杀,这样,汴梁就变成了一座孤城。

    在进行了惨烈的攻城后,双方伤亡都较大,于是蒙古军队采取了围城的方法,将汴梁百姓和十几万金军围得水泄不通。

    汴梁城变成了一座饥饿之城,连野菜都成了奢侈用品。

    围城从三月开始,一直到四月初七,暂时议和。

    然后又从七月围起,一直到第二年的正月,正月初一,金哀宗出逃,正月下旬,守将崔立弃城投降。再下一年,金哀宗被围自杀,金朝灭亡。

    这第二次围的时间更长,城内粮草断绝,百姓饿死无数。

    在两次围城的中间阶段,也就是五月开始,疾病开始在城内流行。

    李东垣就被围在城内。

    他亲眼见到了大金国的灭亡过程,也亲眼见到了两国相争时百姓所受的摧残。

    李东垣记录到,解围以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

    病死的人多到什么地步呢?当时汴梁几个城门每个门每天往外送的尸体“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

    当时任左司都事的元好问后来记录的是:“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

    以这种病死的规模,很多人都想到了是否是瘟疫,因此在治疗的时候都用治疗外感的方法,但是,不但没有效果,病人却死得更快了。

    为什么呢?难道除了瘟疫,还有其他原因?

    长期以来,李东垣一直在观察着因饥饿劳倦引起的脾胃受伤的情况,难道这次的疾病也与脾胃受伤有关?

    别人都还把精力放在了瘟疫上,李东垣却认为,围城时所遭受的饥饿与这次疾病的关系是不言而喻的。

    【拯救灾民】

    我们已经无法想象李东垣当时的心情了,但是我们知道,他此刻一定急得要发疯了。

    每天有大量的患者在他的面前死去。

    这是为什么?难道用外感病的方法治疗错了?

    是的,千万不能用外感病的方法治疗!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外感病!

    那这是什么病引起的?

    别着急!让我想想,只差那么一点儿了,别着急!老天爷啊,能让时间先停下来吗?我马上就要知道为什么了?

    仍然每天有数以千计的患者死去。

    老天爷,让时间等等我吧,我马上就要想出为什么了!

    李东垣的脑子疯狂地运转着,治疗,思考,再治疗,再焦急地思考!

    如此众多的患者,这是多么大的样本量啊!李东垣之前不会有,李东垣之后也不再会有了!历史如此残酷地把李东垣放在了这样一个人间地狱里,让他思考解脱之道。

    李东垣,你行吗?你能担负起这样的重担吗?!

    我不知道!但是,我感觉我马上就要知道了!大家先等等我!

    但是,没有人会等的,每天仍然有数以千计的患者死去。

    李东垣的眼睛早已血红了,因为疲劳,因为思考,因为焦急!

    以前曾经思考过千万遍的内容在寻找一个理论体系的支撑,在寻找一个突破口!

    他白天不停地看病,晚上不停地做记录,然后分析,再改进思路,白天再重新开方。

    如果放弃,也就放弃了,没有人会抱怨的,因为似乎败局已定,似乎已经无人能够阻止死神的脚步了。

    但是,有的人是凭着信念在活着的。

    悲天悯人的种子在他的心中已经发芽,他此刻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必须一心赴救!

    他如同一个在战场上的武士,面临着百倍的敌人,但是为了心中的信念,也必须挥剑到最后一刻!

    苍天不负有心人。

    终于,有的患者开始有起色了,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很快地死去。

    看来我的思路是对的啊,我终于明白了!

    这绝对不是外感病啊,这是内伤病!必须放弃外感病的错误治疗方法,以治疗内伤病的思路来治病!

