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规定了这次问答用抢答时,问题问完之后,第一个站起来的人会获得回答的权利,你可以选择口述,也可以领了纸笔去一旁写作。这不仅要考反应力,才学,更考验一个人的胆量。
而且,这个过程还十分有趣。
吵架本来就是容易让人忘记身份的,何况这些天之骄子们又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所以哪怕长孙无忌开始是抱着捣乱的心态来,后面也不得不认了真。
毕竟以他的身份,辩倒一个小书生不算功绩,但是被那些小书生们问倒,却是十分跌份儿,于是不知不觉就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而对这些学子而言,就算是没办法考中科举,当官的途径也很多。但是不管是去自荐还是被人推荐,第一个就是要有名,而有什么是比打败*oss们更容易刷荣誉值的?于是除了晋阳公主之外,另外四个人非常受欢迎,不仅是他们的问题一堆人抢着答,更有一些人回答完问题,争辩过后还会提问,一时场面热闹非常。
对于晋阳公主来说,没有人主动来她这里回答问题,她索性直接点人。因为她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实际生活中用到的问题,很多都是与教育经营相关的,所以一时间倒是她那里被难住的人最多,倒是帮着其他人分散了火力。
李治原本是打算在甘露殿举办这场殿试的,但最终因为参加的人太多,最后举行在了太极殿。早上是两百人,经过抢答,答卷等方式,筛选出了五十位。那一百五十位在午饭时出宫,而剩下的这些不但被赐宴,而且还在下午继续进行答辩,一直举行到了华灯初上的时候。
这天李治晚上回殿的时候,已经累得话都说不出来了,但是脸上却是满满的笑容,显然对这个结果十分满意,连带还夸了李忠几句。
长孙颖给着他擦脸擦手的时候,心情也十分之好。因为今天的殿试用了不少她的点子,所以真正进行时,李治特例允许她坐在屏风后面旁听,她想问的问题,也偷偷写了下去,从晋阳公主那边问了过去。
今天见到那些士子们,基本上都是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的,但是除了一些死读书的之外,他们其他许多人还是极其有才华的。
我天朝泱泱大国,怎可能没有人才,不过是大多数没有出头的机会罢了。长孙颖在后面记下了人名,然后默默的想到,或者是今年,或者是过几年,她会一直注意这些人,在着合适的时候,把他们推一把的。
除此之外,既然李治对着李忠已经有了些好感,那么李忠那边也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第205章 余韵
这一次考试的成绩,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李治原本是想自己提题目的,但是事到临头,为了不激起世族出身的官员的反弹,最终还是按照礼部先前拟定的名次来,唯一不同的是,他按照殿试的成绩,自己在内心排了名,然后按照名次给予赏赐。有几个偏科严重,本在进士明经之外,但是在律法和田亩、经营上有特长的,也得到了赏赐。
“他们这次徇私的并不多,朕要找他们的把柄也不好找。”李治事后对着长孙颖嘟囔,“所以也就由着他们去了。只是我挑出的这些人,容后再做重用罢了。”
幸好这个时候没有不经过考试不能加入公务员队伍的条例,李治只要看上了人,想要封官还是很容易的。只是他能把人拉进去,站不站得住脚,却要靠那些人的本事了。
“若是徇私不多,证明礼部的官员还是恪尽职守的,陛下便不要再门户之见上着墨太多,以免偏颇。”长孙颖耐心劝慰道,她发现李治一直有这种毛病,若他不喜欢这个人,觉得这个人立身不正,便不会用。但实际上,这却是对于人才的一种极大浪费。总规划师说的好,黑猫白猫,只要能抓住老鼠的便是好猫。管朝廷官员出身的是寒族还是士族,属于长孙无忌阵营还是保皇党,只要是能吏,都要用。
被着长孙颖这么一浇冷水,李治却也缺了些兴头。他不再多辩,而是直接讲话题转到了别处,“不过经过这一试,朕却也真心觉得只有明经和进士两科真心有些少了。有些人对经义不擅,却有实干之才,漏之可惜,所以我准备再开算学,律学,农学,武举……”
李治当皇帝,自然会察觉到手下人手奇缺。但问题是每年考进来的进士却很多一时半会儿都找不到职位,只能慢慢排队等待。
对于李治来说,这个问题很难解,但是对于长孙颖来说,在见惯后世用人单位狂缺人而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后,这问题简直是小儿科。
简单的来说,就是供需不平衡引起的。李治需要的人才类型科举考试无法满足,而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却又是大唐机器消化不了的。
