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死后,审配等人主持丧事,袁尚继任冀州之主,自封为大司马将军,遣人去给正在驰援道路上的袁谭报丧。
袁谭接到消息后,惊恸万分,急忙找来郭图、辛评商议,是否立即动身,为父奔丧。
两人商讨片刻之后,郭图说道:“大公子不在冀州主事,三公子必以审配、逢纪为谋,自承主公基业,行军当速,也应防备不测。”
袁谭本就是没有主张的人,听了这番话后,更是不知如何是好,连忙问道:“两位先生请教我,该如何做?”
“大公子莫慌,吾等可屯兵城外,观其动静,再做打算。”辛评说道。
袁谭听从二人的建议,加快行军速度,不一日来到冀州城外,驻军完毕之后,派遣郭图进城,打探详情。
郭图进城之后,见了袁尚,袁尚问道:“公则先生,为何吾兄不进城来?”
“大公子闻听主公薨落,悲愤交加,抱病在卧,只能在军中养病,遂不能相见。”郭图神色无异的答道。
袁尚丝毫没有在乎袁谭是否得病,只是说道:“吾受父亲遗命,执掌冀州、青州二州事,如今赵贼屯兵黎阳,大军压境,加封兄为车骑将军,为前部,吾随后便调兵接应。”
郭图一听,再往旁边一看,知道这个主意必定是审配和逢纪二人出的,便不动声色的说道:“奉大司马之令,只是军中无人商议破敌良策,望乞审正南、逢元图二人为辅。”
审配、逢纪一听,心中大惊,还未等开口拒绝,袁尚倒是摆手说道:“吾亦依仗二位先生早晚为吾出谋划策,怎能离吾而去?”
郭图不为所动,依然说道:“若欲抵挡赵军,必需良谋才行,既是如此,不如于二人内遣一人相助,如何?”
袁尚不得已,便道:“既是如此,二位先生谁愿去吾兄军中相助?”
审配、逢纪都不笨,怎么可能置身危险之中呢,两人都默不作声,没人愿意去。
郭图没有说话,只不过嘴角却微微扬起,袁尚看在眼里,很不舒服,于是说道:“汝二人做阄,谁拈着,谁便去。”
两人随即拈阄,结果逢纪运气不佳,于是袁尚命逢纪赍印绶,随郭图一起,出城来到袁谭军中。
等见到袁谭之后,逢纪心中已经凉了大半,因为袁谭没病,这就意味着肯定有什么阴谋了。
逢纪战战兢兢的将袁尚加封的车骑将军印绶递给袁谭,果不其然,袁谭见后大怒,立即便命人将逢纪拖出去斩首。
郭图见状,连忙将袁谭拦住,悄悄说道:“如今赵军压境,不如留着他,以安三公子之心,待破赵之后,再斩不迟。”
袁谭听从了郭图的建议,将逢纪留在军中,然后大军开拔。前往黎阳。
此时驻守在黎阳的太史慈听闻之后,亦出兵列阵,与袁谭大军相持。
袁谭命手下大将丁泽前去搦战,太史慈亲自出迎,二将战不数合,丁泽便被太史慈一戟刺杀。
张郃、高览趁势掩杀,袁谭大败,收拢败军,后退三十里下寨,遣人向袁尚求救。
袁尚得到长兄的求援,叫来审配商议,审配道:“恐袁谭势大,对主公造成威胁,不如只给五千兵马便罢。”
袁尚接受审配的意见,派了五千余人赶往黎阳,增援袁谭。
只是这个消息,早就被赵迁的飞讯营军士探得,飞马报之了太史慈。
太史慈当机立断,命张郃、高览率领轻骑,绕过袁谭大营,在袁尚援军的来路之上埋伏。
等袁尚的五千兵马进入了张郃、高览的埋伏之中后,两军前后夹击,将五千人尽数杀尽!
袁谭得知袁尚只发了五千兵马,而且还在半路被截杀,心中大怒,当即便要斩杀留在自己营中的逢纪。
逢纪惊惧,连忙求饶道:“请将军息怒,容在下作书致主公,吾料主公必亲自将兵而至!”