    (注意,中医所说的内伤病不是武侠小说里被一掌震成内伤,五脏俱碎的那种,中医说的内伤是指因为饮食不当、劳倦、情志等原因引起的脏腑和气血的失调,是与外感传染病相对的疾病,这个不要误会了,现代人患内伤病的机会也非常多,这个我们将在后面介绍)

    来,大家来看看吧,大家来体会一下这些患者怕冷的感觉吧,外感病患者怕冷时,穿上厚的衣服也还是冷得发抖,可是内伤病患者的怕冷,披上衣服就马上缓解,这是不一样的啊!

    再来体会一下这些患者的手温吧,患外感病时,手背的热度也很高啊,可是你们看看这些内伤病的患者,只有手心的温度高,手背并不发热啊。

    等等。

    其他医生都惊奇地望着李东垣,这个理论让他们感觉新鲜。

    李东垣总结了大量的外感病与内伤病在诊断依据上的不同,其内容之丰富颇为可观,其中许多内容至今在中医诊断中还在应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下李东垣所写的《内外伤辨惑论》。

    从李东垣那里开始,中医学里面的内伤病学体系得到了质的飞跃,这个体系随着后世的完善,今天已经成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东垣认为,饮食失节,寒温不适,会导致脾胃受伤,而情志失常、劳役过度则损耗人体的元气。一个人如果脾胃受伤,元气也不足,则病内伤。

    李东垣特别重视脾胃的阳气,认为脾胃的阳气不足,那么身体就没有了补给的途径,这就是“生长之令不行”,“无阳以护其荣卫”,从而导致一个人怕风寒,身体出现忽寒忽热的症状,同时会有四肢无力,慵懒,气短,等等。

    治疗这种病证,需要用甘温之药补其中气,升其阳气;用甘寒之药泻其火。

    为此,他创立了补中益气汤、羌活胜湿汤、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诸多方药。

    李东垣将这些药做成药丸或者打成粉末,“俾病者饵之”。

    结果是:“其所济活者,不可遍举”。

    我写这些内容的时候很简单,似乎这个过程是在瞬间完成的,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出,这是一个多么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啊。

    李东垣自己的身体在围城中也受到了很大的损伤——因为大家都没有饭吃(连金朝皇帝都给饿得跑路了)。

    此时他应该一边恢复自己,一边救治别人。

    但是,做过医生的人都知道,在这种情况下,通常自己的身体是恢复不好的,因为一心只想救助别人了。

    这一阶段,李东垣没有写书,他要面临大量的患者,进行工作强度很大的临床工作。

    在十六年以后,他将这些经验总结了出来,写出了《内外伤辨惑论》。

    【去山东吧】

    解围之后,动乱还在继续着,蒙古人的铁骑随时会再来。

    大家纷纷自个儿想辙,“往哪儿跑才更安全点儿?”——这是当时人们街头打招呼的问候语。

    也就在这时,李东垣遇到了元好问。

    元好问的处境也很尴尬,本来是大金国的官员(时任左司都事),大金国的首都汴梁现在投降了,皇帝出逃到另外的地方结果也被围着呢,估计也快交代了,这该怎么混下去啊。

    更要命的是,带领投降的元帅叫崔立,怕后世骂他是软骨头,想写个歌颂自己说是为保护百姓而投降的文章刻在石碑上(实际上他的行为真的保护了剩下的百姓),谁来动笔好呢?

    只能怪元好问的文笔太好了,所有的人立刻把手指向了他,异口同声:元好问。

    元好问想钻地缝的心都有了,这都是什么兄弟啊,关键的时候把我供出来了。

    但这实在是不能写啊,因为我们文人就靠“忠义”这个词混呢,您让我写了,我成了和您一伙儿的投降派了,以后可就没法儿在面儿上走动了。

    于是把这个俏活儿连同稿费一起硬塞给了一个贫穷书生,说声“兄弟,全靠你了”,然后开溜了。

    国家已亡,还留此何用?

    其实元好问对大金国还真的有贡献,他认为:大金国虽然亡了,但毕竟是一个存在过的国家,应该把它的历史记录下来,于是后来自费用了很多的时间收集和记录这些资料,后人写的《金史》很多就是根据元好问的资料写的。

    这时汴梁的民众开始散了,李东垣也正彷徨呢?该怎么办呢?