简明扼要点比喻就是,一家大公司大约只需要十个总监一个ceo,但是他的hr却招了一百个应届毕业的工商管理以当ceo为理想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而他所需要的一千个技工却没有着落。因此无论是应聘者还是李治这个聘人的老板都感觉到非常痛苦。尤其是李治这个老板在没有被公司招录的简历中还找到了几分他所需要的技工人才,他想当然的都觉得自己的hr不合格,想要换掉。
但问题是,这种事情就算是换一千个hr也没办法解决。供需不对称而已。
以长孙颖的目光来看,古代的官员们太苦逼了,除了主业当官,主修玩弄心眼儿之外,辅修还得修一两门技术活才能当好这个官。例如她老爹长孙无忌,主业是宰相,辅修专业是法学专家;例如阎立本主业是当官,副业是画家、建筑家;例如像是张仲景这种,主业太守,副业大夫;至于像是张衡这种除了当官还兼任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的怪胎,虽然少矣,但却没有。
这个时候,还没有术业有专攻这个概念,所以每个官员都是多面手,既能玩宫斗的升级版权谋,又懂得兴修水利播种耕种治病救人绘画音乐……除了少数天才之外,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完美的完成这一切。
所以,与其人人求全才,还不如在合适的地方放上偏才呢。
因此对于李治想要改革取士标准这点,长孙颖绝对赞成。只有门类宽了,人才才能广泛。不过设置专科的话,却觉得有些劳民伤财。
算数倒也罢了,工科、农科原本就是小门类,比小语种还小语种,专门为它设一科的话,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一旦取不到人才,很容易被继任者废除。这就像是历史上的科举制,曾经很有一段时间百花齐放,但最后却都归为一种一样。原因很简单,考试的人少了,那门科目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所以就算是要改革,长孙颖也不建议李治在冲动的情况下一口气开一大堆,她建议直接把这些并为一项“杂科”,然后再建议他在进士及第之后,对着进士们实行“岗前培训”。
拜着白居易啰嗦所赐,长孙颖对着唐朝进士及第之后的生活还是略有了解,知道这个时代与明清不同,考中进士不等于马上做官,而是要等候待选,这个时间长达三四年。如果能不及,可以继续考制课,考中可以做官。但是除了少数考霸,大部分考生都要考完排队等授官。
这在于长孙颖看来,是十分浪费的。能考中进士的人,都是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聪明人,不敢紧让他们挑上担子为大唐的繁荣发光发热,而是让他们吃饱喝足成天不是逛平康里就是宴饮,这简直是极大的不可忍受的浪费。
所以,必须给这些人进行岗前培训,然后飞快的把他们踢出去工作。
在公司里呆过的人一般都知道,新毕业的人的确是不堪大用,但是只要经过简单的岗前培训,都能很快上手。李治现在的问题就是,不经过岗前培训就让他们合格,这当然是痴人说梦了。有些时候,一些东西若是没有人教,只靠着他们自己领悟,容易被带歪了不说,还重复浪费资源。
李治作为一个抠门,对着长孙颖这个提议倒是很赞同。两人密谋了许久,然后李治自己写下了一份计划,不仅包括进士们,连着落榜那些人的去处他都安排好了,责令地方官员的幕僚必须优先从着这些落第考生中选取,如有人举收落第考生,落第考生可以弹劾。
在一个识字率不足十分之一的年代,每一个识字的考生都是珍贵的人力资源。除非他们自己不愿意当官,决心著书立说教书育人,要不然李治不会放过任意一个。
有着这么一系列的奖励措施,相信以后愿意考科举的人会越来越多。
除此之外,长孙颖提出的最重要一个建议,就是扩大科举的准入制度。
唐以来的科举制,虽然与先前的选官制度相比已经很进步了,但是在准入制度上还很严格,只有身家清白的农户与官宦子弟才有资格考试,其它工商杂类、娼优贱民类、正在服丧的,祖上以及自己有犯罪记录的,吏胥,僧道等,都没有考试资格。
这个政策显然极其不合理,远的不说,拿唐朝历史上最有名的诗人李白来说,他就因为祖上有人行商,所以没有参加考试的资格,一辈子不得不辗转往返于投谒的路上。
如果仅凭才学来说,他难道不比大部分参加考试的士子强吗?
这个时代读书是一件需要很大财力支撑的事情,朝廷规定可以考科举的两种人中,农恰恰是最没有经济实力在支持这项活动的。而他所禁止上的商人,胥吏,却会在经济发展中成为小市民阶级,拥有供孩子读书的能力。奴婢中也有一部分可以依靠在大户人家做事而读书识字,这些被禁止的阶层,识字率远远超过于农民,从着概率角度来说,他们中出现人才的几率会更高。
“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不能同意。”李治思索之后,却是对她的建议摇头。长孙颖不解,“为何?”