“好,既是如此,还不赶紧修书去!”袁谭喝道。
逢纪回到自己营中,连忙写好书信,差人往邺城送去,请求发兵救援。
“正南,还发兵吗?”袁尚问道。
审配想了一会儿,摇头道:“以吾之见,之前袁谭不与主公争夺冀州,是因为赵军压境,若是助其退赵,则必来争夺冀州,不如不发兵,借赵迁之手,将其除之。”
“正南妙计,正合吾意。”袁尚点头同意。
袁谭得到消息后,勃然大怒,立斩逢纪,这次郭图也不再阻拦,可怜逢纪愚忠一世,却被袁尚抛弃,含恨而亡。
随后,袁谭将郭图唤来,道:“袁尚不发救兵,吾难以抵挡赵军,不若投降,借其力量,攻取袁尚,如何?”
郭图轻叹一声,点头同意,于是袁谭便开始着手准备投降的事宜。
只是此事消息走漏,军中有人跑回邺城,将袁谭要投降的事情告诉了袁尚,袁尚急忙又将审配招来商议。
“吾兄竟然要去投降赵迁,如之奈何?”袁尚急道。
审配听后,眉头紧皱,道:“若是袁谭投降,与赵迁一起来攻打冀州,那可就危险了。”
“这是当然,可是如之奈何?”袁尚显得非常着急。
审配摆摆手道:“袁谭投降非是真心,只是主公为救援而气愤为之,趁其还未与赵军取得联系,赶紧发兵救援,或可来得及。”
袁尚没有再做犹豫,亲自率领三万兵马,往黎阳敢去,同时派人通知袁谭,生怕他投降了赵迁。
而邺城,袁尚则交给了审配以及大将苏由守卫。
正在犹豫是否投降的袁谭,收到袁尚亲自统兵来援的消息,转怒为喜,连忙派人接应,两军驻定,互为犄角。
不过就算是袁尚来援,又怎会是太史慈、张郃、高览的对手,两军时不时的对战,袁军输多胜少。
不过,袁谭、袁尚兄弟二人联手,总算是抵挡住了太史慈进攻的步伐,倒也算是兄弟齐心抗敌了。
消息传到晋阳之后,张飞大怒,主动请缨,带兵前往黎阳,要一举攻破邺城,拿下冀州。
只不过,赵迁没有同意,而是采纳了郭嘉的意见。
袁谭接到消息后,惊恸万分,急忙找来郭图、辛评商议,是否立即动身,为父奔丧。
两人商讨片刻之后,郭图说道:“大公子不在冀州主事,三公子必以审配、逢纪为谋,自承主公基业,行军当速,也应防备不测。”
袁谭本就是没有主张的人,听了这番话后,更是不知如何是好,连忙问道:“两位先生请教我,该如何做?”
“大公子莫慌,吾等可屯兵城外,观其动静,再做打算。”辛评说道。
袁谭听从二人的建议,加快行军速度,不一日来到冀州城外,驻军完毕之后,派遣郭图进城,打探详情。
郭图进城之后,见了袁尚,袁尚问道:“公则先生,为何吾兄不进城来?”
“大公子闻听主公薨落,悲愤交加,抱病在卧,只能在军中养病,遂不能相见。”郭图神色无异的答道。
袁尚丝毫没有在乎袁谭是否得病,只是说道:“吾受父亲遗命,执掌冀州、青州二州事,如今赵贼屯兵黎阳,大军压境,加封兄为车骑将军,为前部,吾随后便调兵接应。”
郭图一听,再往旁边一看,知道这个主意必定是审配和逢纪二人出的,便不动声色的说道:“奉大司马之令,只是军中无人商议破敌良策,望乞审正南、逢元图二人为辅。”
审配、逢纪一听,心中大惊,还未等开口拒绝,袁尚倒是摆手说道:“吾亦依仗二位先生早晚为吾出谋划策,怎能离吾而去?”
郭图不为所动,依然说道:“若欲抵挡赵军,必需良谋才行,既是如此,不如于二人内遣一人相助,如何?”
袁尚不得已,便道:“既是如此,二位先生谁愿去吾兄军中相助?”
