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突厥来的使臣其实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颉利的人,一部分是突利的人。要是以前,凭借颉利的威望。突利根本没有插手的机会。哪怕突利暗地里交好李世民。
不过颉利在梁师都那场战役中战败,给了突利一个机会,在突厥,地位和战功是密不可分的。想要坐稳可汗的宝座,必要要一刀一枪的打出来。草原上强者为尊,每次争夺可汗之位都伴随着杀戮。
放牧国家不比农耕国家,每一场战争的失败就意味着几个氏族的崩溃,人们的愤怒就会聚集到可汗身上。不能带领他们打胜仗,那就只有换可汗了。
颉利也明白这个道理,战败后,他立刻回到了他的氏族,夏州位于突厥东部,是突利小可汗的地盘。
他虽然是突利的叔叔,但两人的关系可算不上,颉利也一直是突利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的削弱突利的实力。毕竟曾经的老可汗是突利的父亲,曾经只是因为年幼,这个可汗之位才落在他身上。突利渐渐长大,他自然有些不安。更何况他想将可汗之位传给他的儿子。突利就成了最大的障碍。
对中原王朝,颉利从来没有小视过,隋朝杨广可一直都是将突厥花式吊打。直到中原内乱,他们才敢进中原劫掠。
如今中原再次统一,就成了一块硬骨头。很难讨到好处。颉利就将突利放了过来。压制他的发展。
如今他在突利的地盘战败,没有多少兵将,他可不敢多留。
更何况和他一起出征,损失惨重的几个大氏族未尝没有生出别样的想法。只可惜颉利跑的太快,直接回了本部,没给他们机会。
突利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联络不少不得意,受到颉利排斥的氏族,向大唐寻求援助。虽然不是无偿的,也足够突利满意了,有了唐朝的援助,突利胆子也大了起来,直接宣告他要夺取可汗之位,颉利已经老了,不适合继续坐在可汗的位子上了。
刚开始,突利处于下风,毕竟颉利有着大氏族的支持。
不过颉利为了保存本部兵马,让其他氏族打头阵。引起了大氏族的不满。本来这次和唐朝的战争就损失了大量的青壮,一点好处都没得到,这次又让他们卖命,颉利却躲在后面,哪有这么好的事。
就算草原上换个可汗,他们的地位依然不会改变,只要他们手中有人,氏族的力量够强。相反,就算他们帮助颉利保住了可汗之位,他们自己的氏族却损失惨重,能不能有现在的地位就说不定了。草原上从来都是弱肉强食,仁慈就是个笑话,有这样想法的人活不长久。
更何况颉利一直都在想着削弱他们这些大氏族的权利,他们自然不会傻傻的为颉利效命。
当然他们也没有投靠突利,只是退出了这次争权夺利的战争,冷眼旁观。突厥的情况就和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差不多,每个氏族都有这属于自己的人口和武装。谁做可汗都不可能无理由的针对他们。
颉利的愤怒和怨恨,他们根本不在乎。毕竟在夏州败给唐朝,让颉利的声望大损,在想像以前一样控制突厥,根本不可能。
颉利本部确实是强,绝对是草原上最大的部族。不过突利身边可聚集了不少小氏族,虽然战斗力比不过颉利本部的人马。但兵器好,人多。大氏族旁观后。突利占据了优势。
步步紧逼,让颉利疲于应付。颉利也明白继续这么下去,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面对这种情况,颉利狠下心,许给了那些大氏族大量的利益和财富。让他们出手。
不过大多数都拒接了。并且联合起来要求颉利和突利讲和。实在是草原经不起折腾了。颉利和突利大战两个多月,草场被折腾的不成样子。牛羊是他们的生存根本。在这么打下去,到冬天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内战的情况下可没机会出去劫掠。旁边还有唐朝虎视眈眈。
两年前他们打到大唐都城,谁知道唐朝会不会借此机会报复?
颉利知道,他要是答应下来,可汗就只是个名头了,能控制的部族也只剩本部。声势也要被突利压住。
可是他根本没有选择,同意了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不同意,这几个大氏族很可能和突利联合,尽快结束这场内乱。
一名大氏族族长亲自去见突利,说明利害,并让颉利付出了大量的好处,钱财、美女和地盘等等。
突利也明白这种情况,虽然没将颉利掀下马,但有大氏族从中作梗,这个目标很难达到。
另外他已经得到了足够多的好处了,再多就要消化不良了,地盘也是要大量的人来经营的。汉人奴隶让他用来向唐朝购买兵器了。人口极为稀缺。他又提出了几个条件。
那个大氏族族长没有丝毫犹豫就同意了下来,又不用他们付出。他没有丝毫心里压力。
这些大氏族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如果有机会,谁愿意屈居人下?以前阿史那氏(颉利和突利的氏族)的实力够强。他们为了氏族的生存只能依附。虽然如今依然是这样,但阿史那氏如今分裂内斗。他们未尝没有机会。
要是让突利乘胜追击,灭掉颉利,凭借着大胜的声望,突利稳稳的能坐上可汗的宝座。
不过这时候突厥各自为政,很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觊觎。草原上不用担心,些许小国还没他们一个氏族的实力强。(吐谷浑、高昌等国都是突厥的附属,这时候实力很弱,等唐朝灭掉突厥后,他们得到了草场,大量的地盘,才发展起来。可以说,这时候,突厥是草原上唯一的王者。)