“因为农为国本,照你所说的生活水平,百姓已经低于胥吏婢仆之流,若是在这个上面也让他们屈居于下流,那么还有谁愿意做农人,谁愿意种地供养国家呢?社稷又会被置于何地?”李治叹息了一声,然后弹了弹她的头,“并非没有人想到这点,但是谁也不敢动摇国本。”
这就是基础产业和第一第二产业的区别了,长孙颖拧着眉头在那里想到,李治说的很有道理,农业问题永远是最大的问题,不管是现在还是一千多年后,这片土地的所有政策都会偏向于农民。
“我有一个办法,”长孙颖想了半天,忽然有了个权宜之计。
“什么?”李治十分好奇。
“我们可以赎买啊。从法律层面上规定商贾胥吏之流没有考试的资格,但是却可以让他们通过交钱的手段来赎买,这样一则可以招揽人群,二则可以增加收入,将着这笔钱投入到普通的私塾上去。”长孙颖举着手指,“此可谓一举两得,唯一有挂碍的就是你的名声。”
“这法子倒是可取,”李治略一想也领悟到其中的妙处了,普通小商贾穷困,也没有余钱供孩子读书。有企图心的那些个大商贾们,其实政策也挡不住他们的进取之心,只要他们舍得花钱,总有官员愿意为他们用修改户籍等方法伪造获得进入考场的。与其让贪官们把这笔钱贪了,不如皇帝明码标价,将钱用到值得用的地方。
“这倒是个好法子。”李治点了点头,“如何实施,却还要略费心思。”
他转头看着长孙颖正期待的看他的样子,忍不住伸手一揽,将着她抱过在在她额上一亲,“你还真是足智多谋,堪比子房了。”
“我就是个小女子,自己随便想想,随便说说,你也就随便听听,哪里比得上张良。”长孙颖翻了个白眼,笑着跟他逗乐,却没有丝毫畏惧之意。
按照道理来说,后宫干政是会引起皇后戒备的,要不然也不会有长孙皇后当年那句“后宫不干政”的谦词了。虽然她在说这种话之后,还是该管的就管,该说的就说,而她的继任者们也从来没有放弃过点评时事的权利。
但总的来说,后宫干政还是一件不宜太过的事情。
但是长孙颖如今在跟李治商量这些事时,却没有半分藏拙的意思。不是因为她相信李治对她的信任,而是拜着萧淑妃所赐知道自己的无害。
原先还担心会导致李治对于自己的防备,但是既然如今自己已无后,一切荣耀都犹如水上浮萍,李治根本不会防她,所以她便努力的显示自己“有用”的一面来。这样她自己愉快,李治也能得到帮助。
不管喜不喜欢,她与李治都在一条船上。能肆意实现自己的价值时,又能让着这条船变得越宽大,有何不可?
☆、第206章 后悔
科举制度的改革,好处要几年后才能显现,日前在群臣眼中,不过是皇帝不忿之下搞得一点儿小玩意,甚至因着晋阳公主以及几位皇子的出席,更显得非正式,除了博一点眼球之外,很快就被人忘记脑后了。
废后一事的余韵,才慢慢展开。
当初废后跟立妃诏书前后脚颁下去的时候,朝廷重臣们简直没几个敢看长孙无忌的脸。因为大家都知道长孙无忌醉翁之意不在酒,但谁想到临发招的时候被人釜底抽薪,这半上不下,别提多呕人了。
按照长孙无忌的棋路,是先废后,再立太子,再母凭子贵的要立太子养母为后。谁知道皇帝颠倒了顺序,废后之后便是立妃,让他的后招变成了废棋。
当然长孙无忌的气愤,不仅仅是因为长孙颖这招妙棋没有下到该下的地方,还在于这消息他早就知道,却无可奈何。
因为李治是按照程序来的,在这立妃时,也是将着长孙无忌先前为长孙颖造的势重新用了起来,列了长孙颖一串功绩,借此晋封。皇帝有理有据有节,长孙无忌先前就是依照礼法逼迫李治,如今李治以其之矛攻其之盾,长孙无忌不管心里头多么恼怒,也只能认了。
他总不能怪李治不按照他的计划出棋吧。
再说李治封了长孙颖为贵妃,在这后宫中就是仅次于皇后的存在了。这可谓是“皇恩浩荡”,他身为长孙颖的父亲,不但不能表露出半点不悦,还得“谢恩”。
废后一事本来让李治很郁闷的,但是看着长孙无忌那吃瘪的样子,他顿时觉得舒服了许多,向着长孙无忌表示感谢时,也更加“情真意切”。
不过长孙无忌可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倒的人,在短暂的修整之后,他直接借着殿试的影响,夸皇长子李忠聪慧仁慈有远见,品行端方,求皇帝立李忠为太子。
长孙无忌的上书,让李治颇为措手不及了一下。他知道长孙无忌原本的招数就是这个,但他以为他用着封长孙颖为妃的法子拆了长孙无忌的后路,长孙无忌会稍理智的放下后招,等着长孙颖坐几年贵妃,攒够了威望之后再求立太子立皇后,却没想到长孙无忌压根儿没停下他的步伐。