    元好问看到这个情况,就说:兄弟,你就跟我走吧,我们到山东去,我管吃管住。

    什么叫够义气,这就是够义气。

    当然,吃饭钱也不是元好问出,而是山东的另一个人出。

    这个人叫严实,必须介绍一下,此人很是了得。

    此人是当时山东的一个军阀,但是这个军阀应该是军阀中的优秀分子,他眼光独到,在战乱中,很快就发现南宋政府和大金国都很不可靠,而蒙古气势正旺,于是就归附了蒙古,这样就保证了山东部分地区在动乱的年代里相对的稳定,老百姓没有遭到涂炭。

    因此说这个人还不错。

    更不错的是这个人重学问,喜欢招贤纳士,只要是有本事的,来投靠吧,管饭票还管旅游的银子,因此当时很多文人都大老远的跑来投奔。

    在全国大乱的情况下,您可以看到山东这里修道的修道(全真派就是在这个时候蓬勃发展的),到名山题词的题词,办学教课的教课,俨然一副和平景象。

    李东垣和家人在山东一住就是十二年,其中大约有六年是和元好问住在严实的家里的。

    在这里,李东垣一边继续行医,一边开始整理思路,将自己的内伤脾胃学说加以丰富完善。

    李东垣和元好问都是历经劫难的文人,因此比较有共同语言,经常在一起活动,元好问有病了,也是李东垣给看,有一次元好问从济南回来,赶上秋天,“伤冷太过,气绝欲死”,李东垣给开了方子,服下去就好了,对此元好问佩服之极,认为是东垣帮他捡回了条命。

    有的时候,李东垣还与元好问一起到处逛逛,其中经常去的,就是范尊师的正一宫。

    范尊师对李东垣的影响很大,李东垣在书中曾几次提起。那么,这位范尊师到底是何许人也呢?

    【范尊师是谁】

    范老师是宋代范仲淹的后代,范老师自己的名字叫范圆曦,是位道人,“尊师”是道教中的尊称,这位范尊师的地位不得了,为什么呢?这要从他的老师说起。

    大家都知道全真派吧,当年王重阳在山东传道,收了七个弟子,称“全真七子”,他们分别是:丹阳子马钰、长真子谭处瑞、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

    其中广宁子郝大通,号太古真人,郝大通后来创立了华山派,这位范圆曦就是郝大通的大弟子,是道教的一位杰出人物,号普照真人,在李东垣来的时候他正负责主持山东的道教事宜,其人“言议宏深,胸怀洒落,飘飘然非尘土中人”,当时的文人都喜欢到他那里做客,一来是尊敬范仲淹,二来是听听高人论道,提高自己的修养。

    这里面我们要顺便纠正一个医史文献中的错误,这个错误是因为繁体字和简化字的翻印而造成的。

    我们在看全真教的资料的时候总是觉得很神秘,这帮高手一会儿在泰山开会,一会儿在华山,一会儿在昆仑山,要说这泰山和华山还有可能,这昆仑山可就远了点儿了,这么来回一跑,时间可就都耽误在路上了,难道他们真的没事儿就去趟西域的昆仑山开会?(武侠小说也跟着起哄,只当他们是坐飞机去的了。)

    实际上,古代文献里记载的全真派的一个主要修炼场所是山东境内的昆嵛山,该山被称为“海上仙山之祖”,在现在的威海附近吧,传说麻姑在此升仙,王重阳在昆嵛山开辟烟霞d,带领弟子修炼,后来丘处机也在昆嵛山修炼很久,郝大通不但在此修道,还是在昆嵛山授徒的,估计是使用简化字的时候

    第 2 部分

    欲望文

章节目录

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肉文屋只为原作者肉书屋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肉书屋并收藏古代的中医七大名医传奇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