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大的仪仗过府停驻,尚书府内的人早已等不及了。三进堂的宅子,直接侯在了前门大院中。
只待那轿中女子一落轿,便能看见那院内守候的二老。
刘怀柔一进院,便“扑通”一声跪下:“父亲,母亲……”
刘书易赶紧道:“这可使不得,你如今嫁入了东宫,不可再随意行这样的大礼。”
刘怀柔眼中噙着碎泪,点点头。一行人在前院行了一圈规矩后,才进了屋。
“纵是嫁了太子殿下,女儿也受父母养育之恩。容女儿向父母大人行家礼。”刘怀柔捧茶跪道。
养女十数载,一朝为人妇。
刘书易也不免额纹颤动:“好,好。”
刘怀柔奉茶之后,他们才赶紧搀道:“快起来罢。”
以后深宫大院,父女俩见面的机会,便更少了。
思及于此,父女二人相顾盈泪满眶。
下人们也做足了回门的流程后,才相继退去。
屋里总算能清静的说些家常话。
“入了宫,嫁了皇家,便要时刻守着规矩。可不要再随着性子来。”再多的话也只化作一句父母的嘱咐。
“是,女儿不会辱没父母大人的教诲。”
“宫里可还习惯?有什么缺的,随时找人来捎个信?”刘书易特意问道:“太子对你可好?”
“宫里什么都不缺,就是想家得厉害。”刘怀柔抿了抿唇,有些黯然的道:“太子倒是遣人送了几回东西。只是……太子本人连院门都还没进过哩。”
刘书易眼底一压,但这似乎并不让他意外。
“听说太子殿下近日政务缠身,所以不管是我还是那黄门侍郎家的,都没见上太子一面。今日是皇后娘娘召见,才算见着了。”
新婚入宫三日,礼数排场周全,但人情上却俨然受了冷落。
那其间的等待和忐忑是何种滋味。刘书易能感受到女儿的委屈。
刘书易沉思了半晌,才叹道:“皇后娘娘与皇上赐婚,虽不是太子正妃,但也是仅次半步。这对于我们刘家,已经算是恩典了。这为妻之道、和为臣之道一样。不要贪心太多,只要安守本分,自然会水到渠成。太子虽然政务上还需磨砺……但他性情和顺,不会苛待于你。这点,为父还是放心的。”
刘怀柔眼神一黯:“父亲要我恪言慎行,女儿都记得。但这几日,女儿是真委屈。入宫那天,需由太子揭盖头。但太子根本没踏入东宫。为守着规矩,女儿连喜服都没敢脱。一屋奴才跟着我靠着床坐了一夜。女儿刚入宫,不敢给皇后娘娘落下不安分的印象。所以这几日,除了给皇后娘娘请安,就是在屋里等着。生怕多走了一步路,多说了一句话。就这么苦苦等了三天,也没人来问候一声。女儿实在想家。”
刘怀柔说着,泪花已泛上眼眶。
虽说她家也不是多么显赫的大家族,但好歹也是三品尚书府内的闺秀小姐。家教虽严厉,但也没让她吃过什么苦。
哪一个女子不对自己的婚姻抱有期待和幻想?没想到这才刚入宫,就将一腔热情撕了个破碎,也是让她始料未及。
刘书易沉思了片刻,却没有问及太子,反而问:“皇后娘娘……可有说过什么?”
“皇后娘娘接连几次派人来送些燕窝羹汤,锦缎首饰之类。听说黄门侍郎家的那位,也一模一样。问安时,也只跟我们聊了些家常,但每次话也不多。问了几次父亲喜欢读什么书,家里种了哪些花。除此外,也就没什么了。”
刘怀柔又道:“在皇后娘娘那里,人情上只觉着娘娘待人处事很有分寸。但若真是按照宫里的规矩来,朱良媛的品级比我低,凭什么能与我平起平坐?宫里不是最讲究上下尊卑么?”