他到底想要做什么?李治实在是想不通。长孙颖短期内晋封的难度太大,而一旦立太子便不得不立皇后,难道他只是为赌气,宁愿为他人做嫁衣
不过不管他如何猜测长孙无忌的心思,立太子一事又横亘在他面前,于是李治比以前更加心烦了。
因为,如果说皇后人选他心里头还有主意的话,那么太子人选,他当真是没半点头绪。毕竟他才做了四年的皇帝,自己业务都不熟练,并不觉得自己有很快立下继承人的必要。
而且,他也当真不知道要立谁。
李忠?他并不讨厌这个大儿子,虽然平日并不十分热络,但也是端着严父的架子而已。李孝,存在感极其薄弱,而且胆小如鼠,他一看就腻烦,再想到他是被王婵算计而来的,便更加不喜。李上金,乃萧淑妃之子,聪明伶俐,他倒是很看好这个儿子,但因为萧淑妃的倒台,这孩子在这个时候根本没有胜算,他当然不会选他。就算是可以的话,他到死想将着萧家调理顺之后,再看看他是否胜任。
至于皇四子,皇五子,年纪都还小,连名字都没起,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才能,没道理绕过前面的选这两个。
从感情上来说,他还是希望长孙颖给他生个儿子,他觉得若是有个像她的儿子,一定是最适合这个位置的。
但是他知道,这只是想想而已。长孙无忌不除,他连立她为后都不敢,何谈立她的儿子为太子。
再说,她这辈子都不可能有孩子了。
李治看着自己的手,他想,人不到绝路时,总不会发现自己有多狠。那晚上他在那里帮她熬药时,脑袋其实一点都不晕,他无比清醒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这样做有怎样的后果,但却还是平静的做了那个决定。
不是不可以换掉药,但是他并没有冒那个风险。到底是真的为她好,还是借着“无可奈何,身不由己”将危险掐灭在萌芽阶段?
李治不愿意去想这个问题,他不是圣人,没有面上的那么善良无辜,他只能借着对长孙颖加倍的好,来弥补这一切。
他不愿意立太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内心的不安。每次他看着儿子们时,都会想起那个应该存在,却永远不会存在的孩子。
那个孩子,本该融合了他与她的血脉,成为最可爱也最幸福的天之骄子的。
李治本能的在逃避这事实,所以他与哪个儿子都没有过分偏爱。
李治自己坐了半天,想的都烦了,于是去找长孙颖。
她是他的忘忧草,不管多乱的心情,到她那里坐坐,总会平复。
其实若非李治是长孙颖的养子,他多半立就立了。因为只要权利还在自己手中,他随时都可以废太子。只是他知道,这宫廷倾轧,太子是唯一能上不能下的位置。一旦被废,前太子除了死路,别无可走。
那是她一手养大的孩子,若是死了,她肯定会很难过。
他舍不得她难过。
李治去长孙颖那里的时候,她正带着女儿跟李忠在庭中踢球,宫女太监们围了一堆,一个个颠着球送过去,大凤穿着红色的小袄,笑嘻嘻的满院子追着,笑声能飞到天上去。
李忠便在她身边站着,并不抢球,只是护着不要她摔倒。大凤可能觉得他挡着自己了,便推着要他走开,李忠也不恼,笑着离了两步,仍然护着她。
李治远远的站着看,以前不曾考虑过李忠当继承人,便从未想过这些。但是如今心里头将他勾选入了候选人中,再衡量他的言行,便也能看得出好来。
起码他对着弟弟妹妹们都非常照顾,很有长兄的风范,对着养母又十分孝顺。若他继位,自己不必担心别的孩子的安全。
长孙颖背对着李治,并没有察觉到他的到来,李忠护着妹妹刚好面对着李治,冷不丁抬头看到李治站在对面,下意识的叫了声“父亲”,然后拉住了大凤。
“耶耶!”大凤看到李治,兴奋的一颠颠的跑来,抓着他的衣服就想往她身上爬。李治笑着搂住任她把自己当大树玩,长孙颖也转过身来,对他露出了浅浅的微笑。
李治在她的笑容中抱起了女儿,心里头却遗憾的想着,若他与她身边儿女环绕,那该多好……
作者有话要说:现在李治已经有五个儿子了,李忠是长孙颖身边宫女生的,李孝是王皇后那边的,历史上的三子被蝴蝶掉了,所以李上金变成了萧淑妃的儿子。至于四、五,是蝴蝶出来的。
而且,这个过程还十分有趣。
吵架本来就是容易让人忘记身份的,何况这些天之骄子们又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所以哪怕长孙无忌开始是抱着捣乱的心态来,后面也不得不认了真。