唯一值得他们担心的就是东方的唐朝了,两国之间仇恨可不小,要是以前,他们并不担心。可经过夏州那场战役之后,他们对唐朝不敢有丝毫小视,隐隐还有些畏惧。
商量了一番之后,争得颉利和突利的同意,遣使入唐。讲和。
不过颉利在梁师都那场战役中战败,给了突利一个机会,在突厥,地位和战功是密不可分的。想要坐稳可汗的宝座,必要要一刀一枪的打出来。草原上强者为尊,每次争夺可汗之位都伴随着杀戮。
放牧国家不比农耕国家,每一场战争的失败就意味着几个氏族的崩溃,人们的愤怒就会聚集到可汗身上。不能带领他们打胜仗,那就只有换可汗了。
颉利也明白这个道理,战败后,他立刻回到了他的氏族,夏州位于突厥东部,是突利小可汗的地盘。
他虽然是突利的叔叔,但两人的关系可算不上,颉利也一直是突利为眼中钉,肉中刺。千方百计的削弱突利的实力。毕竟曾经的老可汗是突利的父亲,曾经只是因为年幼,这个可汗之位才落在他身上。突利渐渐长大,他自然有些不安。更何况他想将可汗之位传给他的儿子。突利就成了最大的障碍。
对中原王朝,颉利从来没有小视过,隋朝杨广可一直都是将突厥花式吊打。直到中原内乱,他们才敢进中原劫掠。
如今中原再次统一,就成了一块硬骨头。很难讨到好处。颉利就将突利放了过来。压制他的发展。
如今他在突利的地盘战败,没有多少兵将,他可不敢多留。
更何况和他一起出征,损失惨重的几个大氏族未尝没有生出别样的想法。只可惜颉利跑的太快,直接回了本部,没给他们机会。
突利自然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联络不少不得意,受到颉利排斥的氏族,向大唐寻求援助。虽然不是无偿的,也足够突利满意了,有了唐朝的援助,突利胆子也大了起来,直接宣告他要夺取可汗之位,颉利已经老了,不适合继续坐在可汗的位子上了。
刚开始,突利处于下风,毕竟颉利有着大氏族的支持。
不过颉利为了保存本部兵马,让其他氏族打头阵。引起了大氏族的不满。本来这次和唐朝的战争就损失了大量的青壮,一点好处都没得到,这次又让他们卖命,颉利却躲在后面,哪有这么好的事。
就算草原上换个可汗,他们的地位依然不会改变,只要他们手中有人,氏族的力量够强。相反,就算他们帮助颉利保住了可汗之位,他们自己的氏族却损失惨重,能不能有现在的地位就说不定了。草原上从来都是弱肉强食,仁慈就是个笑话,有这样想法的人活不长久。
更何况颉利一直都在想着削弱他们这些大氏族的权利,他们自然不会傻傻的为颉利效命。
当然他们也没有投靠突利,只是退出了这次争权夺利的战争,冷眼旁观。突厥的情况就和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差不多,每个氏族都有这属于自己的人口和武装。谁做可汗都不可能无理由的针对他们。
颉利的愤怒和怨恨,他们根本不在乎。毕竟在夏州败给唐朝,让颉利的声望大损,在想像以前一样控制突厥,根本不可能。
颉利本部确实是强,绝对是草原上最大的部族。不过突利身边可聚集了不少小氏族,虽然战斗力比不过颉利本部的人马。但兵器好,人多。大氏族旁观后。突利占据了优势。
步步紧逼,让颉利疲于应付。颉利也明白继续这么下去,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面对这种情况,颉利狠下心,许给了那些大氏族大量的利益和财富。让他们出手。
不过大多数都拒接了。并且联合起来要求颉利和突利讲和。实在是草原经不起折腾了。颉利和突利大战两个多月,草场被折腾的不成样子。牛羊是他们的生存根本。在这么打下去,到冬天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内战的情况下可没机会出去劫掠。旁边还有唐朝虎视眈眈。
两年前他们打到大唐都城,谁知道唐朝会不会借此机会报复?
颉利知道,他要是答应下来,可汗就只是个名头了,能控制的部族也只剩本部。声势也要被突利压住。
可是他根本没有选择,同意了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不同意,这几个大氏族很可能和突利联合,尽快结束这场内乱。
一名大氏族族长亲自去见突利,说明利害,并让颉利付出了大量的好处,钱财、美女和地盘等等。
突利也明白这种情况,虽然没将颉利掀下马,但有大氏族从中作梗,这个目标很难达到。
另外他已经得到了足够多的好处了,再多就要消化不良了,地盘也是要大量的人来经营的。汉人奴隶让他用来向唐朝购买兵器了。人口极为稀缺。他又提出了几个条件。
那个大氏族族长没有丝毫犹豫就同意了下来,又不用他们付出。他没有丝毫心里压力。
这些大氏族也有着自己的小心思,如果有机会,谁愿意屈居人下?以前阿史那氏(颉利和突利的氏族)的实力够强。他们为了氏族的生存只能依附。虽然如今依然是这样,但阿史那氏如今分裂内斗。他们未尝没有机会。
要是让突利乘胜追击,灭掉颉利,凭借着大胜的声望,突利稳稳的能坐上可汗的宝座。
不过这时候突厥各自为政,很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觊觎。草原上不用担心,些许小国还没他们一个氏族的实力强。(吐谷浑、高昌等国都是突厥的附属,这时候实力很弱,等唐朝灭掉突厥后,他们得到了草场,大量的地盘,才发展起来。可以说,这时候,突厥是草原上唯一的王者。)
唯一值得他们担心的就是东方的唐朝了,两国之间仇恨可不小,要是以前,他们并不担心。可经过夏州那场战役之后,他们对唐朝不敢有丝毫小视,隐隐还有些畏惧。
商量了一番之后,争得颉利和突利的同意,遣使入唐。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