分寸二字,便很玄妙。即是不觉得受了冷落,但也没有感受到过分热情。这若即若离,才让人忐忑难猜。
皇后极少有苛刻之举,这既是皇后的大度,也是气派。所以即便她有心为难谁,在明面上也不会让人挑出刺来。
但刘书易已从女儿的只言片语中,听出了内容。
皇后可以一视同仁,但这份公平,在某些时候,恰恰就不是公平。如何转换,只在她一念之间。
皇后这是在正式向他提出疑问,他需要做选择。
刘书易思索许久,神思复杂的叹了口气:“在宫里,尤其是后宫,尊卑就是规矩。委屈你了。”
“母亲说,嫁了人家,总会受些委屈。女儿也已有所准备。只是……我有些担心的,皇后娘娘会不会……不喜欢我?”刘怀柔踟蹰道:“其实有一事,女儿未向父亲大人说。在赏花秋宴时,我曾与永宁县君……产生了一点隔阂。会不会是那次的事,永宁县君告知了皇后娘娘,所以……”
这跟那些后宅的事都没有多大关系。刘书易很清楚。
但前朝的事,他不能与女儿言明。
刘书易沉思了好一会,才深深叹道:“你嫁给太子,是皇上的旨意,我们也只能谢恩遵旨。无论何时,为父都会尽力护你周全。但柔儿你要明白,地位尊卑之上还有国家法度。为父身为都官尚书,手下判错一个案子,就有多少人人头落地。他们又何尝没有父母妻儿?为父不能为了自己的孩子,去伤害别人的孩子。不能为了自己的家人,去坏了国家的正义纲常。是我让你受了些委屈,但我一直教育你遵规矩,明事理,相信你以后会明白的。”
刘怀柔并不明白,她不晓得为什么父亲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歉意?
“父亲为官清正,女儿一直引以为傲。父亲何曾让我受委屈?”
刘书易道:“总之你记得,在宫里稳重行事,凡事莫要强出头。我与你母亲,不求你成为那枝头凤凰,只愿你安稳一生就好。”
“女儿记得了。”刘怀柔又道:“不过父亲,此前就听闻太子殿下,似乎很倾心于那位永宁县君,这几日也以与她议政为由,连东宫都没有回来。我又不慎得罪过她,若她记在了心上,皇后娘娘和太子那里……女儿实在担心。”
刘书易听出她语中的不安。
只待那轿中女子一落轿,便能看见那院内守候的二老。
刘怀柔一进院,便“扑通”一声跪下:“父亲,母亲……”
刘书易赶紧道:“这可使不得,你如今嫁入了东宫,不可再随意行这样的大礼。”
刘怀柔眼中噙着碎泪,点点头。一行人在前院行了一圈规矩后,才进了屋。
“纵是嫁了太子殿下,女儿也受父母养育之恩。容女儿向父母大人行家礼。”刘怀柔捧茶跪道。
养女十数载,一朝为人妇。
刘书易也不免额纹颤动:“好,好。”
刘怀柔奉茶之后,他们才赶紧搀道:“快起来罢。”
以后深宫大院,父女俩见面的机会,便更少了。
思及于此,父女二人相顾盈泪满眶。
下人们也做足了回门的流程后,才相继退去。
屋里总算能清静的说些家常话。
“入了宫,嫁了皇家,便要时刻守着规矩。可不要再随着性子来。”再多的话也只化作一句父母的嘱咐。
“是,女儿不会辱没父母大人的教诲。”
“宫里可还习惯?有什么缺的,随时找人来捎个信?”刘书易特意问道:“太子对你可好?”