毕竟以他的身份,辩倒一个小书生不算功绩,但是被那些小书生们问倒,却是十分跌份儿,于是不知不觉就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而对这些学子而言,就算是没办法考中科举,当官的途径也很多。但是不管是去自荐还是被人推荐,第一个就是要有名,而有什么是比打败*oss们更容易刷荣誉值的?于是除了晋阳公主之外,另外四个人非常受欢迎,不仅是他们的问题一堆人抢着答,更有一些人回答完问题,争辩过后还会提问,一时场面热闹非常。
对于晋阳公主来说,没有人主动来她这里回答问题,她索性直接点人。因为她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实际生活中用到的问题,很多都是与教育经营相关的,所以一时间倒是她那里被难住的人最多,倒是帮着其他人分散了火力。
李治原本是打算在甘露殿举办这场殿试的,但最终因为参加的人太多,最后举行在了太极殿。早上是两百人,经过抢答,答卷等方式,筛选出了五十位。那一百五十位在午饭时出宫,而剩下的这些不但被赐宴,而且还在下午继续进行答辩,一直举行到了华灯初上的时候。
这天李治晚上回殿的时候,已经累得话都说不出来了,但是脸上却是满满的笑容,显然对这个结果十分满意,连带还夸了李忠几句。
长孙颖给着他擦脸擦手的时候,心情也十分之好。因为今天的殿试用了不少她的点子,所以真正进行时,李治特例允许她坐在屏风后面旁听,她想问的问题,也偷偷写了下去,从晋阳公主那边问了过去。
今天见到那些士子们,基本上都是在历史上默默无闻的,但是除了一些死读书的之外,他们其他许多人还是极其有才华的。
我天朝泱泱大国,怎可能没有人才,不过是大多数没有出头的机会罢了。长孙颖在后面记下了人名,然后默默的想到,或者是今年,或者是过几年,她会一直注意这些人,在着合适的时候,把他们推一把的。
除此之外,既然李治对着李忠已经有了些好感,那么李忠那边也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第205章 余韵
这一次考试的成绩,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李治原本是想自己提题目的,但是事到临头,为了不激起世族出身的官员的反弹,最终还是按照礼部先前拟定的名次来,唯一不同的是,他按照殿试的成绩,自己在内心排了名,然后按照名次给予赏赐。有几个偏科严重,本在进士明经之外,但是在律法和田亩、经营上有特长的,也得到了赏赐。
“他们这次徇私的并不多,朕要找他们的把柄也不好找。”李治事后对着长孙颖嘟囔,“所以也就由着他们去了。只是我挑出的这些人,容后再做重用罢了。”
幸好这个时候没有不经过考试不能加入公务员队伍的条例,李治只要看上了人,想要封官还是很容易的。只是他能把人拉进去,站不站得住脚,却要靠那些人的本事了。
“若是徇私不多,证明礼部的官员还是恪尽职守的,陛下便不要再门户之见上着墨太多,以免偏颇。”长孙颖耐心劝慰道,她发现李治一直有这种毛病,若他不喜欢这个人,觉得这个人立身不正,便不会用。但实际上,这却是对于人才的一种极大浪费。总规划师说的好,黑猫白猫,只要能抓住老鼠的便是好猫。管朝廷官员出身的是寒族还是士族,属于长孙无忌阵营还是保皇党,只要是能吏,都要用。
被着长孙颖这么一浇冷水,李治却也缺了些兴头。他不再多辩,而是直接讲话题转到了别处,“不过经过这一试,朕却也真心觉得只有明经和进士两科真心有些少了。有些人对经义不擅,却有实干之才,漏之可惜,所以我准备再开算学,律学,农学,武举……”
李治当皇帝,自然会察觉到手下人手奇缺。但问题是每年考进来的进士却很多一时半会儿都找不到职位,只能慢慢排队等待。
对于李治来说,这个问题很难解,但是对于长孙颖来说,在见惯后世用人单位狂缺人而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后,这问题简直是小儿科。
简单的来说,就是供需不平衡引起的。李治需要的人才类型科举考试无法满足,而科举考试选拔出的人才,却又是大唐机器消化不了的。
简明扼要点比喻就是,一家大公司大约只需要十个总监一个ceo,但是他的hr却招了一百个应届毕业的工商管理以当ceo为理想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而他所需要的一千个技工却没有着落。因此无论是应聘者还是李治这个聘人的老板都感觉到非常痛苦。尤其是李治这个老板在没有被公司招录的简历中还找到了几分他所需要的技工人才,他想当然的都觉得自己的hr不合格,想要换掉。