审配、逢纪都不笨,怎么可能置身危险之中呢,两人都默不作声,没人愿意去。
郭图没有说话,只不过嘴角却微微扬起,袁尚看在眼里,很不舒服,于是说道:“汝二人做阄,谁拈着,谁便去。”
两人随即拈阄,结果逢纪运气不佳,于是袁尚命逢纪赍印绶,随郭图一起,出城来到袁谭军中。
等见到袁谭之后,逢纪心中已经凉了大半,因为袁谭没病,这就意味着肯定有什么阴谋了。
逢纪战战兢兢的将袁尚加封的车骑将军印绶递给袁谭,果不其然,袁谭见后大怒,立即便命人将逢纪拖出去斩首。
郭图见状,连忙将袁谭拦住,悄悄说道:“如今赵军压境,不如留着他,以安三公子之心,待破赵之后,再斩不迟。”
袁谭听从了郭图的建议,将逢纪留在军中,然后大军开拔。前往黎阳。
此时驻守在黎阳的太史慈听闻之后,亦出兵列阵,与袁谭大军相持。
袁谭命手下大将丁泽前去搦战,太史慈亲自出迎,二将战不数合,丁泽便被太史慈一戟刺杀。
张郃、高览趁势掩杀,袁谭大败,收拢败军,后退三十里下寨,遣人向袁尚求救。
袁尚得到长兄的求援,叫来审配商议,审配道:“恐袁谭势大,对主公造成威胁,不如只给五千兵马便罢。”
袁尚接受审配的意见,派了五千余人赶往黎阳,增援袁谭。
只是这个消息,早就被赵迁的飞讯营军士探得,飞马报之了太史慈。
太史慈当机立断,命张郃、高览率领轻骑,绕过袁谭大营,在袁尚援军的来路之上埋伏。
等袁尚的五千兵马进入了张郃、高览的埋伏之中后,两军前后夹击,将五千人尽数杀尽!
袁谭得知袁尚只发了五千兵马,而且还在半路被截杀,心中大怒,当即便要斩杀留在自己营中的逢纪。
逢纪惊惧,连忙求饶道:“请将军息怒,容在下作书致主公,吾料主公必亲自将兵而至!”
“好,既是如此,还不赶紧修书去!”袁谭喝道。
逢纪回到自己营中,连忙写好书信,差人往邺城送去,请求发兵救援。
“正南,还发兵吗?”袁尚问道。
审配想了一会儿,摇头道:“以吾之见,之前袁谭不与主公争夺冀州,是因为赵军压境,若是助其退赵,则必来争夺冀州,不如不发兵,借赵迁之手,将其除之。”
“正南妙计,正合吾意。”袁尚点头同意。
袁谭得到消息后,勃然大怒,立斩逢纪,这次郭图也不再阻拦,可怜逢纪愚忠一世,却被袁尚抛弃,含恨而亡。
随后,袁谭将郭图唤来,道:“袁尚不发救兵,吾难以抵挡赵军,不若投降,借其力量,攻取袁尚,如何?”
郭图轻叹一声,点头同意,于是袁谭便开始着手准备投降的事宜。
只是此事消息走漏,军中有人跑回邺城,将袁谭要投降的事情告诉了袁尚,袁尚急忙又将审配招来商议。
“吾兄竟然要去投降赵迁,如之奈何?”袁尚急道。
审配听后,眉头紧皱,道:“若是袁谭投降,与赵迁一起来攻打冀州,那可就危险了。”
“这是当然,可是如之奈何?”袁尚显得非常着急。
审配摆摆手道:“袁谭投降非是真心,只是主公为救援而气愤为之,趁其还未与赵军取得联系,赶紧发兵救援,或可来得及。”
袁尚没有再做犹豫,亲自率领三万兵马,往黎阳敢去,同时派人通知袁谭,生怕他投降了赵迁。
而邺城,袁尚则交给了审配以及大将苏由守卫。
正在犹豫是否投降的袁谭,收到袁尚亲自统兵来援的消息,转怒为喜,连忙派人接应,两军驻定,互为犄角。
不过就算是袁尚来援,又怎会是太史慈、张郃、高览的对手,两军时不时的对战,袁军输多胜少。
不过,袁谭、袁尚兄弟二人联手,总算是抵挡住了太史慈进攻的步伐,倒也算是兄弟齐心抗敌了。
消息传到晋阳之后,张飞大怒,主动请缨,带兵前往黎阳,要一举攻破邺城,拿下冀州。
只不过,赵迁没有同意,而是采纳了郭嘉的意见。