“宫里什么都不缺,就是想家得厉害。”刘怀柔抿了抿唇,有些黯然的道:“太子倒是遣人送了几回东西。只是……太子本人连院门都还没进过哩。”
刘书易眼底一压,但这似乎并不让他意外。
“听说太子殿下近日政务缠身,所以不管是我还是那黄门侍郎家的,都没见上太子一面。今日是皇后娘娘召见,才算见着了。”
新婚入宫三日,礼数排场周全,但人情上却俨然受了冷落。
那其间的等待和忐忑是何种滋味。刘书易能感受到女儿的委屈。
刘书易沉思了半晌,才叹道:“皇后娘娘与皇上赐婚,虽不是太子正妃,但也是仅次半步。这对于我们刘家,已经算是恩典了。这为妻之道、和为臣之道一样。不要贪心太多,只要安守本分,自然会水到渠成。太子虽然政务上还需磨砺……但他性情和顺,不会苛待于你。这点,为父还是放心的。”
刘怀柔眼神一黯:“父亲要我恪言慎行,女儿都记得。但这几日,女儿是真委屈。入宫那天,需由太子揭盖头。但太子根本没踏入东宫。为守着规矩,女儿连喜服都没敢脱。一屋奴才跟着我靠着床坐了一夜。女儿刚入宫,不敢给皇后娘娘落下不安分的印象。所以这几日,除了给皇后娘娘请安,就是在屋里等着。生怕多走了一步路,多说了一句话。就这么苦苦等了三天,也没人来问候一声。女儿实在想家。”
刘怀柔说着,泪花已泛上眼眶。
虽说她家也不是多么显赫的大家族,但好歹也是三品尚书府内的闺秀小姐。家教虽严厉,但也没让她吃过什么苦。
哪一个女子不对自己的婚姻抱有期待和幻想?没想到这才刚入宫,就将一腔热情撕了个破碎,也是让她始料未及。
刘书易沉思了片刻,却没有问及太子,反而问:“皇后娘娘……可有说过什么?”
“皇后娘娘接连几次派人来送些燕窝羹汤,锦缎首饰之类。听说黄门侍郎家的那位,也一模一样。问安时,也只跟我们聊了些家常,但每次话也不多。问了几次父亲喜欢读什么书,家里种了哪些花。除此外,也就没什么了。”
刘怀柔又道:“在皇后娘娘那里,人情上只觉着娘娘待人处事很有分寸。但若真是按照宫里的规矩来,朱良媛的品级比我低,凭什么能与我平起平坐?宫里不是最讲究上下尊卑么?”
分寸二字,便很玄妙。即是不觉得受了冷落,但也没有感受到过分热情。这若即若离,才让人忐忑难猜。
皇后极少有苛刻之举,这既是皇后的大度,也是气派。所以即便她有心为难谁,在明面上也不会让人挑出刺来。
但刘书易已从女儿的只言片语中,听出了内容。
皇后可以一视同仁,但这份公平,在某些时候,恰恰就不是公平。如何转换,只在她一念之间。
皇后这是在正式向他提出疑问,他需要做选择。
刘书易思索许久,神思复杂的叹了口气:“在宫里,尤其是后宫,尊卑就是规矩。委屈你了。”
“母亲说,嫁了人家,总会受些委屈。女儿也已有所准备。只是……我有些担心的,皇后娘娘会不会……不喜欢我?”刘怀柔踟蹰道:“其实有一事,女儿未向父亲大人说。在赏花秋宴时,我曾与永宁县君……产生了一点隔阂。会不会是那次的事,永宁县君告知了皇后娘娘,所以……”
这跟那些后宅的事都没有多大关系。刘书易很清楚。
但前朝的事,他不能与女儿言明。
刘书易沉思了好一会,才深深叹道:“你嫁给太子,是皇上的旨意,我们也只能谢恩遵旨。无论何时,为父都会尽力护你周全。但柔儿你要明白,地位尊卑之上还有国家法度。为父身为都官尚书,手下判错一个案子,就有多少人人头落地。他们又何尝没有父母妻儿?为父不能为了自己的孩子,去伤害别人的孩子。不能为了自己的家人,去坏了国家的正义纲常。是我让你受了些委屈,但我一直教育你遵规矩,明事理,相信你以后会明白的。”
刘怀柔并不明白,她不晓得为什么父亲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歉意?
“父亲为官清正,女儿一直引以为傲。父亲何曾让我受委屈?”
刘书易道:“总之你记得,在宫里稳重行事,凡事莫要强出头。我与你母亲,不求你成为那枝头凤凰,只愿你安稳一生就好。”
“女儿记得了。”刘怀柔又道:“不过父亲,此前就听闻太子殿下,似乎很倾心于那位永宁县君,这几日也以与她议政为由,连东宫都没有回来。我又不慎得罪过她,若她记在了心上,皇后娘娘和太子那里……女儿实在担心。”
刘书易听出她语中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