但问题是,这种事情就算是换一千个hr也没办法解决。供需不对称而已。
以长孙颖的目光来看,古代的官员们太苦逼了,除了主业当官,主修玩弄心眼儿之外,辅修还得修一两门技术活才能当好这个官。例如她老爹长孙无忌,主业是宰相,辅修专业是法学专家;例如阎立本主业是当官,副业是画家、建筑家;例如像是张仲景这种,主业太守,副业大夫;至于像是张衡这种除了当官还兼任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的怪胎,虽然少矣,但却没有。
这个时候,还没有术业有专攻这个概念,所以每个官员都是多面手,既能玩宫斗的升级版权谋,又懂得兴修水利播种耕种治病救人绘画音乐……除了少数天才之外,大多数人都不可能完美的完成这一切。
所以,与其人人求全才,还不如在合适的地方放上偏才呢。
因此对于李治想要改革取士标准这点,长孙颖绝对赞成。只有门类宽了,人才才能广泛。不过设置专科的话,却觉得有些劳民伤财。
算数倒也罢了,工科、农科原本就是小门类,比小语种还小语种,专门为它设一科的话,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一旦取不到人才,很容易被继任者废除。这就像是历史上的科举制,曾经很有一段时间百花齐放,但最后却都归为一种一样。原因很简单,考试的人少了,那门科目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所以就算是要改革,长孙颖也不建议李治在冲动的情况下一口气开一大堆,她建议直接把这些并为一项“杂科”,然后再建议他在进士及第之后,对着进士们实行“岗前培训”。
拜着白居易啰嗦所赐,长孙颖对着唐朝进士及第之后的生活还是略有了解,知道这个时代与明清不同,考中进士不等于马上做官,而是要等候待选,这个时间长达三四年。如果能不及,可以继续考制课,考中可以做官。但是除了少数考霸,大部分考生都要考完排队等授官。
这在于长孙颖看来,是十分浪费的。能考中进士的人,都是千军万马杀出来的聪明人,不敢紧让他们挑上担子为大唐的繁荣发光发热,而是让他们吃饱喝足成天不是逛平康里就是宴饮,这简直是极大的不可忍受的浪费。
所以,必须给这些人进行岗前培训,然后飞快的把他们踢出去工作。
在公司里呆过的人一般都知道,新毕业的人的确是不堪大用,但是只要经过简单的岗前培训,都能很快上手。李治现在的问题就是,不经过岗前培训就让他们合格,这当然是痴人说梦了。有些时候,一些东西若是没有人教,只靠着他们自己领悟,容易被带歪了不说,还重复浪费资源。
李治作为一个抠门,对着长孙颖这个提议倒是很赞同。两人密谋了许久,然后李治自己写下了一份计划,不仅包括进士们,连着落榜那些人的去处他都安排好了,责令地方官员的幕僚必须优先从着这些落第考生中选取,如有人举收落第考生,落第考生可以弹劾。
在一个识字率不足十分之一的年代,每一个识字的考生都是珍贵的人力资源。除非他们自己不愿意当官,决心著书立说教书育人,要不然李治不会放过任意一个。
有着这么一系列的奖励措施,相信以后愿意考科举的人会越来越多。
除此之外,长孙颖提出的最重要一个建议,就是扩大科举的准入制度。
唐以来的科举制,虽然与先前的选官制度相比已经很进步了,但是在准入制度上还很严格,只有身家清白的农户与官宦子弟才有资格考试,其它工商杂类、娼优贱民类、正在服丧的,祖上以及自己有犯罪记录的,吏胥,僧道等,都没有考试资格。
这个政策显然极其不合理,远的不说,拿唐朝历史上最有名的诗人李白来说,他就因为祖上有人行商,所以没有参加考试的资格,一辈子不得不辗转往返于投谒的路上。
如果仅凭才学来说,他难道不比大部分参加考试的士子强吗?
这个时代读书是一件需要很大财力支撑的事情,朝廷规定可以考科举的两种人中,农恰恰是最没有经济实力在支持这项活动的。而他所禁止上的商人,胥吏,却会在经济发展中成为小市民阶级,拥有供孩子读书的能力。奴婢中也有一部分可以依靠在大户人家做事而读书识字,这些被禁止的阶层,识字率远远超过于农民,从着概率角度来说,他们中出现人才的几率会更高。
“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是我不能同意。”李治思索之后,却是对她的建议摇头。长孙颖不解,“为何?”
“因为农为国本,照你所说的生活水平,百姓已经低于胥吏婢仆之流,若是在这个上面也让他们屈居于下流,那么还有谁愿意做农人,谁愿意种地供养国家呢?社稷又会被置于何地?”李治叹息了一声,然后弹了弹她的头,“并非没有人想到这点,但是谁也不敢动摇国本。”
这就是基础产业和第一第二产业的区别了,长孙颖拧着眉头在那里想到,李治说的很有道理,农业问题永远是最大的问题,不管是现在还是一千多年后,这片土地的所有政策都会偏向于农民。
“我有一个办法,”长孙颖想了半天,忽然有了个权宜之计。
“什么?”李治十分好奇。
“我们可以赎买啊。从法律层面上规定商贾胥吏之流没有考试的资格,但是却可以让他们通过交钱的手段来赎买,这样一则可以招揽人群,二则可以增加收入,将着这笔钱投入到普通的私塾上去。”长孙颖举着手指,“此可谓一举两得,唯一有挂碍的就是你的名声。”
“这法子倒是可取,”李治略一想也领悟到其中的妙处了,普通小商贾穷困,也没有余钱供孩子读书。有企图心的那些个大商贾们,其实政策也挡不住他们的进取之心,只要他们舍得花钱,总有官员愿意为他们用修改户籍等方法伪造获得进入考场的。与其让贪官们把这笔钱贪了,不如皇帝明码标价,将钱用到值得用的地方。
“这倒是个好法子。”李治点了点头,“如何实施,却还要略费心思。”
他转头看着长孙颖正期待的看他的样子,忍不住伸手一揽,将着她抱过在在她额上一亲,“你还真是足智多谋,堪比子房了。”
“我就是个小女子,自己随便想想,随便说说,你也就随便听听,哪里比得上张良。”长孙颖翻了个白眼,笑着跟他逗乐,却没有丝毫畏惧之意。
按照道理来说,后宫干政是会引起皇后戒备的,要不然也不会有长孙皇后当年那句“后宫不干政”的谦词了。虽然她在说这种话之后,还是该管的就管,该说的就说,而她的继任者们也从来没有放弃过点评时事的权利。
但总的来说,后宫干政还是一件不宜太过的事情。
但是长孙颖如今在跟李治商量这些事时,却没有半分藏拙的意思。不是因为她相信李治对她的信任,而是拜着萧淑妃所赐知道自己的无害。
原先还担心会导致李治对于自己的防备,但是既然如今自己已无后,一切荣耀都犹如水上浮萍,李治根本不会防她,所以她便努力的显示自己“有用”的一面来。这样她自己愉快,李治也能得到帮助。
不管喜不喜欢,她与李治都在一条船上。能肆意实现自己的价值时,又能让着这条船变得越宽大,有何不可?
☆、第206章 后悔
科举制度的改革,好处要几年后才能显现,日前在群臣眼中,不过是皇帝不忿之下搞得一点儿小玩意,甚至因着晋阳公主以及几位皇子的出席,更显得非正式,除了博一点眼球之外,很快就被人忘记脑后了。
废后一事的余韵,才慢慢展开。
当初废后跟立妃诏书前后脚颁下去的时候,朝廷重臣们简直没几个敢看长孙无忌的脸。因为大家都知道长孙无忌醉翁之意不在酒,但谁想到临发招的时候被人釜底抽薪,这半上不下,别提多呕人了。
按照长孙无忌的棋路,是先废后,再立太子,再母凭子贵的要立太子养母为后。谁知道皇帝颠倒了顺序,废后之后便是立妃,让他的后招变成了废棋。
当然长孙无忌的气愤,不仅仅是因为长孙颖这招妙棋没有下到该下的地方,还在于这消息他早就知道,却无可奈何。
因为李治是按照程序来的,在这立妃时,也是将着长孙无忌先前为长孙颖造的势重新用了起来,列了长孙颖一串功绩,借此晋封。皇帝有理有据有节,长孙无忌先前就是依照礼法逼迫李治,如今李治以其之矛攻其之盾,长孙无忌不管心里头多么恼怒,也只能认了。
他总不能怪李治不按照他的计划出棋吧。
再说李治封了长孙颖为贵妃,在这后宫中就是仅次于皇后的存在了。这可谓是“皇恩浩荡”,他身为长孙颖的父亲,不但不能表露出半点不悦,还得“谢恩”。
废后一事本来让李治很郁闷的,但是看着长孙无忌那吃瘪的样子,他顿时觉得舒服了许多,向着长孙无忌表示感谢时,也更加“情真意切”。
不过长孙无忌可不是那么容易被打倒的人,在短暂的修整之后,他直接借着殿试的影响,夸皇长子李忠聪慧仁慈有远见,品行端方,求皇帝立李忠为太子。
长孙无忌的上书,让李治颇为措手不及了一下。他知道长孙无忌原本的招数就是这个,但他以为他用着封长孙颖为妃的法子拆了长孙无忌的后路,长孙无忌会稍理智的放下后招,等着长孙颖坐几年贵妃,攒够了威望之后再求立太子立皇后,却没想到长孙无忌压根儿没停下他的步伐。
他到底想要做什么?李治实在是想不通。长孙颖短期内晋封的难度太大,而一旦立太子便不得不立皇后,难道他只是为赌气,宁愿为他人做嫁衣
不过不管他如何猜测长孙无忌的心思,立太子一事又横亘在他面前,于是李治比以前更加心烦了。
因为,如果说皇后人选他心里头还有主意的话,那么太子人选,他当真是没半点头绪。毕竟他才做了四年的皇帝,自己业务都不熟练,并不觉得自己有很快立下继承人的必要。
而且,他也当真不知道要立谁。
李忠?他并不讨厌这个大儿子,虽然平日并不十分热络,但也是端着严父的架子而已。李孝,存在感极其薄弱,而且胆小如鼠,他一看就腻烦,再想到他是被王婵算计而来的,便更加不喜。李上金,乃萧淑妃之子,聪明伶俐,他倒是很看好这个儿子,但因为萧淑妃的倒台,这孩子在这个时候根本没有胜算,他当然不会选他。就算是可以的话,他到死想将着萧家调理顺之后,再看看他是否胜任。
至于皇四子,皇五子,年纪都还小,连名字都没起,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的才能,没道理绕过前面的选这两个。
从感情上来说,他还是希望长孙颖给他生个儿子,他觉得若是有个像她的儿子,一定是最适合这个位置的。
但是他知道,这只是想想而已。长孙无忌不除,他连立她为后都不敢,何谈立她的儿子为太子。
再说,她这辈子都不可能有孩子了。
李治看着自己的手,他想,人不到绝路时,总不会发现自己有多狠。那晚上他在那里帮她熬药时,脑袋其实一点都不晕,他无比清醒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以及这样做有怎样的后果,但却还是平静的做了那个决定。
不是不可以换掉药,但是他并没有冒那个风险。到底是真的为她好,还是借着“无可奈何,身不由己”将危险掐灭在萌芽阶段?
李治不愿意去想这个问题,他不是圣人,没有面上的那么善良无辜,他只能借着对长孙颖加倍的好,来弥补这一切。
他不愿意立太子,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内心的不安。每次他看着儿子们时,都会想起那个应该存在,却永远不会存在的孩子。
那个孩子,本该融合了他与她的血脉,成为最可爱也最幸福的天之骄子的。
李治本能的在逃避这事实,所以他与哪个儿子都没有过分偏爱。
李治自己坐了半天,想的都烦了,于是去找长孙颖。
她是他的忘忧草,不管多乱的心情,到她那里坐坐,总会平复。
其实若非李治是长孙颖的养子,他多半立就立了。因为只要权利还在自己手中,他随时都可以废太子。只是他知道,这宫廷倾轧,太子是唯一能上不能下的位置。一旦被废,前太子除了死路,别无可走。
那是她一手养大的孩子,若是死了,她肯定会很难过。
他舍不得她难过。
李治去长孙颖那里的时候,她正带着女儿跟李忠在庭中踢球,宫女太监们围了一堆,一个个颠着球送过去,大凤穿着红色的小袄,笑嘻嘻的满院子追着,笑声能飞到天上去。
李忠便在她身边站着,并不抢球,只是护着不要她摔倒。大凤可能觉得他挡着自己了,便推着要他走开,李忠也不恼,笑着离了两步,仍然护着她。
李治远远的站着看,以前不曾考虑过李忠当继承人,便从未想过这些。但是如今心里头将他勾选入了候选人中,再衡量他的言行,便也能看得出好来。
起码他对着弟弟妹妹们都非常照顾,很有长兄的风范,对着养母又十分孝顺。若他继位,自己不必担心别的孩子的安全。
长孙颖背对着李治,并没有察觉到他的到来,李忠护着妹妹刚好面对着李治,冷不丁抬头看到李治站在对面,下意识的叫了声“父亲”,然后拉住了大凤。
“耶耶!”大凤看到李治,兴奋的一颠颠的跑来,抓着他的衣服就想往她身上爬。李治笑着搂住任她把自己当大树玩,长孙颖也转过身来,对他露出了浅浅的微笑。
李治在她的笑容中抱起了女儿,心里头却遗憾的想着,若他与她身边儿女环绕,那该多好……
作者有话要说:现在李治已经有五个儿子了,李忠是长孙颖身边宫女生的,李孝是王皇后那边的,历史上的三子被蝴蝶掉了,所以李上金变成了萧淑妃的儿子。至于四、五,是蝴蝶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